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市场发展

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两万亿元

我国期货市场再次迎来重要突破。10月20日,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发文称,10月9日,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2万亿元,约为2.02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24%。

业内人士认为,期货市场资金总量持续增长,迭创新高,反映出我国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迈出坚实步伐,品种体系不断健全,各类客户广泛参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功能得到更广泛认同和更有效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

资金体量稳步扩大

继2021年2月突破1万亿元、2022年6月突破1.5万亿元后,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再上新台阶。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表示,10月9日,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2万亿元;期货公司客户权益合计约为1.91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24%。

期货市场的资金总量是衡量行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简单理解,这是指所有交易者,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放在期货账户里的钱加起来的总和。资金体量的稳步扩大,不仅反映出市场各类主体的风险管理和投资配置需求在增强,也体现出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和市场流动性充裕。

南华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朱斌认为,中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2万亿元,标志着市场发展迎来全新里程碑。他表示,资金规模快速增长得益于实体经济避险需求增强、资本市场工具多元化及国际化水平提升。境外客户数量显著增加,显示出中国期货市场的全球吸引力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我国期货市场客户规模也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市场吸引力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场有效客户数已突破270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4%。2025年前三季度,市场累计新增客户65万个,客户基础稳步增强。从结构看,机构客户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同比增长3%;境外客户增长更为显著,同比增幅达11%,交易者分布于40个国家和地区。

客户规模的稳步增长以及客户结构的持续优化,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驱动下,我国期货市场品种体系日益丰富,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实。

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今年以来,期货市场延续良好的发展态势。近日,中国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期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以单边计算,9月份全国期货交易市场成交770.21百万手,成交额为71.50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6744.16百万手,累计成交额为547.6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9%和24.11%。

今年前三季度,金融衍生品交易同比呈现显著增长。中期协数据显示,1至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累计成交226.82百万手,累计成交额为188.5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8%和53.26%。

分品种看,今年前三季度,中金所金融衍生品中成交量排名前三的品种分别为中证1000股指期权、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30年期国债期货,成交量同比增幅分别为45.41%、47.66%、150.95%;成交额排名前三的品种分别是中证1000股指期货、30年期国债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86.64%、173.35%、35.81%。

新能源金属板块交易同样活跃。数据显示,1至9月,广州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371.21百万手,累计成交额为19.9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5.82%和152.72%。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反内卷”政策及新能源产业链扩张带动碳酸锂、多晶硅、工业硅等品种的价格波动明显,吸引产业链企业和投资机构积极参与交易。

“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三大功能,已成为实体企业经营的“稳定器”。“十四五”期间,中国证监会推动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法规制度不断完善。中国证监会推动出台期货和衍生品法、《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化期货市场基础性制度的顶层设计,系统性完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自律规则体系,健全期货监管规则“四梁八柱”。

期货期权品种布局持续优化,已广泛覆盖农业、制造业、金融、航运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使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惠及千厂万企、千家万户。

期货市场运行稳中有进。期货市场风险防控体系健全有效,经受住了2022年“伦敦镍”输入性风险的严峻考验,长期维持平稳有序的发展势头。1至8月末,期货市场日均成交、持仓、资金量分别较2020年增长46.54%、97.88%、131.69%,商品期货成交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目前,对外开放特定品种和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交易的期货期权品种分别达到24个和95个,纸浆、豆油、橡胶期货陆续通过结算价授权“走出去”,期货市场逐步形成开放、包容、合作的发展格局。

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价格影响力稳步提升。数据显示,今年8月底,期货市场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达65.34%,较2020年增长7.94个百分点。期货已成为很多产业企业经营的“必需品”,大部分期货品种已成为境内贸易定价基准,原油等对外开放品种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定价影响力,为助力企业提升跨境经营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在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推出外币对期权交易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8月22日消息,为进一步发展银行间外币对市场,满足市场外汇风险管理需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将于2019年8月26日在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CFETS FX2017推出外币对期权交易

市场参与者为:具备银行间外汇市场外币对衍生品会员资格的机构可向交易中心申请开通外币对期权报价和交易权限,其中兼具外币对衍生品会员资格及人民币外汇期权会员资格的机构可自动获得外币对期权报价和交易权限。其他具备外币买卖及衍生品资格的机构可向交易中心申请成为银行间外币对衍生品会员,并开通外币对期权报价和交易权限。外币对期权参与机构均可参与双边报价与交易,未来可根据市场情况适时推出外币对期权报价行或做市商制度。

交易时间与交易中心外币对市场交易时间一致,即北京时间7:00- 23:30。

关于交易品种,初期推出欧元对美元(EUR/USD), 美元对日元(USD/JPY), 英镑对美元(GBP/USD), 澳元对美元(AUD/USD)和美元对港币(USD/HKD)五个货币对的普通欧式期权交易。支持看涨期权价差组合(Call Spread)、看跌期权价差组合(Put Spread)、风险逆转期权组合(Risk Reversal)、跨式期权组合(Straddle)、异价跨式期权组合(Strangle)、蝶式期权组合(Butterfly)和自定义期权组合(Custom Strategy)等期权组合。

