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25年10月1日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外汇展业革新,架起资金流通的高速桥梁

作为总行首批外汇展业启动分行,近日,兴业银行厦门分行通过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建立全新外汇展业框架和风控系统,实现行内外汇业务流程的再造。这一变革不仅有效防控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还为优质企业办理外汇业务提供了极大便利。

厦门一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每年跨境贸易单证处理量数以万计,以往每次办理业务时,企业财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材料,并向银行逐笔提供,业务流程冗长繁琐。

“那时候,我们经常加班到深夜,就是为了准备那些复杂的材料。”企业财务人员回忆道。

如今,在外汇展业模式下,结合兴业银行近年来数字化运营的丰硕成果,该企业作为一类客户,仅需通过“兴业单证通系统”提交指令,即可直接办理外汇收支,单笔业务全流程处理时间压缩至5分钟以内,人力和财务成本大幅削减,企业得以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将更多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创新与市场拓展。

面临相同情况的还有某专精特新企业,该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制造,近年来主打“出海”战略,跨境业务量大幅增加,原有资金收付模式遇到发展瓶颈。

“兴业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后,帮助我们提升了运营管理效率和资金周转速度,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挑战。”该企业财务负责人说道,“现在我们有信心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把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推向全球。”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以外汇展业改革为支点,撬动跨境金融服务范式革新,不仅实现单证处理效率指数级跃升,更通过“总分协同”机制沉淀出可复制的展业风控标准,形成金融支持“双循环”格局的生动实践。

【汇率避险经验】——中小微企业篇

企业:我们公司一直运用持币观望逢高结汇策略,但近期汇率双向波动加剧,这招变得不灵了,即期结汇汇率经常低于订单的换汇成本,汇兑损失不少,该如何应对呢?

银行:首先我们要明白汇率是不可预测的,持币观望、择机操作的实质是赌汇率走势,可能会有一时的“收益”,但中长期看很难保证企业的经营利润不被汇率波动侵蚀。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常态下,合理运用外汇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可以有效帮助企业锁定经营利润。

案例1:路遥方知马力,套保策略日久必见成效

A企业主营竹、木、藤、瓷器、玻璃等工艺品加工销售,主要出口欧美地区,月均收汇约200万美元,平均收汇账期3-6个月。

由于缺乏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和专业管理人员,企业出口收汇在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中经常承受较大汇兑损失。银行基于企业2020年3月-2021年2月共计23笔、金额合计2345万美元的历史收汇数据,量化测算办理套期保值和未办理套期保值两类情形下企业汇兑损益差异:在未办理套期保值情形下,企业外汇应收账款受汇率波动影响产生较大损益变动,2020年3月-2021年2月累计产生汇兑损失422万元;在采用远期结汇套期保值工具情形下,企业锁定汇兑收益45.24万元,且该收益不受期间即期汇率变动影响。

基于银行的测算,企业认识到持续套期保值策略对中长期财务稳健的改善作用,并于2021年2月与银行签订了10笔、金额合计1570万美元的远期结汇合约,期限为3-11个月,将未来出口收汇的汇率锁定在6.5086-6.6024,规避了未来收汇现金流的汇率风险。

企业:听起来不错,我们以前也利用外汇衍生产品做过套期保值,有的单子赚了,但也有单子亏了,好像做不到稳赚不赔啊。

银行:办理外汇衍生产品业务不是帮助企业从未来的汇率波动中获利,而是锁定既有的成本与收益。不能简单将单笔外汇衍生产品的履约价格与交割日即期汇价进行比较,来衡量套期保值的盈亏损益。从实际案例看,持续的套期保值策略有利于企业实现中长期财务稳健管理目标。

案例2:汇率升跌不足惧,成本锁定心乃安

B企业主营香料、香精出口,年出口额近500万美元,与境外交易的主要结算币种为美元,账期约1个月。2018年上半年,因美元贬值,企业美元收入承受一定汇兑损失。该企业开始意识到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渐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基于以保值而非增值的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在银行的指导下选择使用远期结汇工具根据出口订单分批锁定汇率。

2018年6月-2021年5月,B企业共办理176笔、近1200万美元远期结汇业务,其中,99笔远期结汇的交割日已锁汇汇率高于交割日当日即期市场汇率,77笔低于交割日当日即期市场汇率,三年来累计获得27万元汇兑收益。尽管汇率套期保值未能实现100%“获利”,但企业对汇率波动进行主动管理,并根据自身特点及实需原则运用衍生品工具锁定汇率,降低了汇率波动对主营业务以及企业财务的负面影响,实现达成预算、提升经营可预测性等目标。

企业:看来持续运用外汇衍生产品套期保值总体效果不错,如果在此基础上运用复杂产品择机交易,这样避险效果会不会更好?

银行:我们主张使用简单的套期保值产品,不建议企业过多使用复杂组合产品。另外,建议保持稳定的套期保值策略,切不可因汇率短期涨跌或个人主观判断,贸然改变原本适合企业的套期保值策略,否则可能会陷入更大的风险中。

企业:那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套期保值策略呢?

