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外汇掉期

银行的国际业务中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有哪些?

在银行的国际业务中,外汇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创新,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创新工具:

1. 外汇掉期:这是一种常见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通过在约定的日期按照约定的汇率交换两种货币的本金和利息。例如,一家银行预期未来需要支付一笔外汇款项,为了锁定汇率,它可以与交易对手进行外汇掉期操作。

外汇掉期_货币互换余外汇/掉期_外汇期权

2. 外汇期权:赋予买方在未来特定时间内以约定汇率买卖一定数量外汇的权利,而非义务。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预期,选择买入或卖出期权来管理外汇风险。

3. 货币互换:涉及两种货币之间的本金和利息交换。例如,一家国内银行与一家国外银行互换货币,以降低各自的融资成本和外汇风险。

下面通过一个表格来更清晰地比较这三种工具的特点:

工具灵活性成本风险控制程度

外汇掉期

较高

适中

较好

外汇期权

相对较高

货币互换

适中

较低

较好

4. 远期外汇合约:银行与交易对手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以约定汇率进行外汇交易。这种工具能够提前锁定汇率,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5. 结构性外汇产品:结合了固定收益产品和外汇期权等工具,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定制。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银行和客户的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

6. 外汇风险对冲基金:一些银行会通过投资外汇风险对冲基金来分散和管理外汇风险。这些基金通常由专业的投资经理管理,运用多种策略来降低风险并获取收益。

7.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银行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汇率走势,从而更有效地制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例如,通过分析全球经济数据、政治事件、市场情绪等因素,对汇率变动进行预测。

总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银行在国际业务中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不断丰富和创新。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风险偏好和市场情况,灵活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工具,以有效管理外汇风险,保障业务的稳健发展。

《中国外汇》2024年第21期

外汇掉期业务发展“全景图”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21期

外汇掉期是全球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最大的业务品种。在境内外汇市场,人民币外汇掉期自推出以来,交易量稳步增长,在服务企业避险、配合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支持在岸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外汇掉期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范潜在风险,是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外汇掉期业务发展现状

市场交易日益活跃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三年一度最新调查数据,2022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14%,达到7.5万亿美元。其中,外汇掉期交易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9%,是增幅最大的外汇交易品种。同时,外汇掉期占全球外汇市场的份额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3年占比42%,2016年为47%,2019年为49%,2022年进一步达到51%,首次超过50%,反映出市场对于外汇掉期交易的旺盛需求。在境内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作为银行间市场的核心组织者,于2006年4月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服务,其后人民币外汇掉期逐步发展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最主要的业务品种之一。2023年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量达20.62万亿美元,是2010年1.3万亿美元的15.9倍,年均增速达到24%。伴随市场流动性持续改善,外汇掉期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境内代客外汇和货币掉期业务2024年前8个月成交量达4365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成交量2038亿美元大幅增长。

参与主体趋于多元

从BIS调查数据来看,2022年全球外汇市场中,54%的外汇掉期交易由做市商主导,其他活跃的机构参与者还有中小银行、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对冲基金和自营交易机构、官方部门金融机构等。在境内市场,截至2024年9月底,人民币外汇市场掉期会员数量298家,外币对市场掉期会员数量188家,涵盖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外资银行、境外央行类机构、境外清算行、境外参加行、民营银行、财务公司、基金证券类、自贸区机构等。按照交易中心iData统计口径,截至2024年9月底,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积极履行做市商职责,在USD/CNY外汇掉期的交易份额分别达到37.43%和27.31%;外资类机构、证券和基金公司、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参与度和活跃度亦持续提升,外汇掉期交易规模分别相较于2023年同期增长36.45%、21.11%和19.0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电子交易平台、交易清算机制、资金结算模式等市场建设持续迭代进步。2024年6月,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Bridge)宣布进入最小可行化产品(MVP)阶段,作为新型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有望为全球金融发展拉开新篇章。在境内市场,交易中心新一代外汇交易平台CFETS FX2017将国际主流交易机制与中国外汇市场实践相结合,促进外汇掉期交易流动性、价格透明度和规范性显著提升。标准化外汇掉期交易(C-Swap)、外汇掉期询价协商交易等交易模式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增强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做市报价接口(LP API)支持做市商实现外汇掉期等交易自动化报价与回复询价;而自动化交易接口(LC API)支持会员机构自动化上传交易指令,为探索程序化交易夯实技术基础。市场规范方面,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推动落实《中国外汇市场准则》,促进外汇掉期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此外,上海清算所推出外汇交易中央对手清算(CCP)业务,涵盖外汇掉期等产品类型,有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信用风险。

价格波动显著加强

近年来,受到公共卫生安全、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扰动,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上升,外汇掉期市场呈现出较高波动性。同时,随着各国监管条件收紧,考核压力可能导致外汇掉期市场出现季节性的流动性紧张。在境内市场,人民币外汇掉期价格受到汇率预期、利差、基差等因素综合作用。其中,汇率预期通过引导客户远期结售汇行为,对掉期点走势产生影响。2015年“8·11”汇改以来,掉期点与利率平价相关性上升,利差逐渐成为影响人民币外汇掉期价格的决定性力量。美联储自2020年3月起连续11次上调政策利率,共计525bp,期间中美利差迅速缩窄乃至倒挂,USD/CNY各期限掉期点由正转负,跟随利差倒挂加剧而深度下行,1年掉期点一度逼近-3000点的历史低位。此外,基差作为衡量外汇掉期价格偏离利率平价理论值的差异,受到金融风

险事件、市场预期变化、技术面超卖超买等各类情况影响。例如,2022年银行间外汇市场USD/CNY的1年掉期点相较于利率平价理论值平均偏离约+176bp,而2023年基差均值的变动约-125bp。

外汇掉期业务的功能性

服务企业避险

外汇掉期由前后两笔方向不同的外汇交易构成,可以一次性锁定期初期末外币资金收付的兑换汇率,为实体经济管理汇率和利率风险提供了有力工具。例如,企业拓展筹资渠道在境外发行外币债券,计划未来使用境内人民币营业收入偿还外币债务,通过买入外汇掉期可以有效控制两端汇兑风险,并固定该笔外债综合成本,避免市场波动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影响。又如,企业当前有出口收入的外币资金,既想择机结汇,同时短期内又有人民币使用需要,通过续做近结远购方向外汇掉期,一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时间和空间对收汇资金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满足企业人民币资金周转需求。在实际业务中,外汇掉期不仅交易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