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25年11月1日

中国外汇市场韧性持续增强

“十四五”以来,跨境收支规模稳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外汇市场韧性持续增强

外汇市场交易量2024年达到41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7.4%;跨境收支规模2024年为14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4%;2021年到2025年上半年,外商来华各类投资净流入7400多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发布一系列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韧性持续增强。

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对于促进经济内外部均衡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总体情况如何?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负责人近日介绍,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稳步增加,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具体看,呈现3方面特点:

跨境贸易呈现较强韧性,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处于合理区间。2021年至2024年,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规模接近6万亿美元,较“十三五”年均规模增长近43%。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规模超过8600亿美元,较“十三五”年均规模增长26%。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协同发展,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格局,共同推动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稳定在国际一般认为的合理区间。

跨境双向投融资日益活跃,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合理有序。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外商来华各类投资净流入7400多亿美元,境内主体对外投资净流出亦较快增加。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超过11万亿美元,对外负债超过7.2万亿美元,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25%和10%;对外净资产为3.8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三位。

外汇市场韧性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提升。持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比率由2020年的17%上升至30%左右,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占比由16%上升至近30%,企业等主体外汇风险敞口明显降低。

高效配置外汇资源

“十四五”以来,外汇市场功能更加完备,市场深度拓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表示,外汇市场有足够的容量承接各类交易,为高效配置外汇资源创造良好条件。

从产品体系看,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已具备即期、远期、掉期、期权等国际成熟外汇市场产品体系,银行柜台外汇市场的挂牌货币超过40种,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资金汇兑和汇率避险需求。

“在参与主体方面,截止到今年6月末,已经有703家银行和115家非银机构参与到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其中包含了296家外资机构,交易范围已经涵盖了主要的币种,更好满足多层次主体的交易需要。”朱鹤新说。

同时,人民币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25年9月末,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三年一度全球外汇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继续保持全球第五大交易货币地位,人民币全球交易份额占比8.5%,较2022年上升1.5个百分点,是全球占比增幅最大的货币。

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将进一步促进外汇市场深化发展,推动外汇市场高水平开放,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不断提高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外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惠企利民增加获得感

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项目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将惠企利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持续推动包括对外贸易在内的经常项目便利,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推进高水平便利,服务对外开放新格局。2021年以来,对优质企业便利化政策进行优化升级,积极支持上海、江苏等重点区域高水平便利化政策先行先试,实施按展业原则自主办理资金收付、扩大轧差净额结算范围等经常项下资金结算便利化举措,截至2025年9月末,全国共办理上述便利化业务约4.7万亿美元。

精简许可,“一站式”服务实现企业“少跑路”。2024年,进一步优化贸易外汇业务管理,将“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的办理方式由各地外汇局核准调整为银行直接办理,企业可在银行享受名录登记、账户开立、收支结算一站式服务。

数字赋能,电子化服务跑出“加速度”。会同国家税务总局推动完善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电子化工作,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十四五”以来,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网上核验惠及超12万家企业,涉及业务金额2万多亿美元。

“我们将继续统筹‘促便利’和‘防风险’,助力外贸保稳提质。”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项目管理司负责人说,将推动贸易便利化政策均衡发展,动态评估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落地情况,适时升级试点政策。进一步畅通政策传导路径,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介政策理念及内涵,提升公众政策知晓度,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记者 邱海峰)

