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人民币国际化

李小加:港交所有意再度引入国债期货合约

9月22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人民币定息及货币论坛2020”上透露,港交所有意再次引入国债期货合约。

事实上,港交所曾于2017年引入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试点计划,是首个以试点形式,在离岸市场以中国政府债券为标的的期货产品。这一计划于2017年底暂停。

据了解,当时的国债期货成交量不大,两张上市合约“HTF1706”及和“HTF1709”在挂牌首日合计成交不足300张合约。之后1709的日均成交亦不足100张,日均持仓仅为约350张。

李小加表示,衍生产品对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尤为重要,当完成一系列亚洲区内市场相关的衍生产品后,计划再次引入国债期货合约,并会确保香港是中国国债期货产品的首个境外市场。

李小加坦言,在美联储的带领下,各国央行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导致美元泛滥,持续推高资产价格。虽然美元仍在全球市场占主导地位,但市场对未来单纯依靠美元系统的疑虑不断增加,中国应把握机遇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他指出,固定收益及货币是现代金融市场的基础所在,也定义了各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并非最大的美元中心,固定收益业务都由美国、伦敦等市场占主导。中国内地在岸的固定收益市场规模已经很大,但主要是一个内部的封闭市场,以人民币为中心。“作为人民币唯一的离岸中心及连接美元的地方,有信心香港成为下一个全球的固定收益中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降至2.12%,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跌至第六!那前五名是谁呢?

人民币国际化,依然很艰难啊,部分时间段甚至在倒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公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第一季度,按美元计算的人民币在全球各国、地区中的央行或类似机构内的储备额降至2463.13亿。

人民币储备占比分析_外汇储备管理_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挑战

占全球116397.21亿美元的所有“已分配外储”的比例为2.12%,排在美元(67203亿美元,占57.74%)、欧元(23346亿美元,占20.06%)、英镑(6037亿美元,占5.12)、日元(5991亿美元,占5.15%)。

以及加元(3061亿美元,占比2.63%)之后,位居全球第六名。这一数据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遇到了一定的挑战——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但相比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仍有提升空间。

与前五大货币相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何不足?

首先,金融市场深度与广度存在差距。美元、欧元、英镑等货币拥有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和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而中国在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仍采取审慎管理原则,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市场的渠道和工具有限。

这限制了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功能发挥,这直接影响了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和信心,使其在全球资产配置中难以成为主流选择。

其次,国际支付与结算体系中的话语权不足。美元拥有SWIFT和CHIPS系统,欧元区也建立了完善的支付基础设施。我国虽然推出了CIPS系统,但全球跨境支付的信息流传播仍主要依赖SWIFT系统的代码,人民币结算的广度、深度仍有待提升。

第三,政策协调与制度保障仍需完善。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通常拥有成熟的法治环境、政策透明度和完善的金融工具,而我国在金融市场丰富度、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影响了境外持有者使用和持有人民币的信心。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挑战_人民币储备占比分析_外汇储备管理

最后,地缘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仍由发达国家主导,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一定的政治阻力——西方掣肘,而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崛起存有疑虑,对使用和存储人民币持谨慎态度。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储备资产中的使用比例仍远低于中国经济的全球占比,国际化进程面临结构性挑战。未来需要在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制度框架、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如何加强推进呢?

南生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总体上虽将呈现“螺旋上升”的过程,但依然需要多维度、多层次地稳步推进。未来加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当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着力:

首先,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是基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功能,提升金融市场透明度与法治化水平。继续扩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丰富外汇衍生品工具,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高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考虑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如扩大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商品期货市场渠道,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标准。

其次,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是关键。要加快CIPS系统建设,拓展参与机构网络,提高系统覆盖面和运营效率。推动CIPS与更多国家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本地化清算安排。

人民币储备占比分析_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挑战_外汇储备管理

同时,大力发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创新,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构建更便捷、低成本的跨境支付网络。如有必要,还可在我国香港地区建设“管理离岸人民币的央行”或是央行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第三,培育人民币计价资产体系是重点,鼓励更多境内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支持境外机构在国内发行”熊猫债”,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融资中的使用。

吸引国际发行人和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丰富市场参与者结构,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成熟度。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推动人民币绿色债券国际化发展,抓住全球低碳转型带来的新机遇。

第四,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是突破口。深化与东盟、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本币结算合作,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推动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探索建立更稳定区域汇率协调机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提升话语权。

第五,稳慎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逐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最后,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注重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寻求最大公约数,减少地缘政治因素干扰。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进程,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人民币必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挑战_外汇储备管理_人民币储备占比分析

这个过程既要积极有为,也要稳扎稳打。人民币国际化绝非静待水到渠成,而需以更开放的金融市场、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创新的金融产品主动破局,让人民币成为国际社会”不得不持、不得不用”的硬通货。

中国银行发布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

6月6日,中国银行发布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依托全球化经营优势,中国银行以2200多家境内工商企业、近1100家境外工商企业和106家境外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评价和反馈为基础,编制发布《白皮书》,帮助市场主体全面了解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支持市场主体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_人民币国际化进展_银行外汇保证金业务

《白皮书》显示,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取得积极进展。

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继续提升。绝大多数境内外市场主体表示将提升跨境人民币使用水平。境外工商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意向提升更为明显,“走出去”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人民币使用水平进一步改善。持有人民币现金或金融资产的境外工商企业占比连续三年保持上升。调查结果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民币货币职能稳步提升的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服务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显现成效。企业问卷调查发现,进出口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更高的企业群体使用跨境人民币的意愿更为积极,小微型企业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便利性表现出更高的认同。由于具有节省汇兑成本、规避汇率风险以及产品简单好用等方面的优势,人民币跨境使用获得外贸、小微企业更高的认同。

人民币区域化更加稳健扎实。调查发现,以东盟为代表的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工商企业作出积极反馈的比例明显好于整体水平。例如,在人民币的使用意愿、与中国境外的市场主体发生人民币收付、在对华贸易中优先使用人民币贸易融资、对推进多边合作的评价等方面,东盟企业的反馈均明显好于境外受访企业整体水平,反映出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更加牢固。

离岸市场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改善。更多境外工商企业反馈,其在当地能较为便利地获得所需人民币产品和服务,其中东盟、欧洲、拉美等地区提升较为明显。更多受访境外金融机构反映其客户对人民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调查结果反映了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覆盖面提升、需求扩大的良好态势。香港在离岸人民币网络中的枢纽地位较为稳固,在人民币跨区域收付中的份额突出,其他主要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人民币资金集散规模进一步提升,对离岸市场的支撑保障进一步增强。

多边合作势头进一步增强。超过九成境内外工商企业认同使用本币结算所具有的优势,八成受访企业对本币结算的便利性给予了较高认同。合计约37%的受访境内外工商企业认为,以人民币跨境使用为基础的多边合作有助于维护金融和贸易稳定,促进经贸投资便利化。超过四成受访境内外企业认为,在多边合作中,人民币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发掘合作潜力。调查结果从不同侧面显示,多边合作势头不断增强,已成为境内外大多数企业的共识,人民币成为多边合作的重要纽带。

中国银行始终致力于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助力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24年,中国银行境内外机构完成跨境人民币结算量逾43万亿元,同比增长31%;完成跨境人民币清算量1314万亿元,同比增长49%;办理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1177亿元,同比增长134%,人民币跨境使用主渠道银行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银行将继续发挥跨境业务传统优势,以更优质、更全面的金融产品服务,为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贡献更大力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