初期采用双边询价、双边清算、全额交割方式。支持通过外汇即时通讯工具iDeal FX协商交易要素并直连交易系统。外币对期权参与机构可向交易中心申请交易后处理服务平台的外币对期权确认服务,相关安排沿用现有交易确认规则。

《中国外汇》2024年第21期

外汇掉期业务发展“全景图”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21期

外汇掉期是全球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最大的业务品种。在境内外汇市场,人民币外汇掉期自推出以来,交易量稳步增长,在服务企业避险、配合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支持在岸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外汇掉期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范潜在风险,是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外汇掉期业务发展现状

市场交易日益活跃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三年一度最新调查数据,2022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14%,达到7.5万亿美元。其中,外汇掉期交易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9%,是增幅最大的外汇交易品种。同时,外汇掉期占全球外汇市场的份额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3年占比42%,2016年为47%,2019年为49%,2022年进一步达到51%,首次超过50%,反映出市场对于外汇掉期交易的旺盛需求。在境内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作为银行间市场的核心组织者,于2006年4月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服务,其后人民币外汇掉期逐步发展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最主要的业务品种之一。2023年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量达20.62万亿美元,是2010年1.3万亿美元的15.9倍,年均增速达到24%。伴随市场流动性持续改善,外汇掉期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境内代客外汇和货币掉期业务2024年前8个月成交量达4365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成交量2038亿美元大幅增长。

参与主体趋于多元

从BIS调查数据来看,2022年全球外汇市场中,54%的外汇掉期交易由做市商主导,其他活跃的机构参与者还有中小银行、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对冲基金和自营交易机构、官方部门金融机构等。在境内市场,截至2024年9月底,人民币外汇市场掉期会员数量298家,外币对市场掉期会员数量188家,涵盖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外资银行、境外央行类机构、境外清算行、境外参加行、民营银行、财务公司、基金证券类、自贸区机构等。按照交易中心iData统计口径,截至2024年9月底,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积极履行做市商职责,在USD/CNY外汇掉期的交易份额分别达到37.43%和27.31%;外资类机构、证券和基金公司、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参与度和活跃度亦持续提升,外汇掉期交易规模分别相较于2023年同期增长36.45%、21.11%和19.0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电子交易平台、交易清算机制、资金结算模式等市场建设持续迭代进步。2024年6月,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Bridge)宣布进入最小可行化产品(MVP)阶段,作为新型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有望为全球金融发展拉开新篇章。在境内市场,交易中心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CFETS FX2017将国际主流交易机制与中国外汇市场实践相结合,促进外汇掉期交易流动性、价格透明度和规范性显著提升。标准化外汇掉期交易(C-Swap)、外汇掉期询价协商交易等交易模式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增强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做市报价接口(LP API)支持做市商实现外汇掉期等交易自动化报价与回复询价;而自动化交易接口(LC API)支持会员机构自动化上传交易指令,为探索程序化交易夯实技术基础。市场规范方面,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推动落实《中国外汇市场准则》,促进外汇掉期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此外,上海清算所推出外汇交易中央对手清算(CCP)业务,涵盖外汇掉期等产品类型,有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信用风险。

价格波动显著加强

近年来,受到公共卫生安全、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扰动,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上升,外汇掉期市场呈现出较高波动性。同时,随着各国监管条件收紧,考核压力可能导致外汇掉期市场出现季节性的流动性紧张。在境内市场,人民币外汇掉期价格受到汇率预期、利差、基差等因素综合作用。其中,汇率预期通过引导客户远期结售汇行为,对掉期点走势产生影响。2015年“8·11”汇改以来,掉期点与利率平价相关性上升,利差逐渐成为影响人民币外汇掉期价格的决定性力量。美联储自2020年3月起连续11次上调政策利率,共计525bp,期间中美利差迅速缩窄乃至倒挂,USD/CNY各期限掉期点由正转负,跟随利差倒挂加剧而深度下行,1年掉期点一度逼近-3000点的历史低位。此外,基差作为衡量外汇掉期价格偏离利率平价理论值的差异,受到金融风

险事件、市场预期变化、技术面超卖超买等各类情况影响。例如,2022年银行间外汇市场USD/CNY的1年掉期点相较于利率平价理论值平均偏离约+176bp,而2023年基差均值的变动约-125bp。

外汇掉期业务的功能性

服务企业避险

外汇掉期由前后两笔方向不同的外汇交易构成,可以一次性锁定期初期末外币资金收付的兑换汇率,为实体经济管理汇率和利率风险提供了有力工具。例如,企业拓展筹资渠道在境外发行外币债券,计划未来使用境内人民币营业收入偿还外币债务,通过买入外汇掉期可以有效控制两端汇兑风险,并固定该笔外债综合成本,避免市场波动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影响。又如,企业当前有出口收入的外币资金,既想择机结汇,同时短期内又有人民币使用需要,通过续做近结远购方向外汇掉期,一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时间和空间对收汇资金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满足企业人民币资金周转需求。在实际业务中,外汇掉期不仅交易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