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石油

石油的来源.doc

石油的来源生物成油理论石油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 200 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 5 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 有一些“特殊”时期, 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 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 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 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 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 沉积层变为沉积岩, 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 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 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 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 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 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 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 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非生物成油理论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 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 库德里亚夫切夫( Nikolai Kudryavtsev )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 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编辑本段使用历程古代钻油最早钻油的是中国人,最早的油井是 4 世纪或者更早出现的。中国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钻头钻井, 其深度可达约一千米。他们焚烧石油来蒸发盐卤制食盐。 10 世纪时他们使用竹竿做的管道来连接油井和盐井。古代波斯的石板纪录似乎说明波斯上层社会使用石油作为药物和照明。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 977 年中》。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 1031 一 1095 ) 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 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8 世纪新建的巴格达的街道上铺有从当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矿获得的沥青。 9 世纪阿塞拜疆巴库的油田用来生产轻石油。 10 世纪地理学家阿布· 哈桑· 阿里· 麦斯欧迪和13 世纪马可· 波罗曾描述过巴库的油田。他们说这些油田每日可以开采数百船石油。至于“石油炼制”, 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 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 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 512~518 年, 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 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 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 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伊拉克共和国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始于何时,据稽考,至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开始。 现代石油现代石油历史始于 1846 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南海蕴藏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亚布拉罕· 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 1852 年波兰人依格纳茨· 卢卡西维茨( Ignacy ?ukasiewicz ) 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这些发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了。 1861 年在巴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当时巴库出产世界上 90% 的石油。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油田而展开的。 19 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 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 20 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发明情况骤变,至今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尤其在美国在德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油田发现导致

《能源超限战》连载45:石油产品如何“定价”(下)

(思进注:近日,因俄乌冲突,能源问题几乎每天刷屏,各类分析更是众说纷纭,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好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划,和庞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战》(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问题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结论点出:“人与动物的差别不在于对工具的利用,更在于对能源的利用。一直以来,能源危机之说虚虚实实。石油和矿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却使得当代能源危机成为一个伪命题”……现在看来毫不过时,那就从07月06日开始,特选摘其中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国际原油市场定价权演变_石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_原油现货交易规则

石油巨头,叱咤风云

(接上)套期保值是石油期货市场基本运作方式之一,企业通过套期保值实现风险采购,能够使生产经营成本或预期利润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增强企业抵御市场价格风险的能力。

套期保值的基本做法是企业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石油商品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刻通过对冲或平仓补偿的方式,抵消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

当然,由于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差别现象的客观存在,套期保值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而是用一种较小的风险替代一种较大的风险,用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差别风险替代现货价格变化风险。

三是规范投机。

资本具有天然的投机需求。利用石油期货市场可以吸引大量资金,从而为石油产业发展提供第一推动力。利用期货市场,交易商一方面可以规避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投机交易从市场价格波动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规范的市场,投机行为要受到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投机者是在严格遵循交易规则的条件下获取正常经济利益,监督和管理使投机行为成为调节期货市场的工具。有了投机者的参与,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增加,市场供求关系也可以更好地得以调节。

1986年以后至今,是期货定价为主的阶段。定价权主体转化深刻反映了国际原油市场利益分配格局的演变。

国际石油市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由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构成的体系。主要的原油现货市场有五个:纽约、伦敦、鹿特丹、新加坡和迪拜。主要的石油期货市场有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新加坡交易所(SGX)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 (TOCOM)。从近年来原油价格波动情况看,期货市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基准。

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石油定价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目前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价格主要由伦敦与纽约两大期货市场决定。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品种为布伦特原油(Brent Crude Oil) 。布伦特原油是一种低硫轻质原油,出产于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地区,目前世界上除了部分中东和远东原油以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原油(如北海、非洲、拉 美、加拿大,以及部分中东和远东地区向欧洲出口原油)均以布伦特原油计价。

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West Texas Intermediate)也是国际油价的重要基准。德克萨斯是美国出产石油的一个州,NYMEX推出的原油期货合约就是以在西德克萨斯的炼油厂生产出的商品的样本作为合约进行交易的,由于美国是石油最大的消费国,金融市场发达,WTI即期合约被很多投资者视为国际能源市场衡量原油价格变化的基准价。

由于油价反映了现货和期货市场所在国的定价权,因此,不同时期油价的涵义有所不同。比如BP公司所使用的油价统计数据在1861- 1944年为美国均价,1945 -1983年为阿拉伯轻质油标价,1983 -2008年为布伦特即期现货价。目前人们所指的油价波动,主要是看纽约和伦敦两大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变化。

回顾石油市场的历史,可以看到,自1860年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经历了竞争与垄断的几次反复。总的趋势是,石油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者的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紧密结合以后,除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外,贸易商、中介公司、金融投资公司、投机商、各种各样的基金等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石油市场。参与者数量的扩大也带来了合同种类的多样化、贸易形式的多样化和市场监管的复杂化,独立的价格评估机构也应运而生。石油价格也从垄断公司或垄断集团的单方面定价变成了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金融市场定价。石油贸易从实物交易转向纸面交易,石油价格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金融贸易工具的影响。

