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信用卡

“2014最具特色银行卡评选”候选·信用卡

中国银行全币种国际芯片卡该卡是为有出境支付需求人士设计的信用卡产品,采用国际通行emv芯片标准,具有存款有息、循环信用、分期付款、全球交易人民币自动购汇等金融功能。主附卡账单合并、统一还款,支持附属卡流量控制。持全币种国际芯片卡白金卡在境外免税店类商户消费,单笔满200美元即可享受现金返还,返还比例高达5%,每卡每月消费返现封顶金额为500美元。

中国银行长城国际卓隽卡长城国际卓隽卡具有长城环球通白金卡的透支免息、存款有息、循环信用、分期付款、附属卡灵活管理、主附卡统一还款、短信即时通知、挂失零风险、7×24小时欺诈监控等基础功能,同时还可享受中行网点vip绿色通道、积分兑换尊享服务等礼遇。此外,该卡还具有八种特色服务:1.芯片更安全、交易有保障;2.环球交易、即时短信提醒;3.全球交易单一

建设银行龙卡全球支付信用卡龙卡全球支付信用卡是中国建设银行面向具有境外消费需求的中高端客户发行的一款全币种信用卡产品,可同时满足客户境内外刷卡支付需求,还提供免收外汇兑换手续费、外币交易人民币入账还款、境内外出行全面保障、出国留学消费信贷、外币交易双倍积分等专属权益及覆盖客户商旅出行的特色服务。

招商银行英雄联盟信用卡英雄联盟信用卡是招商银行针对年轻男性群体设计的产品。该卡已推出5款卡面,包括logo卡及四张英雄肖像卡,提莫款是“萌”控玩家的首选、李青款采用“龙的传人”皮肤造型、未来战士—伊泽瑞尔卡及锐雯卡,5张可同时持有。9月30日前,新客户成功办理英雄联盟信用卡,在卡片核发次两个自然月内,使用该卡刷满3笔单笔满188元,或有任意单笔分期

华夏银行畅行信用卡华夏畅行信用卡(尊尚白金卡)是专门为私家车主推出的信用卡,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更多增值服务。1.尊享畅行:加油最高享6%加油金返还,尊享汽车代驾及道路救援服务;2.乐享礼遇:首刷200元送50元电话充值卡,累计积分交易金额达到12800元且两个自然月有交易即可尊享精美“豪”礼。3.优享理财:首次最高享0.4%分期超低费率,挂失前120小时失卡保障最高人

民生银行车车信用卡民生车车信用卡首创业内一站式车务服务平台,提供加油返还、车险回馈、爱车清洗、酒后代驾、商务代驾、机场接送、代办年检、道路救援等八大服务惊喜,为有车一族提供便捷、贴心、实惠的用车服务。持卡人满足每月刷卡条件即可获得加油返还资格,月月刷卡,月月“油”礼。此外,登录民生信用卡商城,即可使用加油返还的商城代金券购买洗车服务

中国银行长城环球通港澳台旅游卡长城环球通港澳台旅游卡是中国银行为频繁往来港澳台地区的客户倾力打造的信用卡产品,除具有长城环球通信用卡强大的基础功能和丰富的增值服务外,更有优惠便捷的超值礼遇,给客户提供省心、省钱的港澳台旅行。此外,该卡还享有芯片支付更加放心、安全,港澳台指定商户消费可享现金返还、免息免手续费分期付款,港澳台地区精选优

建设银行龙卡益贷卡建设银行龙卡益贷卡是中国建设银行为满足持卡人日常消费及特别循环消费贷款推进的一款银联品牌的信用卡,具有以12期自动分期功能,手续费率每月0.5%,拥有广泛的使用群体,更有卡片有效期内的免收年费、高额出行保障等多重礼遇,是一款高品质的贷款信用卡。

建设银行龙卡汽车卡龙卡汽车卡是中国建设银行专为私家车主度身定制,是国内首张lifestyle概念卡,有龙卡信用卡所有功能。更尊享积分加倍换油、每周优惠洗车、免费道路救援三项基本权益和车险分期、特惠租车、车辆美容保养等特惠服务。

中信银行全币通信用卡该卡是面向具有出境旅游、商务、留学需求人群的一款信用卡产品。该卡用户可在全球各地进行外币消费或取现,所有交易还款时自动转换为人民币,并免除1.5%的货币兑换手续费,可谓“一卡惠游全球”。此外,中信银行“全币通信用卡”针对国人境外消费的特点,制定了多重特色优惠政策。其中包括:高达5%的刷卡消费返现、全年不限次数的免费境外取

