Tag: 金融创新

26年前,第一笔个人外汇买卖在外滩成交

上海身处改革开放前沿,一向领风气之先,勇于尝试创新的“头啖汤”。市民金融嗅觉灵敏,不仅盛产股民,还集聚大量“汇民”。对“汇民”来说,1993年12月1日是个重要的日子,境内首个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在上海诞生,第一笔成交发生在外滩中山东一路23号的中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推出,使上海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更进了一步。“外汇宝”这个好记的名字从此不胫而走。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大楼 外滩_上海个人外汇买卖历史_上海外汇宝诞生记

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的中国银行

1“外汇宝”在上海呱呱坠地

20多年前,陈道明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人在东京》红遍大江南北。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上海兴起了第一波留学潮。出国的青年中有很大一部分“巴拉巴拉”东渡日本,其余去了欧美等地。他们纷纷将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外汇寄回或带回国内。从无到有,上海家庭持有的外汇数量快速增长。

手里的外汇多起来了,怎么保值增值着实费思量。当时除了储蓄并无其他较好的投资渠道,想投资B股受到身份限制,兑换成人民币又无法兑回。习惯于勤俭节约的上海市民,最擅长钱生钱,让效用最大化。民间涌动着巨大的外汇理财投资需求,怎样合理安排和引导呢?

机遇来了。199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准许国有商业银行开办个人外汇买卖业务。这为国内银行经营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听闻好消息,国内的银行纷纷行动起来,谁都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国银行作为曾经的外汇专业银行,更是铆足了劲,一心想拔下头筹。上海市分行汇合相关部门当即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文件,深入调研市场,设计实施方案。数月后,首个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外汇宝”在上海呱呱坠地。

2个人外汇实时交易开始

第一笔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成交当时是什么情形?谁是见证人?凭着第一天交易买卖凭证照片上的经办人印章,终于找到了当时的柜员沈晓勤,她现在是中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

沈晓勤回忆说,1993年她在分行营业部的丙种储蓄科工作,丙种储蓄指国内居民外币储蓄。“外汇宝”推出前,两种外币之间兑换,先要按照牌价折合成人民币,再以人民币为媒介折算成另一种外币。银行沿用外汇管理局外汇兑换人民币牌价不是实时变动的,一般是前一天纽约市场外汇的收盘价。有了“外汇宝”,个人外汇实时交易的时代开始了,业务初期一天内波动一大就调整牌价,之后与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基本同步。早上看东京市场,下午欧洲市场开市,晚上纽约市场相对价差波动较大。按照国际惯例,个人外汇买卖业务采用做市商制度,交易费用采用点差而不是手续费。

“第一笔个人外汇买卖业务,我记得很清楚,”沈晓勤说,“40来岁的男性客户,一早拿了10万日元来换成美元。”她惊讶的是,当时绝大多数市民并不知晓“外汇宝”是什么,第一天来的客户明显很有投资意识。当天柜台前没有排队,大新闻就这样静悄悄发生了。

“外汇宝”的第一单,迈出了外汇业务改革的一大步。也就是那时起,居民手中500美元以上或等值外汇,可以通过交易兑换成其他外币,避免汇率风险,更好实现保值增值。

3外滩“隔壁邻居”的大喜事

1993年,上海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金融电子化进程加快,上海农行电脑普及率达80%—90%,上海工行实现了全行ATM的通存通兑和证券交易资金的自动清算业务。上海信用卡发行和使用已初具规模。共有7家外资银行获批在上海设立了分行。截至1993年底,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已达26家。

驰名中外的外滩金融街,见证着上海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的脚步。首个个人外汇交易业务在外滩的中行开办几个月后,“隔壁邻居”15号迎来一件更大的喜事,标志着我国外汇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4年4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就在外滩的15号。当时的报纸新闻这样记载:“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设立的这一全国外汇交易中心试运行半个月来,每个交易日产生一个人民币与外汇交易的中间价。我国实行新的外汇管理体制以后,人民币汇率根据前一天市场交易价格并参照国际金融市场情况确定,据此,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天产生的中间价,已成为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基础。专家认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设立在沪,表明了上海已成为人民币汇率的‘发源地’,并向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迈进了一大步。”