关于近百年来油价的起伏跌宕变迁过程,可参见第二章2-1“中东角逐与石油危机”。

下图为BP统计年鉴对于150年来原油价格的走势统计。图中绿线为2010美元计价,蓝线为当时实际美元计价。其中1861-1944年为美国平均价格,1945-1983年为在拉斯塔驽拉公布的阿拉拍轻质价格,1984-2008年为即期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

石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_国际原油市场定价权演变_原油现货交易规则

石油价格历史走势

注:浅色线为2012年美元价格,深色线为当时美元价格

1861-1944 为美国平均油价

1945-1983 为沙特的拉斯坦努拉(Ras Tanura)发布的阿拉伯轻质原油价

1984-2012 为当时布伦特(Brent)原油即期现货价

《能源超限战》连载43:石油产品如何“定价”(上)

(思进注:近日,因俄乌冲突,能源问题几乎每天刷屏,各类分析更是众说纷纭,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好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划,和庞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战》(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问题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结论点出:“人与动物的差别不在于对工具的利用,更在于对能源的利用。一直以来,能源危机之说虚虚实实。石油和矿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却使得当代能源危机成为一个伪命题”……现在看来毫不过时,那就从07月06日开始,特选摘其中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原油现货交易规则_石油公司历史_欧佩克定价权演变

石油巨头,叱咤风云

1、石油公司操控九十载

石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石油价格的波动与世界政治、经济及军事形势密切相关。

前已谈到,从1859年,宾州开挖出世界第一口油井以来,150余年间,由于供求关系和政局变化等原因,国际油价经历了一系列波动的历史。

起初世界石油工业以美国为主,由于新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与老油田衰竭不同步,加上需求迅速增长,使得美国早期油价波动幅度较大。其后,从1880至1970年的90年间,国际石油工业经历了跨国石油公司兴起(1900-1930年)、一战、大萧条、二战(1931-1950年)、原油出口中心从美国(墨西哥湾)向波斯湾转移(1950-1970年)等历史性巨变,同时石油勘探和开发在世界各地扩展开来,先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其后是中南美洲,直至20世纪30~40年代中东石油的大开发,使得石油供应大体上充足和稳定,甚至供给的增长超过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形维持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油价整体上处于低位,波动十分有限,经常维持在3美元/桶以下。

该期间,原油价格实际上由石油公司决定;石油输出国处于被动地位,收入来源于特许权使用费和石油公司提供的利益分成。

2、欧佩克接掌定价权

1960年欧佩克成立后,产油国力图收回主权。进入70年代,多将石油资产收为国有,并由此控制了国际石油市场,于是石油价格以欧佩克的官方价格为主;定价方式为“波斯湾离岸价加上从波斯湾到交割地的运费”,阿拉伯轻质原油代替了西德克萨斯中质油而成为标杆原油。

欧佩克成立之后就致力于与国际石油卡特尔争夺定价权的斗争。正如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所言,重要的历史里程碑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而是10年以后欧佩克(实施国有化后)对市场的有效干预,操控油价,掌握定价权。此时,欧佩克才真正发挥出了它的巨大威力。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3年和1979年爆发两次石油危机,并且敲响了石油资源即将告罄的警讯,成为原油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

1973至1986年这13年间,可以说是欧佩克主宰石油价格的时期。

此际现货市场的交易量不断扩大。1973至1974年的石油禁运,供应中断,迫使许多消费者从现货市场上购买原油,现货交易也随之出现。最初现货交易占全球石油贸易很小,只是欧佩克定价的参照;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在全球石油贸易中占据近半壁江山。于是,在市场运行方式上,欧佩克的行政定价被市场价格逐步替代。

在一个非常有竞争性的全球市场中,石油价格转而主要由市场的供需基本面关系决定,而价格则是在石油交易所的交易活动中形成,并通过独立的评估机构公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围绕着石油期货合同的许多金融衍生品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期货市场上的各类纸面合同交易量的规模大大超过了石油的实物交易量。

3、转进期货市场定价时期

现在的国际油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反映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方式的定价权,主要包括欧佩克官方价格、非欧佩克官方价格、现货市场价格、期货市场价格、易货贸易价格、净回值价格和价格指数。

其中欧佩克官方价格即目前所采用的11国油价平均价的参考价。2005年6月16日,欧佩克采用了新的一揽子参考价格,包括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 (Saharan Blend)、印度尼西亚米纳斯油(Minas)、伊朗重油(Iran Heavy)、巴士拉轻油(Basra Light)、科威特出口原油(Kuwait Export)、利比亚埃斯德油(Es Sider)、尼日利亚博尼轻油(Bonny Light)、卡塔尔马林(Qatar Marine)、阿拉伯轻油(Saudi Arabian Light)、阿联酋穆尔本原油(Murban)和委内瑞拉原油。欧佩克通过一揽子参考价格对油价进行监督。

非欧佩克官方价格即非欧佩克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并参照欧佩克官方价格制定的油价。现货市场价格即世界主要现货市场的交易价格。目前,全球范围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5个。国际市场原油贸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的现货交易或期货交易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待续)

石油公司历史_原油现货交易规则_欧佩克定价权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