平安银行车主一账通卡该卡是借贷合一的银行卡。一卡一密能当两卡用,存款、取现、转账默认使用存款账户,存款利息理财收益照拿;pos消费默认使用信用账户,尊享消费免息,绑定自动还款。该卡还具有超强人车保障:自首刷日的次日零时起,享110万全车人员意外险保障:持卡人本人驾驶车辆可享最高50万元驾驶员驾乘意外险保障;同车人员可享最高10万元/人驾乘意外险保

民生银行全币种白金信用卡该卡通过免除境外用卡所涉及的外币交易手续费及取现手续费,全面满足客户的境外用卡需求:1.持卡人进行任意币种外币交易,均不需支付高达1.5%的外币交易手续费。2.持卡人于境外经美国运通网络atm机提取现金或领回溢缴款免收3%的境外取现手续费。此外,该卡还提供全方位的旅行相关增值服务,涵盖境外接送机服务、增值服务平台、全面的旅行保

信用卡币种“升级”,多银行将美元切换为人民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信用卡支付出现一项变化。

近期,多家银行对信用卡的外币交易进行了币种升级,将过去以美元入账切换为支持人民币入账。截至目前,已有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平安银行(000001.SZ)完成了这一调整。

这一细微的调整,将缩短跨境支付的汇兑流程。过去,非美元的境外消费需经过“当地币种→美元→人民币”两次汇兑,而完成币种切换后,将省去其中一次,这将降低因汇损带来的“摩擦成本”,或能提升刷卡意愿。

市场对此解读不一。有观点认为,这是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压力下的营销行为,称“拼汇率时代”即将来临;也有观点将其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联系。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银行、卡组织等多方了解到,本次实际主要为银行应卡组织(如万事达)方面要求所作出的调整。

信用卡外币交易币种升级_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币种切换_免收外汇兑换手续费的信用卡

信用卡“币种升级”

9月12日,招商银行发布《关于招商银行部分万事达信用卡跨境交易结算币种切换的公告》称,自2025年10月28日起,指定卡产品的跨境交易结算币种由美元切换至人民币。

具体来看,该行指定卡产品的跨境交易从“由万事达卡组织以美元金额提交至该行,该行将美元金额转为人民币”,变更为“直接由万事达卡组织转换为人民币金额提交至该行”。入账币种仍为人民币保持不变。

据介绍,本次调整涉及招行发行的万事达标准信用卡芯片版、万事达白金信用卡、万事达世界信用卡三款产品。

此前8月,平安银行亦发布公告,自9月25日起,平安银行信用卡支持外币交易以人民币入账,客户的外币交易可以选择以人民币入账或以美元入账。

与招商银行仅涉及万事达卡不同,平安银行本次涉及针对万事达、Visa、JCB信用卡外币交易的入账币种进行升级优化,且主卡持卡人可通过APP操作开通或关闭该功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万事达卡的升级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原仅支持境外使用的存量卡的迁移;第二阶段则是8月份以来的“币种升级”,即从美元切换至人民币。

今年上半年,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邮储银行等银行均对原仅支持境外使用的万事达卡品牌存量单标信用卡进行升级,主要拓展境内人民币交易功能,但境外的结算和入账安排保持不变。

若观察手中的信用卡,常能见到银联、万事达、VISA、运通(Amex)等标识,再加上境内相对少见的JCB、大莱(Diners Club),即为俗称的全球六大信用卡组织。

其中,万事达和美国运通已完成“本土化”,获得了中国内地的银行卡清算牌照,再加上本土企业的中国银联,组成了目前能在内地发卡的3个持牌卡组织。

万事达在中国内地的运营主体称为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万事网联),于2024年5月开业。

去年,万事网联曾发布《关于万事达卡品牌存量银行卡升级和迁移的公告》,称将协同境内各合作银行,主要是对部分仅限境外使用的存量信用卡产品进行升级,并向全新的“中国万事达”银行卡等承接产品进行迁移。

而8月以来面向境外消费的“币种升级”,似乎是该公司本土化业务策略的扩展延续。接近万事达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复称,此举利好客户,旨在给客户更好的体验。