4“汇民”对牌价变动敏感

在银行的营业大厅,对外汇牌价变动最敏感的一定是“汇民”。每当汇率大幅波动,外汇柜台前人头攒动。沈晓勤回忆道,1995年,日元对美元汇率暴涨到79。以往的中位值在100-108,之后最低时跌到140左右。那时,早上一开门,“汇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柜台领号,到下午2时半号就领完了,一直要做到晚上7点才全部完成。持有日元的市民,在高位换成美元。一波漂亮的操作,辛苦挣来的财富又“长”出了一大块。

上海外汇宝诞生记_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大楼 外滩_上海个人外汇买卖历史

中山东一路23号 中国银行内的外汇数据显示屏

中行在上海推出“外汇宝”后不久,交通银行也上市了同类产品。利用外汇的利率差和汇率差,通过买卖取得收益,从而使广大市民手中的“死钱”变“活”,并且实现保值。进入2000年以后,市民手中外汇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宽,B股市场也对境内居民投资者开放了。

2002年12月19日,中国银行在境内率先推出首个个人外汇期权交易产品“两得宝”,将私人大额存款与期权投资相结合,使客户实现定期利息和期权收费权益的“双赢”。2003年6月10日,个人外汇投资新品“期权宝”上市,成为个人外汇期权产品领域的又一创新。2003年11月18日,个人黄金实盘交易业务——黄金宝在境内率先试点推出。

现在,随着留学和出境游成为寻常事,老百姓手里的外汇品种越来越丰富。以“外汇宝”交易的货币对为例,从最早的4种发展到40来种。金融开放的大门逐步敞开,老百姓受益良多。

金海岸工作室 谈 璎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外汇展业革新,架起资金流通的高速桥梁

作为总行首批外汇展业启动分行,近日,兴业银行厦门分行通过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建立全新外汇展业框架和风控系统,实现行内外汇业务流程的再造。这一变革不仅有效防控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还为优质企业办理外汇业务提供了极大便利。

厦门一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每年跨境贸易单证处理量数以万计,以往每次办理业务时,企业财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材料,并向银行逐笔提供,业务流程冗长繁琐。

“那时候,我们经常加班到深夜,就是为了准备那些复杂的材料。”企业财务人员回忆道。

如今,在外汇展业模式下,结合兴业银行近年来数字化运营的丰硕成果,该企业作为一类客户,仅需通过“兴业单证通系统”提交指令,即可直接办理外汇收支,单笔业务全流程处理时间压缩至5分钟以内,人力和财务成本大幅削减,企业得以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将更多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创新与市场拓展。

面临相同情况的还有某专精特新企业,该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制造,近年来主打“出海”战略,跨境业务量大幅增加,原有资金收付模式遇到发展瓶颈。

“兴业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后,帮助我们提升了运营管理效率和资金周转速度,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挑战。”该企业财务负责人说道,“现在我们有信心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把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推向全球。”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以外汇展业改革为支点,撬动跨境金融服务范式革新,不仅实现单证处理效率指数级跃升,更通过“总分协同”机制沉淀出可复制的展业风控标准,形成金融支持“双循环”格局的生动实践。

外汇活水润沃土 乡村振兴谱新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以下简称广东省分局)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精准落实到行动上,以政策为引、服务为纽、创新为翼,紧紧围绕涉农经营主体外汇服务需求,积极架设粤企对接全球市场的桥梁,助力“农企粤货”乘风破浪、出海远航。

推政策:保驾护航,铺就乡村外贸“成长路”

便利化政策是乡村产业出海的“方便门”。广东省分局指导辖内各地市分局联合多部门打出“政策直达+精准服务”组合拳,通过召开政策宣讲会、组建企业服务团队等方式,让惠企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为乡村外贸注入成长动能。在揭阳,由“外汇局+银行”组建成的外汇专业服务团队定期上门对接揭阳市育秀实业有限公司等涉农企业,跟踪便利化政策落地效果,收集新的服务需求,通过“政策直达+汇银联动+科技赋能+产业带动”模式,助力公司成长为年出口额近千万美元的“乡村外贸”标杆,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稳定增收。

