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25年10月21日

答疑:微信零钱连续10天超5000元 用户需上传身份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2日讯 近日,有网友在互动平台上提问,收到微信支付的“上传身份证照片以正常使用微信支付功能”的消息,是真是假?

微信支付上传身份证照片要求_支付机构反洗钱管理办法_微信支付 外币

提醒原因指出,根据《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个人身份证名下全部账户零钱余额连续10天超过5000元需要上传身份证照片。

中国经济网就此查询回复:

据悉,央行发布的《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指出:网络支付机构在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时,应当识别客户身份,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通过合理手段核对客户基本信息的真实性。

客户为单位客户的,应核对客户有效身份证件,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客户为个人客户的,出现下列情形时,应核对客户有效身份证件,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一)个人客户办理单笔收付金额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支付业务的;

(二)个人客户全部账户30天内资金双边收付金额累计人民币5万元以上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

(三)个人客户全部账户资金余额连续10天超过人民币5000元或外币等值1000美元的;

(四)通过取得网上金融产品销售资质的网络支付机构买卖金融产品的;

(五)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情形。

「深度」五洋债案警示录:信用评级机构的尴尬与出路

五洋债案”已近尾声,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驳回了德邦证券的再审申请。

对于身涉其中,被判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中介机构来说,这意味着,接下来要及时执行浙江高院于2021年9月做出的二审判决。

作为全国首例公司债欺诈发行、中介机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案例,五洋债案的走向,让债市从业者直呼“信用债市场变天”。其中,信用评级机构的处境尤为艰难。

五洋债案中,大公国际资信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被判处承担7.4亿元债务本息的10%范围内连带赔偿责任。7400万的赔偿金额,对信评机构来说绝不是小数目。

“让装睡的’看门人’不敢装睡”,一方面是司法、监管压实债市中介机构责任的决心;另一方面,“这么一判,相当于一年都白干了”,评级机构面临现实困境。

债市违约常态化背景下,评级机构作为债市看门人,面临被起诉也将常态化。评级机构是否已做好准备?

一位市场人士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称,叫屈并不能让评级机构逃避判决,也不能改变评级机构的处境,“五洋债案”将是一个警示,国内评级行业应反思如何改革,如何提高评级质量,如何为评级负责。

重判与担责

王小飞是一名评级行业从业人员,针对五洋债案,他认为,从赔付金额来看,基本上是延续了监管压实债市中介机构责任这样一个思路,但这样的赔偿金额明显高出了评级机构的承担范围,与国内评级机构的收费标准不匹配。

据评级机构向界面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目前国内信用评级行业服务的债券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万亿,仅2020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57万亿元。截至2020年末,中国债券违约金额为2979亿元,其中2020年违约金额为1700亿元,分别是信用评级行业净资产的135倍和77倍。

以中证鹏元为例,2020年中证鹏元共承揽债券评级项目969单,涉及798家发行人。其中所评债券发行647只,发行规模5721.63亿元。2020年,中证鹏元实现营业收入为2.45亿元。

2020年,大公国际共承揽委托评级债项合计836只,涉及发行人703家,其中,评级的债项共有323只发行,所发行债项规模合计2866亿元,2020年大公国际实现收入2.35亿元。

王小飞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评级行业目前没有明确的价格规定,但业内互相达成一个公约,对收费进行约定,即主体评级10万元,债券评级15万元,且这个价格近十余年来并无明显提升。

此外,王小飞还称,近年来,评级机构在提升评级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评级行业面临收支平衡难题。

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标雯表示,对于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承担,应充分结合评级工作的特殊性,惩罚性的赔偿责任对整个评级行业将会形成沉重打击,并不利于评级行业长远、高质量发展。

另一法律人士也表示,除有主观恶意协助造假者之外,评级机构存在勤勉尽职过失的,在确定其赔偿责任时应当考虑其取费因素,例如,人民银行对资信评级机构即是按照收费的倍数进行处罚。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衍也表示,建议更加科学地计量中介机构的损害赔偿数额,以其在债券发行中收取的服务费为基础,合理设定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最高倍数,作为民事损害赔偿绝对数额的上限。

主体付费模式下的尴尬

一位私募行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评级机构最尴尬的在于主体付费模式。该人士打比方称,债券市场就像一场投资人举办的盛宴,评级机构被赋予“看门人”的职责,应对前来赴宴的发行人进行验身,判断究竟是骗子、强盗还是君子。但验身的过程中,评级机构却要靠赴宴者付费为生,如果提前预警揭示风险,就有被“炒鱿鱼”风险。