另一方面,“币种升级”亦涉及卡组织间的竞争。

从支付链路来看,在以往,万事达卡、VISA等一般需要经过“当地币种→美元→人民币”的流程,即先按照卡组织挂牌汇率转换为美元,银行方面再按记账日当天汇率转为人民币记账。

“例如,用美元信用卡去加拿大消费加元,事实上经历了一次加元对美元的结算,以及一次美元对人民币的还款,这实际上是不划算的。”一位资深信用卡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若万事达卡在内地完成币种从美元到人民币的切换,或有助于其内地发卡规模的扩大,同时首批合作银行亦会受益。

目前,中国境内发行的万事达卡可分为“万事达卡+银联”双标卡、“银联+万事达”套卡、万事达外币单标卡、“中国万事达”卡。

值得注意的是,万事达所指存量卡包括万事达卡单标卡,以及“万事达卡+银联”双标卡。其中,“双标卡”在国外并不存在,因为按国际惯例,一张卡只能归属于一个银行卡组织。这是我国独有的、源自加入WTO以前、金融市场开放初期的历史产物。其中,第一张双标卡是2002年招行发行的银联与万事达的双币卡,此后各银行纷纷效仿推出双标卡。

不过,对于银联卡而言,上述“两次换汇”的问题并不存在。因为作为本国发行的本币卡,银联信用卡支持境外消费由当地货币直接转换为人民币入账,汇率以银联为准。

上述信用卡从业人士向记者分析称,银联卡的优势在于对普通人而言汇率最划算,但局限性在于部分地区的覆盖度不够高。

同时,万事达的升级亦有插曲。近日,某股份制银行万事达卡盗刷事件引起关注,这正是一张以美元结算的存量卡。万事网联9月13日发布公告称,近期在中国境内监测到部分未经授权的交易,万事网联与发卡银行一起第一时间启动应急调查,成立专项小组追溯风险源,并共同推进相关持卡人的资金保障流程。

此外,万事达亦在布局借记卡。近年来,招行、广发、平安、中信均新发或升级其万事达借记卡。

回到信用卡行业本身, “币种升级”客观上是否对境外消费刷卡有促进作用?

不能否认,信用卡行业依然承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为7.15亿张,较一季度减少600万张,环比已连续11个季度下滑,三年内减少9200万余张。

从银行中报数据来看,11家银行披露了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或交易金额均同比下滑;其中招商银行同比下降8.54%,中信银行同比下降12.54%,兴业银行同比下降11.27%。

信用卡承压亦成为各行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的拖累项。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信用卡户均消费、笔均消费金额在下降,是信用卡收入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年手续费收入的最大压力点。

据招商银行公告介绍,本次币种切换将带来两个变化:一是指定卡产品的跨境交易将直接由万事达卡组织转换为人民币金额后提交至该行,汇率以万事达卡官网公布为准;二是指定卡产品的境外预借现金(含港、澳、台)手续费的最低、最高收费标准,由“其他线路”变更为“人民币结算线路”,收费标准以招行官网公示为准。该调整最晚自10月31日起生效。

“卡组织的汇率一般比国际汇率标准稍低,但不同卡组织间会不会有差异、切换后具体优惠多少,短时间难以计算。”上述信用卡资深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预计调整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更多体现为成本上的微小浮动,除非若个别消费者对此“十分在意”。

另一方面,尽管“币种升级”更多是卡组织的调整,但合作银行万事达卡的升级存在先后之别,是否会对市场份额有短期影响?

对于万事达是否有意将币种调整推广至更多合作银行,截至发稿,万事达称已收悉但并未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的问询。

不过,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行暂没有相关的调整,目前该行万事达信用卡单标卡是人民币入账人民币还款,双标卡是美元入账人民币还款;另一信用卡中心人士向记者直言,这更多是银行和卡组织之间的调整,不直接涉及顾客,客户体感是否有变化不好下结论。

信用卡外币交易结算调整,人民币直接入账时代来临

信用卡外币交易结算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近期,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相继宣布对信用卡外币交易结算方式进行调整。过去,持卡人在境外消费时,若交易币种并非美元,往往需要经历“当地货币→美元→人民币”的两次兑换。如今,招商银行将直接支持人民币入账,省去中间环节。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被视为国际卡组织顺应中国监管导向、深化本土运营的关键一步,亦折射出在信用卡市场持续收缩、手续费收入承压的背景下,银行与卡组织试图通过优化支付体验寻找新增长点的共同诉求。

