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产业链

关于生猪期货你需要知道的五个问题

关于生猪期货你需要知道的五个问题

12月11日晚证监会宣布将于明年1月8日正式在大商所上线生猪交易。至此,大商所在畜牧大宗期货上初步完成了产业链形态(大豆—豆粕—生猪)的布局。当前生猪产业市值近2.3万亿,年出栏量2019年低点也有5.4亿头,可以说是体量最大的畜牧产品期货品种。在美国,生猪期货是仅次于活牛期货交易量的第二大畜牧相关的期货品种。对于生猪期货来说,不仅仅是产业体系庞大,更多的是在交易活跃度上的优势,这也是期货品种可持续运行的保证。

目前生猪期货合约设计为全年6个交割月份(1、3、5、7、9、11),一手16吨(即一车),并且在交割管理上采取多元化交割方式以及前置化管理要求。早在今年7月份,大商所已经对生猪期货的正式运行开展了“仿真交易”测试,认为交易管理及合约规则与能够形成较好贴近,且对于自繁自养企业的交易套保需求也有较好的实现。那么生猪期货正式上市之后,又会对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首先,生猪期货的上市能够熨平“猪周期”吗?

考虑到生猪自身的生长繁育特征所产生的产能周期性波动,是影响生猪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官方对生猪产能监测的覆盖度越来越广,但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价格反馈机制与市场反应之间存在的时间差将不可避免。所以说,把猪周期类比为产能周期并承认其客观性,是认识这个的前提。那么可以认为,无论生猪期货是否存在,猪周期将始终不能被熨平,但可以在期货交易影响下平抑市场价格波动幅度,使市场价格通过期货交易得到充分发现,并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周期波动中面临的市场风险

其次,哪些人会参与到生猪期货交易中?

除了投资机构和风险交易者,养殖、贸易、屠宰企业均可通过生猪期货进行套保。而生猪期货参与积极性最高的大概率是规模化养殖场和生猪屠宰企业这两大市场供需方。另外,传统的生猪经纪群体也有望能够整合形成生猪贸易方,逐步在贸易地区范围内形成区域性的生猪贸易集团,进而参与到期货市场交易中,进一步提高期货品种的活跃度和未来价格预期的发现功能。由于国内的生猪市场最早是以散养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过去在交易上会存在生猪经纪作为中间撮合人连接养殖和屠宰环节。近年来尽管散养户数量不断减少,规模化养殖比例提高(目前国内规模化程度约在45%),但生猪经纪仍然存在并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生猪贸易环节。根据生猪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要求,国内对于中小养殖户将采取扶持保护政策,未来生猪市场将成为规模场和中小户有机结合的市场。而受到点对点调运,区域间调运政策限制下,期货的多元化交割方式,将有助于贸易环节活跃程度的增加。

第三,产业链中的期货工具如何运用?

在生猪产业链中最早使用期货工具的企业应该是早期的大豆和豆粕贸易,由华东江浙一带的合资油厂开始,逐步扩大到山东江苏河北地区的油厂,然后再到部分饲料生产企业。而常用的一种购销方式就是现货的基差点价+期货的套期保值,通过双边风险控制为企业降低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并能够保障其在市场出现大幅变化时经营利润的稳定。所以可以预见,基差点价和期货套保都有可能成为生猪养殖、屠宰及贸易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其中对于饲养一体化企业而言,还能够通过产业链上的期货品种,服务于企业的全流程风控。

第四,散户参与期货交易的机会如何?

根据现有合约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来看,生猪期货一手合约为16吨,即一标准车的生猪体量。如果根据合约标准品平均体重来计算,交割一手生猪数量应该在133头至160头之间,按照12月11日生猪全国均价33元/公斤计算,一手合约价值在52.8万元水平,合约保证金为5%,一手合约买入为2.64万元。再加上期货公司的保证金,那么合约买入价格将比这一数值还要高出许多。这从合约价格上就对散户就提出了较高的入场标准,加上最小变动价位的5元/吨,那么一手合约的一个波动就是80元,对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由此可以认为,散户直接参与生猪期货的成本和风险都相对较大,需要做好充分的头寸控制和风险预期。

第五,屠宰企业的市场交易机会在哪?

生猪期货参与者中,屠宰企业作为生猪养殖的下游,其对于市场的定价话语权长期以来较弱,所以企业经常被动接受上游市场定价,且在消费不景气时还需要面对终端需求较差带来的亏损风险。对于屠宰企业而言,在生猪期货市场上的操作应该对标当前企业经营成本与生猪价格之间的关系来综合考量。既要以尽可能降低活猪采购成本为目标进行套期保值,又要做好成本利润关系核算,以实现企业最大利润为交易目的。

综上,生猪期货的上市对行业而言意义重大,作为最大的猪肉产品消费国,国内生猪供应形势的变动关系国计民生,如何最大程度上了解市场特征,规避价格波动的周期性风险,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内容。充分掌握现货市场行情,预判未来走势,发现价格预期则是实现企业价值的关键所在。