界面新闻此前就曾报道,2020年3月,大公国际下调山东如意(002193.SZ)相关信用评级后就被终止合作,随后山东如意债券兑付出现违约。

2021年9月,由于下调了江苏南通三建的信用等级,南通三建与大公国际终止了合作,不再委托大公国际对南通三建继续进行信用评级。

另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刘杰告诉记者,信评机构收入主要依赖债项发行人付费,在发行人面前相对弱势,没有议价权,这也限制信评行业的整体收入水平,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在日常展业中,也无法像其他中介机构一样进行足够的时间、资本的投入。

刘杰进一步称,在交易所市场,评级机构首次展开评级的现场考察与访谈时间不少于2个工作日,连续评级时,如距离该评级对象最近一次尽职调查结束日超过1年的,需要重新进场,跟踪评级则不强制要求进场;

银行间市场完成评级报备后2个工作进场,初评项目必须进场,首次评级实地调研不少于3天。连续评级时,距离上次进场超过1年的也需要重新进场。跟踪评级时,距离上次进场超过2年,或项目组成员全部更换的,需要重新进场,项目组负责人必须进场。

一位债券承销的人士告诉记者,评级行业首次尽调进场时间上根本无法和券商相比,券商首次对发行人进行调查访谈,至少是半个月。

刘杰告诉记者,收费低,再叠加行业内部竞争,评级机构只能靠做大、做多量来取得更多收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评级机构在信息获取上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评级质量不及市场预期。

据公开信息,目前国内市场上开展评级业务的主要有9家机构,其中大公国际、东方金诚、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远东资信、中诚信国际、中证鹏元7家国内评级机构,标普、惠誉博华2家国外机构。

诉讼常态化下的变革出路

五洋债案判决后,在北京、深圳等地多起涉嫌证券虚假陈述类似案件的被告席上,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赫然在列。

记者注意到,2021年6月30日,东方金诚收到应诉通知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以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为案由请求判令东方金诚等中介机构就其持有的天津市浩通物产有限公司(发行人)的1849万元债券本息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并承担诉讼费、保全费等费用。

就在五洋债案二审判决后的2021年11月5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以下简称:“北金所”)披露,北京华业资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15年公司债券”的投资机构以证券虚假陈述为由起诉了北京华业资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包括联合资信在内的三家中介机构。

此外,2021年11月9日和12月28日,大公国际收到两份应诉书。其中,杭州量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行的“17华汽01”的投资人,诉华晨集团等证券虚假陈述;另外一份是,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债券投资人顺时国际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诉山东胜通虚假成熟责任纠纷案,大公国际也是连带被告。

上述法律界人士则表示,五洋债案中,中介机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将为往后类似案件的判决提供参照,具有示范效益。

上述信用评级行业人士刘杰称,我国债券市场长期分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行、证监会、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多个行政部门、自律组织的监管,各市场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不尽相同,缺乏统一顶层设计以及稳定、持续、丰富的制度供给。这些因素也为评级机构收费标准、模式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记者注意到,去年以来,评级业的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其中,2021年5月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应当长期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制定实施方案,2022年底前建立并使用能够实现合理区分度的评级方法体系,有效提升评级质量。

中诚信国际副总裁吕寒对此表示,评级行业正在迎来一个变革的新时代,评级机构应回归到甄别风险、预警风险的本源,切实的提升为投资人服务的能力,行业格局会面临一个重塑。

“中诚信也会积极的迎接拥抱这种挑战,我们主要从改进评级技术和提高评级质量两个方面入手。”吕寒说。

2021年6月11日,因未按照法定评级程序及业务规则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等多项违规,人民银行对大公国际进行警告并罚款1460.5万元。大公评级时任董事会秘书、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林松涛被警告并处罚款13万元,时任评级总监韩晟被警告并处罚款4万元。

这也成为近两年来,评级机构收到的最大的一次罚单。

2020年12月,因“未保证评级报告及相关访谈记录的准确性”等原因,交易商协会,对东方金诚予以警告、还对其进行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3个月的处分。

同月,中诚信国际在为发行人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信用评级服务过程中,“未按相关自律规则对永煤控股开展实地调查访谈等,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定,交易商协会对中诚信国际予以警告、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3个月。

此外,2021年12月16日,大公国际在对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评级期间中,存在未对其子公司山东胜通化工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查等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交易商协会对大公国际予以警告,责令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改。