跨境外管政策解读之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政策解读.ppt

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政策解读一、一、此次政策调整的原因此次政策调整的原因 (一)返程投资管理的政策边界需要明确(一)返程投资管理的政策边界需要明确 2005年75号文件的出台,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精神,扶持了境内高新技术产业和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为上述企业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通后续经营发展所需资金提供了便利渠道。但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首先,2006年商务部10号令的部分内容与75号文件存在交叉,10号令与75号文的关系需要理顺;2024/5/10 周五2(一)返程投资管理的政策边界需要明确(续)(一)返程投资管理的政策边界需要明确(续)其次,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并非严格属于75号文定义的境外投资及返程投资活动也被纳入75号文框架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75号文的初始设定。因此,有必要通过19号文件,对返程投资政策边界进一步加以明确,消除潜在的法律风险。2024/5/10 周五3(二)返程投资管理的政策口径需要统一(二)返程投资管理的政策口径需要统一 从政策实施的情况来看,由于返程投资管理业务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在75号文发布后,总局一直未对分局进行统一培训,导致各地外汇局在政策理解、执行等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部分企业和中介机构在各地方外汇局之间寻求政策套利机会,对外汇管理法规的严肃性、外汇局形象产生了一定影响。2024/5/10 周五4(三)(三)已返程投资企业的历史问题需要解决已返程投资企业的历史问题需要解决 对已经发生返程投资的企业,由于现行操作规程没有补登记的内容,造成部分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在分局层面得到解决。通过此次政策调整,明确补登记的操作规程,为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解决通道,同时,明确补登记“先处罚,后登记”的原则,维护外汇管理法规的严肃性。2024/5/10 周五5二、二、此次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此次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不同业务所适用的政策法规(一)明确了不同业务所适用的政策法规 对于境内居民个人控制的特殊目的公司及返程投资活动,依据75号文件进行管理 对于境内机构控制的特殊目的公司及返程投资活动,依据商务部10号令进行管理 对于普通境外投资企业返程投资活动,如不属于75号文及10号令范畴,参照普通FDI及ODI业务进行管理,并进行标识 2024/5/10 周五6(二)实现了业务操作流程和政策口径的统一(二)实现了业务操作流程和政策口径的统一 对特殊目的公司登记、变更、补登记和返程投资的操作规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审核材料、审核原则、业务操作等内容统一口径,杜绝企业及中介机构的跨区域套利行为。2024/5/10 周五7 (三)确定了简化特殊目的公司登记、强化返程投资管(三)确定了简化特殊目的公司登记、强化返程投资管理的政策思路理的政策思路 简化特殊目的公司登记及变更操作,通过重大事项备案和定期报备制度,减少日常工作内容;同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返程投资管理,加强对返程投资导致的跨境收支活动的管理和监测。2024/5/10 周五8(四)确定了对返程投资实行分类监管的管理原则(四)确定了对返程投资实行分类监管的管理原则 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实行先登记,后返程的管理原则 普通境外投资企业的返程投资,如果取得商务部门的批准,外汇局通过在系统中标识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统计 境内居民个人在境外获得的权益,在能够证实其合法性的前提下,外汇局通过在系统中标识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统计 通过对以上三种业务的分类管理,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返程投资管理与统计监测体系 2024/5/10 周五9(五)明确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方式和审核要点(五)明确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方式和审核要点 对于特殊目的公司补登记,确定了“先处罚,后登记”的管理原则,并明确了违规审核要点与罚则 对于非特殊目的公司的登记管理,明确对境外权益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如果境外权益合法性存在问题,应按照“先处罚,后登记”的原则进行处置 2024/5/10 周五10三、三、此次政策调整的最终目标此次政策调整的最终目标 (一)完善政策框架,规范业务操作(一)完善政策框架,规范业务操作 通过分类监管,建立相对完整的返程投资管理框架,明确各项业务的法规依据,规范基层外汇局业务操作。2024/5/10 周五11(二)统一政策口径,消除政策风险(二)统一政策口径,消除政策风险 切实贯彻19号文管理原则,实现各地外汇局在政策理解和执行上的统一,坚决杜绝由于政策执行差异而导致的企业跨地区套利行为。2024/5/10 周五12(三)简化审核流程,减轻工作压力(三)简化审核流程,减轻工作压力 明确管理原则和审核要素,简化审核流程,贯彻投资贸易便利化原则,降低企业审批成本,同时减轻基层外汇局日常工作压力。2024/5/10 周五13(四)转变工作重心,加强统计监测(四)转变工作重心,加强统计监测 一是实现工作重心从特殊目的公司管理向返程投资管理的转变;二是实现从日常审批向事后监测管理的转变,切实贯彻局领导“五个转变”的改革思路。2024/5/10 周五142024/5/10 周五15谢谢大家!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富时a50股指期货交割日

新华富时A50指数是新华富时指数有限公司编制的由中国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50家龙头股构成的股票指数,占了中国A股市场35%左右的市值,极具代表性。该指数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交易,是国际投资机构唯一可以在海外直接投资以中国股票为标的的指数。同时,在新加坡交易所交易的还有以这个指数为标的的股指期货。

简言之,新华富时A50指数是在新加坡交易所交易的,主要为QFII资金操作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对冲在中国国内的投资。

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是在一年中的3、6、9、12月以及这些月份其后的两个延展月的倒数第二个工作日为交割日期,也就是说每年的2、3、5、6、8、9、11、12月,每个月份的倒数第二个工作日是其交割日。

由于海外对冲基金还不能直接进入A股市场,而与中国股票挂钩的只有该指数期货,每到交割日前期,海外对冲基金一方面卖空这个指数,另一方面向QFII融券;交割日当天再卖出向QFII融券的这些股票,打压国内A股指数,同时在新华富时指数的卖空交易上获利。是否会发生大跌还要看在该交割日,持仓敞口是不是很大,如果很大就说明有很多资金都在对赌这一天的指数波动,那么发生大跌的可能性就很大。反之亦然。

从历史情况来看,A股历史上有名的2007年的”2.27″、”5.30″、”6.28″暴跌都与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远期合约到期交割日”吻合”,比如股民记忆深痛“半夜鸡叫”—2007年”5.30″暴跌恰是重大政策和指数期货交割”配合”得天衣无缝的结果:5月30日凌晨,财政部宣布印花税上调至千分之三,国内投资者当时无法交易,国际投资者却利用时间差大幅卖空新华富时指数。

