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召开

切实增强创新驱动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能源新闻网讯(记者赵悦婧)7月2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论述精神,总结中国石油近年来创新发展工作成效,分析面临形势,动员广大干部员工紧紧围绕解决“两大突出矛盾”、实现公司中心任务,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拓奋进,坚持创新第一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公司发展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推动发展方式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更多依靠管理提升转变,促进公司向产业中高端、结构更合理、动力更强劲的阶段演进。

中国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作题为《强化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讲话。他指出,今后十年特别是“十五五”时期是奋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时期。强化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这是中国石油增强核心功能的本质要求,必须提高站位、挺膺担当,以企业强、产业强推动经济强、国家强,切实履行好“三大责任”、发挥好“三个作用”、当好“三个排头兵”。这是中国石油实现中心任务的战略选择,必须主动拥抱、积极参与、全面适应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积极抢占未来行业、科技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石油解决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唯有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快产业升级,构建形成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矛盾,为公司未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戴厚良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集团公司强化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解决“两大突出矛盾”、实现公司中心任务,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坚持高端智能绿色方向推动产业创新,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大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人才,坚持党的领导指引创新方向,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公司发展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为奋进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注入强劲动能。

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中国石油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企业之时,创新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到2035年,中国石油建成世界一流企业之时,发展动力实现根本转换,新质生产力牵引作用充分发挥。

我国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这是首次突破1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_中国经济家底殷实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巩固_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意味着我国经济家底更加殷实、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的优势更加巩固、对世界繁荣发展继续作出积极贡献。新华社发 孟丽静、方东旭/编制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已翻了一番,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从时间线看,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相继跨越60万亿元、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100万亿元、110万亿元大关,2022年突破120万亿元,2024年突破130万亿元。

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了新的台阶,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抗风险能力更强,还意味着我国为全球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一是,我国经济家底更加殷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基本每1至2年就突破一个10万亿元的关口。我国经济总量在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2021年、2022年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到2024年又超过了130万亿元,10多年间实现了从50多万亿元到130多万亿元的历史性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24年我国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体量。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2024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9.2万亿元和76.6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手机产量全年超过16亿部,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二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的优势更加巩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复杂局面,雄厚的经济基础、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完整的产业体系始终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48.8万亿元和51.4万亿元。内需主动力的作用得到持续发挥。我国的货物贸易、外汇储备、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国内消费市场的规模居世界第二,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巩固提升,5G、算力、储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制造业强链补链扎实推进,安全发展的基础巩固夯实。

三是,我国对世界繁荣发展继续作出积极贡献。这些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基本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更多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政策,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大进口市场。2024年货物进口规模达到了2.6万亿美元,中国大市场为各国开放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还要付出巨大努力。此外,在不断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还要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发有为、砥砺前行,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扎实推进。

(策划:黎海华 魏佳朔 审核:王兆斌 监制:牛京辉)

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两万亿元

我国期货市场再次迎来重要突破。10月20日,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发文称,10月9日,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2万亿元,约为2.02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24%。

业内人士认为,期货市场资金总量持续增长,迭创新高,反映出我国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迈出坚实步伐,品种体系不断健全,各类客户广泛参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功能得到更广泛认同和更有效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

资金体量稳步扩大

继2021年2月突破1万亿元、2022年6月突破1.5万亿元后,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再上新台阶。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表示,10月9日,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2万亿元;期货公司客户权益合计约为1.91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24%。

期货市场的资金总量是衡量行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简单理解,这是指所有交易者,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放在期货账户里的钱加起来的总和。资金体量的稳步扩大,不仅反映出市场各类主体的风险管理和投资配置需求在增强,也体现出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和市场流动性充裕。

南华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朱斌认为,中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2万亿元,标志着市场发展迎来全新里程碑。他表示,资金规模快速增长得益于实体经济避险需求增强、资本市场工具多元化及国际化水平提升。境外客户数量显著增加,显示出中国期货市场的全球吸引力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我国期货市场客户规模也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市场吸引力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场有效客户数已突破270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4%。2025年前三季度,市场累计新增客户65万个,客户基础稳步增强。从结构看,机构客户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同比增长3%;境外客户增长更为显著,同比增幅达11%,交易者分布于40个国家和地区。

客户规模的稳步增长以及客户结构的持续优化,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驱动下,我国期货市场品种体系日益丰富,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实。

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今年以来,期货市场延续良好的发展态势。近日,中国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期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以单边计算,9月份全国期货交易市场成交770.21百万手,成交额为71.50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6744.16百万手,累计成交额为547.6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9%和24.11%。

今年前三季度,金融衍生品交易同比呈现显著增长。中期协数据显示,1至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累计成交226.82百万手,累计成交额为188.5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8%和53.26%。

分品种看,今年前三季度,中金所金融衍生品中成交量排名前三的品种分别为中证1000股指期权、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30年期国债期货,成交量同比增幅分别为45.41%、47.66%、150.95%;成交额排名前三的品种分别是中证1000股指期货、30年期国债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86.64%、173.35%、35.81%。

新能源金属板块交易同样活跃。数据显示,1至9月,广州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371.21百万手,累计成交额为19.9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5.82%和152.72%。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反内卷”政策及新能源产业链扩张带动碳酸锂、多晶硅、工业硅等品种的价格波动明显,吸引产业链企业和投资机构积极参与交易。

“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三大功能,已成为实体企业经营的“稳定器”。“十四五”期间,中国证监会推动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法规制度不断完善。中国证监会推动出台期货和衍生品法、《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化期货市场基础性制度的顶层设计,系统性完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自律规则体系,健全期货监管规则“四梁八柱”。

期货期权品种布局持续优化,已广泛覆盖农业、制造业、金融、航运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使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惠及千厂万企、千家万户。

期货市场运行稳中有进。期货市场风险防控体系健全有效,经受住了2022年“伦敦镍”输入性风险的严峻考验,长期维持平稳有序的发展势头。1至8月末,期货市场日均成交、持仓、资金量分别较2020年增长46.54%、97.88%、131.69%,商品期货成交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目前,对外开放特定品种和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交易的期货期权品种分别达到24个和95个,纸浆、豆油、橡胶期货陆续通过结算价授权“走出去”,期货市场逐步形成开放、包容、合作的发展格局。

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价格影响力稳步提升。数据显示,今年8月底,期货市场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达65.34%,较2020年增长7.94个百分点。期货已成为很多产业企业经营的“必需品”,大部分期货品种已成为境内贸易定价基准,原油等对外开放品种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定价影响力,为助力企业提升跨境经营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