信用卡结算币种调整落地

日前,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自10月28日起,其部分万事达信用卡跨境交易结算币种将由美元切换为人民币。变更后,跨境交易由万事达卡组织直接转换成人民币金额提交至招行,持卡人账单入账币种依旧保持人民币不变。该调整覆盖的产品类型包括万事达标准信用卡芯片版、白金信用卡及世界信用卡等。

一个月前,平安银行也发布公告称,自9月25日起,平安银行信用卡支持外币交易以人民币入账,客户可自行选择人民币或美元入账。若未开通该功能,交易仍以美元入账;若开通,则所有外币交易均转换为人民币入账,汇率参照平安银行官网牌价。与招行不同的是,平安银行此次调整的范围更广,涵盖了万事达(Mastercard)、维萨(Visa)及JCB三大国际卡组织。

从流程上看,这一优化显著缩短了交易路径:原本需要“当地币种—美元—人民币”两次转换,现在简化为“当地币种—人民币”一步完成。理论上,这种安排有助于降低因多次汇兑而产生的汇率损失,也可能减少所谓的“货币转换费”,从而为频繁在境外消费的用户带来切实便利。

然而,多位行业人士指出,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调整的实际经济影响可能较为有限。一位信用卡业务资深人士认为:“汇率差异通常极小,往往只有几个基点。用户最终节省的费用并不明显,真正的改善在于支付体验的简化和对账单理解的便利。”

卡组织主导本土化战略

尽管公告由银行发出,但主导推动者实际上是卡组织。记者了解到,本轮币种升级是万事达网联近两年本土化战略的后续动作。

早在2024年底,万事达网联便宣布启动单标万事达信用卡迁移,升级为具备境内外、线上线下支付功能的“中国万事达”新卡。进入2025年后,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和浦发银行等多家机构陆续发布升级公告,平安与招行的动作正是其中一环。

市场解读认为,万事达此举意在缩小与中国银联在跨境支付体验上的差距。长期以来,银联在境外消费可直接兑换成人民币入账,汇率环节上更具优势,而万事达、Visa等国际卡组织则因“美元中转”成本相对较高。此次升级,实际上是卡组织追赶银联模式的尝试。

“这是卡组织和银行之间的系统性调整,对消费者来说感知不强,但对卡组织而言,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上完成一次业务迁移。”一位接近万事达的人士表示。

除了结算币种,风控和产品扩展也是卡组织本土化的另一面。近期,浦发部分万事达卡用户遭遇盗刷,虽最终获赔偿,但凸显跨境支付的风险。与此同时,卡组织也在推广借记卡,与多家合作银行陆续推出相关产品,争夺更大市场份额。业内人士提醒,业务扩展与风险防控需要同步,否则消费信任可能受到冲击。

不少人关心,未来是否会有更多银行跟进币种调整?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趋势将延续,但具体节奏仍取决于各银行与卡组织的合作进展,以及监管层面在人民币跨境结算政策方面的导向。

信用卡市场承压求变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调整正值信用卡市场整体增长放缓、规模持续收缩。

央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显示,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总量为7.15亿张,较上一季度减少600万张。这已是该指标连续第11个季度下滑。过去三年中,信用卡总量累计减少超过9200万张。

从已公布的2025年银行中期财报来看,交易规模的收缩直接影响了相关业务收入。多家银行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或交易金额同比出现下降:中信银行降低12.54%,兴业银行减少11.27%,招商银行下降8.54%。作为信用卡业务重要利润来源的手续费收入,也随之缩水。

在业务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银行亟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差异化竞争优势。部分市场分析将“外币交易人民币直接入账”视为银行在营销层面的新卖点,旨在吸引有境外消费需求的中高端客户。同时,这也被部分观点解读为银行业在人民币跨境支付便利化政策下的微观响应。

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人士表示:“当前信用卡的发卡量和交易规模普遍萎缩,银行必须通过优化产品功能、提升服务体验来增强客户黏性。外币入账方式的调整,可看作是银行与卡组织协同推出的新功能,目的是留住高价值客户并吸引新用户。”

市场看法对此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信用卡市场竞争重点可能将进入“拼汇率”阶段,即银行通过优化结算路径、争取更优惠的汇率报价,从而在境外消费场景中占据更多份额。另一种看法则更侧重其宏观意义,认为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支付结算环节的具体体现,反映的是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获得更广泛使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