王小飞表示,信用评级的目的是揭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本质系对发行人未来偿债能力、偿债意愿的一种“预测性评价”,是一种意见而非事实陈述。所以未来评级机构应加大尽职调查和跟踪的力度,在按照评级流程开展评级作业,在符合评级方法和模型的前提下进行评级分析,并重视评级材料的收集和核查工作,合理审慎的评定信用等级,真正的做到评级机构应尽的揭示风险的义务。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曾直言,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应该改变发行人付费这种模式,应该向国外评级机构那样从投资者收费,让投资者花钱买信用评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也称,评级机构的投资者付费模式未来或有可能逐步推开。

(其中文中王小飞、刘杰为化名)

只用30年,中国移动支付如何领先世界

对于2017年的中国来说,移动支付已经毫无悬念地领先世界,无论是最发达的美国、日本还是欧洲,都没办法像中国这样依靠手机和二维码完成近乎零现金的日常生活。移动支付和高铁,也成了最常向外国友人展示的“西洋景”,几乎肯定能让他们产生“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惊奇感。

可如果你在30年前告诉当时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你们会用30年的时间在移动支付上领先世界,一定会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妄想。1987的中国还没有废除粮票,连人民币都不能算功能完整的真正货币,更别说整个金融体系在软硬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如何用30年做到这一切呢?难道真的是政府放任不管,就会自动升级到世界领先?当然不是,这个伟大成就是众多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文选取了招商银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作为三个时期的创新代表,他们在竞争中并不是谁打败了谁的简单逻辑,而是持续拓展自己擅长领域的同时,靠伟大的产品把整个行业推向更高的层次。

在移动支付领先世界这个成就背后,商业银行体系没有输,中国银行业的服务能力同样排在世界前列,不信的话可以去体验试试日本的银行;

电商体系同样没有输,支付宝放弃社交背后,是蚂蚁金服这个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

微信支付当然也没有输,虽然苹果公司从规则上封杀公众号打赏,可是依托社交关系链的金融功能探索也才刚刚开始。

以史为鉴,搞清楚中国是如何用30年时间让移动支付领先世界,未来的方向自然也会浮现出清晰的轮廓。

一、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和一网通

招商银行创建于1987年的深圳蛇口工业区,同龄的银行还包括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以及曾经的深圳发展银行。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此时的“工、农、中、建”四大行是作为专业化银行经营,可以说市场化的金融体系都是从零开始建设。在这个人民币还要搭配粮票使用的年代,连货币完整功能都是问题,更别说计算机这样刚刚进入中国的昂贵新玩意。

在20世纪90年代,或许很多人会气呼呼地不以为然,但是中国银行业确实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蜕变。关于支付最重要的两个标志性产品就是招商银行首创的“一卡通”和“一网通”。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两个产品其实都诞生于90年代,“一卡通”始于1995年,“一网通”始于1999年。

当时的招商银行虽然网点数量很少,却已经在科技领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支撑业务发展的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国统一联网。90年代的中国没有什么理财产品,银行的存款利率也都一样,小银行的网点数量少只会导致客户办业务不方便,清晰打印着账户余额的纸质存折看起来并不比用磁条的银行卡差多少。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招商银行在1995年之后全力推动用磁条银行卡代替存折,并不是十拿九稳的战略选择。

“一卡通”背后的原理是用客户号代替账户,无论客户在银行有多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人民币、外币等不同账户,都可以归到同一个客户号进行管理。在把这些金融账户整合之后,才能用磁条银行卡完成存取款、刷卡消费、水电煤气缴费等一系列附加功能。

当客户把钱从纸质存折转移到磁条银行卡,接下来科技创新自然是在互联网上完成支付。不知道有没有人还记得1999年曾经轰动一时的“网络生存实验”:

有人出钱把你关在一个只能上网的宾馆房间里,看你能不能靠互联网买到食物等商品生存下去。这种实验要是放到现在简直就是送钱给人享福,但那时候还没有诞生淘宝和众多外卖,国内电子商务还处于非常原始的发展初期。很多人由于没法完成网络支付而饿肚子,其中成功买到食物的那个人就是用了招商银行的“一网通”。

在央行和银行业的共同努力,“磁条银行卡”和“网上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的标配,可以说中国的金融支付领域从这个阶段开始就已经开始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哪怕现在中国银行业的客户体验屡遭诟病,但真要去体验一下欧美和日本的银行,恐怕没人敢说比中国银行业的信息化程度更高。

市场给予创新者的奖励同样价值不菲,招商银行能够从深圳崛起成为中国第六大商业银行,离不开“一卡通”和“一网通”在90年代奠定的基础。在这个时期,现在的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在90年代末才刚刚诞生。