FTSE/Xinhua中国A50指数期货的初步期货的早一步推出,或多或少会对沪深300指数期货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程度有多大?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股指期货的投资者结构、合约设计和市场配套环境来分别分析。

首先,就投资者结构而言,沪深300期指与新华富时A50期指的最大不同在于各自投资者结构的差异。新加坡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海外机构投资者,包括投资于中国国内市场的QFII,中国国内市场参与者将是各路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而且初期预计个人投资者会更多。另外,海外机构投资者一般投资理念和操作经验都比较成熟,而中国国内投资者普遍不具备相关的投资经验,中国国内市场无形中将会受到新加坡市场的影响。但是,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可自由兑换,尽管海外机构有成熟的投资经验和庞大的资金实力,但是它们无法大量投资于中国国内股市,也就无法掌握足够多的现货。其结果是新华富时A50期指只能跟随A股市场,难以通过先做多期指再拉股指,或者先做空期指再压股指,前述的作价方法不易实现。也就是说,新加坡市场对中国国内市场不会存在实质上的引导机制。当然,随着QFII额度的增加,人民币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情况也许会发生变化

第二点关于合约设计,新加坡交易所在衍生品设计方面有成熟的经验,其所推的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设计目的在于与中国国内的沪深300指数期货进行竞争。因此,在合约设计上力求体现其差异性,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交易时间不同。从目前讨论稿看,沪深300期指的交易时间为上午9:15.15:15,而新华富时A50期指交易时间上午为9:15.15:05,而且它还有15:40-19:00的额外交易时段,早市晚收盘以及增加额外交易时段,目的都在于增加新华富时A50期指对沪深300期指的引导和影响。在市场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中国国内经常在闭市后发布重大消息),如果中国国内市场闭市而新加坡市场仍在交易,那么资金就会被吸引到新加坡市场。

(2)涨跌幅限制不同。沪深300期指涨跌幅限制初定为上一个交易日结算价的正负10%;新华富时A50期指实行的是分段涨跌幅限制,而如果市场持续上涨则事实上没有涨跌幅限制,因此更加宽松的涨跌幅机制有利于市场价格发现,特别是在市场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一旦中国国内市场由于涨跌幅限制而丧失了流动性,投资者只能转而寻求于新加坡市场。

(3)最后结算价确定方法不同。沪深300期指是取到期日沪深300指数最后1小时所有指数点算术平均价作为最后结算价,而新华富时A50期指是取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的收盘价作为最后结算价。以最后交易日的标的指数一段期间的平均价格作为最后结算价能够有效地提高投机者的操纵成本,抑制投机者操纵结算价格的想法。但是,这种方式所产生的结算价格可能会偏离现货市场的最后成交价格,尤其是现货市场在计算结算价格的时间段内出现巨幅波动的情况。由于新华富时A50期指取最后收盘价作为结算价,中国国内投资者也应该对最后结算日现货价格的判断中考虑该期指的影响。

(4)其它诸如保证金水平、合约品种、合约价值大小等方面,沪深300期指与新华富时A50期指也存在差异。新华富时A50期指保证金水平要小很多,其杠杆效应更强,有助于增强其吸引力和价格发现功能。新华富时A50期指合约品种为两个连续近月份,另加上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中四个连续的季月,总共有6个合约同时交易,比沪深300期指多两个远期月合约,尽管远期合约交易一般不活跃。

另外,新华富时A50期指合约乘数为10美金,一张合约价值约5万美元(约合40万人民币),目前中国股指期货合约乘数为300元人民币,由于A50指数与沪深300指数的较大差异,如果以美元兑人民币6.28计算的话,A50期指大约相当于沪深期指标的的70%。

第三,除了市场准入以外,其它市场配套机制比如税费政策,套利机制等也会对交易活跃度和定价效率产生影响。新加坡作为亚洲第一个设立金融期货市场的金融中心,拥有先进的金融期货市场和宽松的金融环境,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和税负是抢推日经225指数期货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从沪深300期指看,(交易所收取万分之0.25),以期指2400计算的话,约合每手18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双向收费,也即开仓平仓总成本为36元。

从定价效率来说,拥有顺畅的套利机制的市场必定定价效率更高。目前中国国内融资融券业务即将推出,但是融券事实上受到诸多约束和限制,融券业务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短期主要是以融资为主。在缺乏融券卖空的情况下,股指期货会出现低估的情况,这对于新加坡A50期指和沪深300期指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机构手中持有大量股票,那么即使市场缺乏卖空机制,机构仍然可以通过买入期指、卖出股票来套利,从而使得期指不会显著低估。从这一点来说,掌握了更多现货的市场定价效率更高,中国国内市场更具有优势。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刚开始新华富时A50期指的主要投资者受制于与现货市场的隔离,短期内该产品不会对中国国内市场及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造成较大的影响,因而该股指期货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但是最近A50期货的发展,可能已经通过国际套利资金运做,对中国国内资本市场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