银行:首先企业要核算订单的换汇成本,设定套期保值的目标汇率区间和止损点位,根据市场汇率情况确定套期保值比例;其次,找到适合自身的套期保值策略,并长期坚持。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帮助企业真正有效管理好汇率风险。

案例3:保持策略不动摇,久久为功见实效

C企业为制鞋企业,年均进出口额约5500万美元。2015年8月后,人民币汇率有所下行,管理层暂停了此前对出口订单锁汇的做法,在签订新订单时选择了不锁远期汇率而持币观望择机结汇的策略。然而2016、2017年人民币汇率双向宽幅波动,该企业对2016、2017年换汇成本核算分析后发现,部分订单的外汇收入即期结汇汇率低于其换汇成本,产生一定损失。

2018年以来,管理层调整企业财务决策,对汇率风险进行管控,根据订单的换汇成本,设定大致目标汇率区间和止损点位。订单签约时,若远期汇率落在目标区间内,则全额锁定订单远期汇率;若远期汇率未达目标区间,则先锁50%订单金额,其余部分在1-3个月内锁定。在此期间触及止损点位,则立即锁定风险敞口。近三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6.1-7.3之间波动,但均未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接管还是托管?传厦门建发“入局”无锡尚德,相关人士回应

K图 600153_0

K图 002309_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费心懿上海报道

近日,业内有传言称厦门建发集团已经接管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无锡尚德)。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12月11日向晶优光伏集团董事长、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飞求证。武飞告诉记者,其目前已不是无锡尚德的董事长,“(是)托管,只管事儿,不出钱,接受委托来管理。”

武飞还向记者强调,厦门建发不是接盘,也不是接管,“你可以观望几天。”

作为光伏行业老牌企业,无锡尚德虽然影响力已经不及以往,但这家公司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注定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留下一笔。随着此后破产重整,无锡尚德逐步重回正轨。2023年11月,武飞接任无锡尚德董事长职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此次事件的另一主角厦门建发,亦是近些年来在资本市场“扫货”新能源资产的“狠角”。

就在12月5日,另一家老牌光伏公司*ST中利(002309.SZ)发布公告称,与产业投资人常熟光晟新能源正式签署《重整投资协议》,而光晟新能源的实际控制人便是厦门建发。

武飞曾是无锡尚德“救火队长”

来自武飞的回应已经表明,眼下,无锡尚德已经被厦门建发正式托管。

2013年,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整,江苏顺风光电接盘,正式组建“新尚德”。

企查查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江苏顺风光电依然是无锡尚德的全资股东。前者,则是由亚太资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Sino SF Holding Limited.以及淄博道得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62.73%、27.27%、10%。然而,经过这几年的变动,东方资产目前已经通过间接持股成为无锡尚德最大的股东方。此外,武飞则是通过间接持股淄博道得而持有无锡尚德的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武飞于2023年11月正式上任无锡尚德董事长一职。且武飞亦提出了比较明晰的经营目标——在2024年5月,武飞接受行业媒体《PV-Tech》的采访时表示,“尚德已锁定三年、五年计划,2026年将实现30GW组件销售,重回行业前8名;2028年实现60GW组件销售,重回一线。”而截至2023年底,无锡尚德形成了六大组件基地、合计20GW的产能。

不过,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光伏组件价格的快速下跌,表明当前产业正在经历不平凡的周期。这也使得无锡尚德自身除了要考虑如何恢复元气外,也要思考如何应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行业周期性的冲击以及市场形势的变化,让无锡尚德在2024年仍处于艰难境地。

2024年5月,业内有消息称无锡尚德部分工厂暂时关闭、中高层人士调动也是较为频繁。据知情人士介绍,2024年,无锡尚德原先组件出货目标为20GW,但在行业形势的迫使下一再下调,目前已经不对外宣称明确的出货目标情况。综合武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其坦言接手无锡尚德时,公司本身就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

在2024年7月举行的“光伏行业2024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暨2024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温州)论坛”上,武飞曾作为嘉宾与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正泰新能董事长陆川、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等光伏龙头高管对话。

在这场对话中,武飞认为,这一次洗牌时间不会太久,明年年底或者后年就可能结束。而产能出清的焦点是扩大市场需求。当前应全力调动各方资源,通过积极刺激市场需求来保护光伏行业,力求将2030年的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厦门建发“抄底”光伏资产

无锡尚德被厦门建发托管令业内颇感意外。

但实际上,厦门建发对于光伏资产的兴趣由来已久。结合武飞的回应以及其他知情人士的消息,托管厦门建发后,无锡尚德已经完成了一轮高管的更替。即便厦门建发“不出钱”,但该公司对于光伏业务的布局不排除继续扩大的可能性。

企查查信息显示,厦门建发组建于2000年,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资持股。根据厦门建发的官网,该公司主营业务包括供应链运营、城市建设与运营、旅游与会展、医疗健康以及新兴产业投资。厦门建发还参股多家金融保险公司,包括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农商银行、君龙人寿保险、厦门国际信托以及厦门航空等。

厦门建发最主要的上市主体则是建发股份(600153.SH),1998年,该公司登陆沪市主板,主营业务包括冶金原料、农林产品、房地产业务等。截至发稿时,建发股份总市值约300亿元。

因与*ST中利破产重整事件关联,厦门建发才为光伏业界所熟悉。

2023年8月,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签署《重整投资(意向)协议》公告,表示与产业投资人常熟光晟新能源有限公司、公司临时管理人签署协议。股权结构显示,常熟光晟新能源则是建发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后者持股比例达95%。

根据12月5日*ST中利最新发布的公告,中利集团及公司管理人与产业投资人常熟光晟新能源近日正式签署《重整投资协议》。协议显示,常熟光晟新能源将以0.79元/股的价格受让约6.02亿股转增股票,合计约4.75亿元。

这一交易价格不可不谓是一场“抄底”——停牌前,*ST中利的股价为2.44元/股。

重整*ST中利,托管无锡尚德,厦门建发已经用较低的成本一举“入局”国内光伏行业曾经的两大老牌光伏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11月下旬,曾有投资者在建发股份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问道:“贵司收购*ST中利,为什么不召开股东大会来定?”

建发股份管理层的回答是:“根据重整投资方案,本次投资金额未达到《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股东大会审议标准,公司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