如果中国银行业没能在这个阶段完成金融系统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支付宝也就没法以此为基础做出快捷支付和余额宝,遑论让中国的移动支付大大超出银行业可以独立达到的水平。

二、支付宝的快捷支付和余额宝

马云在2003年创办淘宝的时候,美国的电商平台eBay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彼得蒂尔的“PayPal”和埃隆马斯克的“X.com”都是那个时代的网上收付款金融工具,他们还曾在eBay上为了争夺用户大战一番,双方合并后最终卖给了eBay。淘宝初期学习了eBay和PayPal的现成经验,但很快青出于蓝,淘宝和支付宝在中国创造出比eBay和PayPal更大的互联网奇迹。

支付宝最初是淘宝这个电子商务平台的收银台,负责为买卖双方提供担保交易,随后在2004年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此时的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准贷记卡与信用卡根本是两码事,还是招商银行在2003年才开始逐步推广国际标准信用卡。

成立于2002年的银联此时发展重心也在线下,在银联成立之前想刷卡只能找对应银行的刷卡机,最早的商场收银台都是并排放四五台,此后才逐步做到所有银行卡都能使用同一台银联刷卡机。在这些外部条件的限制下,支付宝的发展同样超越了时代,不再是淘宝收银台这样的简单功能,而是提供了类似“银行+银联”的完整支付体验。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标志性产品是支付宝在2010年推出的快捷支付功能。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银行卡只要绑定了支付宝的快捷支付,就能脱离网银在支付宝直接完成支付,这是客户体验的巨大提升,支付成功率和客户活跃度大大提升。

从银行和支付宝的角度看,快捷支付平衡了风险和便捷,与支付宝合作的银行数量迅速达到上百家。与PayPal相比,具备快捷支付功能的支付宝完全超越了最初学习的美国原型,成为地位不可动摇的互联网金融账户。

快捷支付实际上为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奠定了新标准,包括微信支付、京东钱包、百度钱包等等都按照这个标准与银行建立了快捷方便的资金流转通道。

如果没有支付宝开创的快捷支付,也就不会有之后余额宝以、二维码支付等让银行业感到震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特别是支付宝在2013年推出的余额宝创造了货币基金的奇迹,成为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标志性事件。

试图模仿余额宝的产品数不胜数,但是没人能够复制它的成功,余额宝还在2017年以1.2万亿的规模帮助背后的天弘基金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

余额宝等理财方向的应用实际上已经是支付宝综合优势的结果,难以复制的关键因素是依靠淘宝建立起来的商户和用户生态。因此,当支付宝升级为蚂蚁金服之后,只有同样有电商背景的京东金融能够尝试复制支付宝的完整架构,哪怕是同为BAT的腾讯和百度都无法威胁支付宝的市场优势地位。

根据一份艾瑞的报告数据,2014年支付宝的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高达82.3%,第二名腾讯财付通仅有10.6%,支付宝的领先优势看起来不可动摇。但也正是在这一年的春节,微信红包来了。

三、微信支付的红包和二维码

在支付宝成为线上支付领导者的时期,腾讯也具备第三方支付牌照“财付通”。这个第三方支付品牌虽然是市场第二名,但是存在感始终不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无法与支付宝相比。

在二维码和NFC的争夺中,银联曾在NFC标准上胜过中移动,但最后却是看起来技术更落后的二维码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主流。

二维码胜出的关键在于用户的使用和教育成本。银联标准的IC银行卡当然在技术更先进,但是必须彻底改造刷卡机,不仅需要用户把手中的磁条卡换成IC卡,还需要用户学习区分能够刷卡和钱和支持NFC功能圈存的钱。二维码的技术比NFC落后,用摄像头拍照也比挥一下卡片更麻烦,但是推动二维码的整体成本要低得多。

从2014年春节开始,微信支付从红包开始把移动支付推向前所未有的普及度。对于大量不愿意尝试移动支付的客户群来说,用微信抢红包的过程也是绑定银行卡和学习收付款的过程。

如果不是依托社交关系链让客户自发学习,几乎不可能有企业能够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客户教育。支付宝作为与微信并列的国民级APP,在商户推广上仍然可以占据优势,但是在卖菜大妈等街头更末端的支付场景中逐渐败给了社交关系链支撑的微信支付。

在2017年1月,有传闻说马化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微信支付线下份额已经全面超越支付宝,并且奖励微信支付团队1亿元人民币。支付宝也在经历追逐社交关系链的诸多风波之后,在2017年3月放弃社交回归商业和金融。