加载全文

固态电池研发催化,新能源车行情狂飙!新能源车ETF(159806)涨超5%,创业板新能源ETF(159387)涨超4%

8月29日,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情绪高涨,新能源车ETF(159806)涨超5%,创业板新能源ETF(159387)涨超4%,盘中多只成分股触及涨停板,带动产业链全线走强。

华西证券指出,电池技术的升级迭代是终端需求扩大的核心推动力,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等优势,成为确定性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方向。随着电池技术成熟及产业链配套完善,固态相关新产品有望陆续发布,产能建设不断落地,产业化进程加速。设备、材料、电池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均有望实现迭代升级,设备端关注干湿法工艺变化及混料、纤维化、辊压等关键环节,材料端关注电解质、集流体、正负极材料等核心环节。

从上游资源到下游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包括锂矿开采、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核心电池材料环节,以及电机、电控、热管理等重要零部件。在当前阶段,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持续推进,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快充技术不断突破,带动下游需求向高端化发展。

在成本端,经过前期价格调整,锂、镍、钴等关键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降低了电池制造环节的成本压力。整车企业方面,多款智能化与电动化新车型集中发布,搭载域控制器、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和车载AI芯片的产品逐步成为市场标配,单车价值量提升明显。海外订单的增加与国内消费市场的复苏形成合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盈利能力进入修复通道。

新能源车产业正从以政策驱动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市场驱动为核心的阶段,全球渗透率持续提升,行业规模化效应凸显。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规模、技术、渠道与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更容易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下脱颖而出,分享更大市场蛋糕。中长期来看,新能源车与储能、可再生能源的融合趋势将带动更多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新的增长曲线。

新能源车ETF(159806)紧密跟踪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成分股分布覆盖动力电池、锂资源、整车制造等多个环节,为投资者提供一键配置全产业链的高效工具。此外,投资者还可以关注20cm标的创业板新能源ETF(159387),跟踪指数网罗清洁能源生产、存储、传输及应用等环节的上市公司证券,聚焦于新能源及相关技术领域,强调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特性。

新能源车产业链投资_固态电池技术_股票新能源汽车板块

每日经济新闻

2023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竞争愈加剧烈,自主品牌市占率大幅提升「图」

一、汽车零部件行业概述

1、分类

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汽车零部件种类繁多,从生产工艺区分包括铸造件、锻造件、冲压件、注塑件等,其中采用锻造工艺制造的汽车锻件一般用于承受冲击或交变应力的工作环境,在汽车行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锻造是指在加压设备及工(模)具的作用下,使坯料或铸锭产生局部或全部的塑性变形,以获得一定几何尺寸、形状的零件(或毛坯)并改善其性能的加工工艺。

2、发展历程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晚。起步阶段为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技术水平低,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带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及产业配套日益健全,并发展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重要供应集群中心之一。

二、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背景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保障和支持汽车行业发展。随着“新四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将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促进汽车产业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潜力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三、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

汽车产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等特征,在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正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汽车零部件上游行业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塑料、皮革等。汽车零部件中游行业包括发动机组和电子控制系统属于汽车核心零部件。下游行业包括汽车整车制造厂商、汽车4S店、汽车修理厂、汽车零部件配件商和汽车改装厂等。

2、下游行业

2012年至2017年,我国汽车销量从1931万辆增长至2888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实现了8.38%。2018年起,由于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全面退出、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中美贸易战以及消费信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销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2018年、2019年,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分别下降2.77%和8.23%。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和出口市场超预期的回暖、新能源车零售的超强回暖以及国内陆续出台政策刺激汽车消费。2021年、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79%和2.25%,2023年上半年汽车销量为1324万辆,其中乘用车销量为952万辆。

四、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

1、市场规模

汽车零部件行业为汽车整车制造业提供相应的零部件产品,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快速演进和供应链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稳步发展。2017年至2022年我国汽车零配件市场规模从3.7万亿元增长至5.4万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7.8万亿元。

2、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收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汽车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012年至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22万亿元增长至3.88万亿元。2017年至2020年,在汽车整体市场滑坡、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排放标准逐渐升高等因素影响下,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产值增速短期内有所波动。随着我国新能源车零售的回暖,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产值相对2021年上涨3.16%,收入达4.20万亿元。

3、相关企业数量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零部件领域,如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如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等,国内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相关企业已经突破10万家,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到了21.42万家,预计2023年将达到25.2万家。

4、出口金额

目前,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由欧美、日本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综合实力相对有限。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全球供应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2021年和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分别为755.68亿美元和810.8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71%和7.31%,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五、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

1、竞争格局

随着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格局正在快速发生变化。从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企业竞争集群来看,宁德时代、华域汽车以及潍柴动力在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上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其中,宁德时代2022年营收达3285.94亿元,同比增长152.07%。

2、重点企业

潍柴动力成立于2002年,其业务涵盖了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液压)、整车整机、农业装备、智能物流等,是中国较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2022年潍柴动力在全面提升各细分市场占有率、稳固市场龙头地位的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夯实科技创新能力,以发动机热效率为代表的重大成果再次震撼世界。2023年上半年潍柴动力营收实现了52.35亿元,其中动力总成、整车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营收达443.40,占总营收的41.78%。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4-203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潜力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