为了让涉农企业懂政策、用政策,韶关市分局联合当地农业农村局、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通过政策宣讲会、银企座谈等方式开展农产品出海政策指导,深入乳源、翁源等县域,走访涉农企业,通过“一企一策”定制服务,让一系列外汇便利化政策涌向田间地头。为助力农企“出海提速”,阳江市分局开展了“一对一”专班服务,针对出口申报、网银结汇等外汇业务进行全方位辅导,让广东漠阳花粮油有限公司等当地龙头农企享受到外汇个性化服务,大胆迈出“第一步”。

稳生产:精准滴灌,擦亮粤货甄选“金名片”

生产稳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乡村旺。为保障涉农粤企平稳生产,广东省分局指导辖内各地市分局联合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为涉农企业化解汇率风险、纾解资金压力,让乡村产业在出海路上“轻装上阵”。惠州市杰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回收乡村废弃动植物油、餐厨垃圾,加工生产并出口绿色环保生物柴油等,惠州市分局针对该企业出口信用证占比高、资金周转快的特点,联合金融机构深耕调研,量身定制“跨境金融+乡村产业”服务方案,指导企业使用电子单证提升跨境资金结算效率,运用出口福费廷等贸易融资业务提升资金回款效率,助力企业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

汇率波动曾是涉农外贸企业的隐忧,湛江市分局为解决广东国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汇率风险、流动资金压力大等困境,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结构特点,指导邮储银行湛江市分行为企业设计了一套“美元存款+外汇套保+国内信用证”组合产品,该项综合服务既有效解决了企业跨境贸易和融资中的痛点,又发挥了金融创新与产业链协同效力,助力企业实现风险管控与资金高效运作。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产业,外汇服务正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针对中山石岐鸽、脆肉鲩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山市分局创新“外汇政策+特色金融”模式,指导银行推出“脆鲩富农贷”“腊味贷”“生鱼养殖贷”“石岐鸽全产业链贷”等贷款产品,通过“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活体抵押”模式,将养殖规模、出口订单等数据转化为授信依据,解决农户押品不足难题。推动银行依托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模块,了解企业进出口收付汇情况,为水产出口企业提供“出口U汇贷”专项额度。同时,鼓励银行创新推出“汇率避险+贸易融资”组合服务,有效锁定汇率成本,让实打实的红利为涉农企业产业发展“稳预期”。

畅结算:降本增效,激活乡村经济“微循环”

结算效率直接关系企业资金周转与农户“钱袋子”,广东省分局指导辖内各地市分局积极推动外汇便利化政策落地见效,加速资金回笼反哺乡村产业发展。清远市分局指导中国银行清远分行针对蒙牛乳制品清远有限责任公司“未办理名录登记”和“传统外汇收款流程复杂、审核时间长”的诉求,成立专项服务小组,主动对接企业财务团队,指引其通过手机银行“线上名录登记”功能,足不出户完成外汇业务名录登记资质办理,较传统模式提速90%。同时,指导银行在充分展业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了“免审单、直入账、事后查”的全自动化收汇服务,企业只需在交易前向银行报备贸易背景承诺函,后续正常收汇时系统会自动完成款项划转,无需人工干预,显著提升了企业资金运作效率。

在茂名,罗非鱼产业链企业正面临出口收汇“单笔金额小,笔数多、结算流程相对复杂”的共性问题。茂名市分局指导辖内银行用好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顺利推动8家罗非鱼出口企业纳入高水平试点优质企业,占茂名市高水平试点优质企业比重为57.1%。今年1-7月,罗非鱼产业链企业合计办理跨境贸易高水平便利化业务994笔,金额1.1亿美元。单证审核的简化以及高效的收汇效率,保障了龙头企业向养殖农户支付货款的及时性,显著缓解了农户的资金周转压力,政策与服务的叠加效应充分显现。

广东省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该局将继续践行外汇为民的理念,厚植外汇服务的独特势能,用心探索外汇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粤货出海”持续注入绵绵不绝的“外汇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