同样是在这个时期,可以说中国移动支付已经全面领先世界。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苹果公司封杀了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功能:

从中国用户的角度看,这是显而易见的个人转账功能,我在iPhone上给APP花钱可以让苹果抽成,通过iPhone个人转账显然轮不到苹果揩油;

从苹果公司的角度看,公众号赞赏确实违反了iPhone上关于APP的内购协议,毕竟只有中国移动支付发达到能够支撑内容创业的程度,美国公司看不懂公众号赞赏要求按老规矩执行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这也体现出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取得了怎样惊人的成就。

30年前,在中国想花人民币还需要配上粮票,但也只花了30年时间,就可以在大城市体验近乎零现金的生活方式,移动支付更是让众多新产业成为可能。在这个发展过程里,银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层层递进的发展关系,没有以往一步步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在能让外国友人感到惊奇的移动支付“西洋景”。

四、移动支付的未来战场

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在最近几年经历了从天上到地下的巨大转折。就像本文前面讲到的,中国银行业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改造金融服务始于90年代,移动支付的发展历史远远早于2013年之后才火起来的互联网金融。

在P2P等涉足信贷的互联网金融项目被监管部门整顿之后,互联网金融这个词也成了行业避之不及的名词,哪怕和以往做的事情相同也要用上新名词“Fintech”,反倒是发展历史最长的移动支付再次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金融领域之一。

回头看招商银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三个在支付领域先后各领风骚的创新者,并不是后一个打败了前一个。招商银行的“一网通”没能成为支付宝那样的线上支付领导者,但是支付宝的壮大也没有影响招商银行成为信用卡和银行零售业务的领导者。

接下来,微信支付依靠微信红包完成大规模用户教育之后,把二维码推向支付宝原本力不能及的街边小店和卖菜大妈,这同样没有影响蚂蚁金服继续拓展理财、保险、征信等一系列金融市场。未来也是同样道理,想在社交关系链上打败微信和QQ绝无可能,但是移动支付市场可能会以其它方式再次颠覆微信支付现有的优势。

虽然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创新还有很多领域需要依靠美国硅谷,但在移动支付这个领域已经没有可以模仿的对象,需要拿出信心来相信自己真的已经领先世界,然后再撸起袖子继续加油干。

尽管“生态”这个词已经有用滥用臭的趋势,但还是要说移动支付的未来战场在生态。作为接受严格监管的金融行业,并不需要指望生态有什么神奇的化学反应,就是简单看未来能覆盖以及链接多少需求和供给。

招商银行在“一卡通”和“一网通”之后没能再诞生同样级别的颠覆性产品,但2017年一季度利润超过资产规模仅次于四大行的交通银行,成为银行业的热点新闻。

仔细看招商银行近几年的创新成果,掌上银行和掌上生活这两个APP都达到两千万以上的用户量,与联通一起创立的招联消费金融在2015年更是实现贷款约182亿元、净利润3.24亿元。腾讯和阿里巴巴也都参与创建了民营银行,但是并没有真正影响银行为客户承担的那些金融功能,大家都活得很好,当中概股回归的时候还是要靠招商银行来做金融业务。

支付宝的未来同样可期。蚂蚁金服已经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独角兽,支付宝以外还包括芝麻信用、蚂蚁聚宝、网商银行等一系列产品或机构,蚂蚁金服也频繁对外传达做好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做好金融的信号,这样的金融综合化道路与以往的金融控股集团完全不同。

在彻底放下社交之后,蚂蚁金服转向开放平台,支付宝长久积累的庞大用户群能够对接的商业和金融场景还有很多,需要更丰富的想象力去用好这个连接商业和金融的平台。

余额宝创造了世界第一的货币基金,从原理上看这样打通账户余额和货币基金的功能并不复杂,针对客户在理财、保险、个人信用等更深层次的需求还有更多可以挖掘的金矿。

放下社交关系链也是一个新起点,支付宝只靠金融功能早就成为与微信并列的国民级APP,用户不需要自己使用支付宝的时间超过微信,而是需要支付宝在更高层次上拓展新的使用场景,就像当年的一卡通、快捷支付和二维码那样去推动整个市场发生改变。

这就是中国如何在移动支付方面领先世界的故事,取得如此惊人成就的时间非常短,在众多中国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只花了30年。如果曾经火爆的互联网金融能像移动支付这样用30年时间积累成功,恐怕就不会像过山车那样一会变红一会变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