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交易系统

外汇交易的下一步怎么走?

有关外汇交易的各种方法、技巧和理论,发展到今日,应该算是相当成熟了,也涌现出了一批彪炳史册的投机大师,投资者可以应用的分析工具和手段数不胜数。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是在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才出现的,但人们所应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其实早就有之,因为外汇交易的各种技术分析手段,与股票、期货、国债、黄金等市场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股票、国债等市场的发展,远远早于外汇,在1929年大危机时,美国已有了成熟的股市和债市,同时已出现了道氏理论、江恩理论等等,而K线理论则更早,可追溯至19世纪的日本。

因此,可以说,外汇市场是纯粹的拿来主义,是在投机市场已经很成熟的情况下,迅速崛起的一个投机市场。

尽管外汇市场一起步,各种分析方法就已经很成熟了,但还算不上是一门成系统的科学,至多算是一门学问。因为科学与学问的区别是,前者可以用各种公式、定理、理论系统的加以描述和演绎,而且这些东西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并被大家接受的;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一种过往经验的总结和猜想,无法用公式、定理、理论系统的加以描述和演绎。不管是道氏理论,还是波浪理论,或者是K线技术,都没法定点定量的预测市场的走势,江恩时间周期虽然看似精确,但其实无法得到求证,仍停留在猜想阶段。

那么,外汇分析的下一步,会怎么走呢?我们平时总说,做交易要顺应趋势,其实,外汇分析的发展也是存在趋势的,那便是从主观到客观,从凌乱到系统,从学问到科学。我们目前正处在从凌乱到系统的过渡阶段,很多交易者和交易机构,都正在或已经制定了自己的交易系统,就是最好的证明。

投机者其实早就开始探索交易科学化,当然,最初都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均线、MACD、KDJ等各种技术指标,就是最初的尝试,这些指标都不是从图形中能够直接得出的,而是根据复杂的公式,进行运算得来的,此时,数学首度介入到外汇交易中,也是科学与外汇交易的第一次结合。而目前的大趋势是,外汇交易越是系统化,就越需要更多的数学公式,需要更多的运算,在海外,数学专业的人从事投机行业,正在越来越普遍。

随着越来越多高智商的人加入到外汇交易中来,以及外汇市场自身的不断演变,原有的各种交易方法和理论也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各种新的理论,或者说交易系统正蓬勃发展,使交易从“拍脑门”转向“敲键盘”。

身在国内的投资者,可能感受不到这股大潮的彭湃之势,在海外,交易系统化正在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而国内对交易系统的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

比如,根据一位朋友的透露,以美洲银行为例,他们的短线交易目前大部分已经交给了电脑去做,旗下的短线交易员大都忙于在电脑上制定、完善自己的交易系统,而非24小时盯盘,这种交易系统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众多指标、公式的集合体,交易系统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自动运算,判断所发出的各种交易信号,自动下单进行买卖,以人工智能取代人脑智能,这种买卖频率是相当高的,有时一秒钟会进出市场8、9次之多,而所带来的交易规模也是海量的。

这种交易方式,除了节省人力外,也放大了市场的波动,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在美国数据公布后,外汇市场会有一个较大的波动,有时甚至几秒钟出现上百点的行情,如此大的波动,其实并不是交易员人工所为,因为人脑从接到信息到判断信息,再到发出买卖指令,不会这么快,这种行情更多的是交易系统所为,当数据公布后,市场出现异动,而汇价的波动会触发买进、卖出、止损或离场信号,当众多银行、机构的众多交易系统同时工作时,会在瞬间发出数目繁多的买卖指令,放大行情的波动,而行情的波动,又会进一步刺激系统继续进行交易,触发更多的买卖指令,因此,在屏幕上,就出现了行情激烈波动的场景。

外汇通——刘东亮

炒股的至高境界:一场从“逐利”到“修心”的修行

交易之“道”:以系统为锚,驭市场之浪

在交易的世界里,有人把盈利寄望于“内幕消息”,有人靠“直觉”追涨杀跌,最终却在市场的涨跌巨浪中翻船;而真正的交易者,早已跳出“赌运气”的误区,摸到了交易的核心——所谓交易之“道”,从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以稳定的交易系统为锚,从容驾驭市场波动之浪的章法与智慧。

为何要“以系统为锚”?市场的本质是“不可控的波动”

任何市场——股市、期货、外汇——的核心特征都是“不确定性”:政策突变可能让趋势反转,资金异动可能引发短期暴涨,甚至一则谣言都能搅乱盘面。这种不可控的波动,就像大海里的狂风巨浪,若没有“锚”的固定,交易者很容易被情绪裹挟:涨时贪婪追高,跌时恐慌割肉,最终陷入“赚小钱、亏大钱”的循环。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国内外多家交易机构统计,缺乏系统的散户交易者,长期盈利概率不足5% ;而机构投资者之所以能穿越牛熊,核心不是“消息更灵通”,而是拥有经过验证的交易系统——它像船锚一样,把交易者的操作牢牢固定在“理性框架”内,避免被市场情绪的浪花冲偏方向。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面对一只短期暴涨的股票,无系统的散户会想“再涨一点就卖”,结果被贪欲拖到回调;而有系统的交易者会提前设定“盈利达20%或跌破5日均线止损”,到点就执行,既不纠结“卖早了”,也不恐慌“跌多了”——这就是“锚”的力量:用规则代替情绪,用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

交易系统的核心:不是“预测市场”,而是“控制自己”

很多人误以为“好的系统能精准预测涨跌”,实则不然。真正的交易系统,核心是“自我控制”,而非“预测市场”。它由四个不可分割的环节构成,共同筑起抵御风险的“防火墙”:

– 明确的入场信号:拒绝“凭感觉买入”,而是基于固定逻辑触发入场——比如价值投资者的“PE低于行业均值30%”,技术交易者的“MACD金叉+成交量放大”,或是量化交易者的“均线多头排列”。信号越明确,越能避免“冲动入场”。

– 刚性的止损止盈:这是系统的“生命线”。比如设定“单笔亏损不超过本金2%”的止损线,哪怕后续股价反弹,也严格执行;止盈则对应“盈利目标达成”或“趋势破位”,比如“盈利15%止盈”“跌破20日均线止盈”,杜绝“赚了想更多、亏了等反弹”的侥幸心理。

– 科学的仓位管理:再看好的机会,也不“满仓梭哈”。成熟的系统会根据风险等级分配仓位——比如确定性高的机会仓位不超过30%,不确定的机会仓位控制在10%以内,哪怕某笔交易亏损,也不会动摇整体账户安全。就像巴菲特所说:“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亏损,第二条准则是永远记住第一条”,仓位管理正是这条准则的落地工具。

– 铁律的纪律执行:这是系统能否生效的关键。市场总有“例外情况”:比如止损后股价立刻反弹,止盈后标的继续暴涨,此时若放弃系统、跟着情绪操作,之前的规则就会彻底失效。真正的交易者明白:“系统的盈利是概率优势的长期结果”,偶尔的“踏空”或“小亏”,是为了避免更大的风险。

如何“驭市场之浪”?让系统适配不同的“浪型”

市场从不是单一的“上涨浪”或“下跌浪”,更多时候是“震荡浪”“趋势浪”“反转浪”交替出现。所谓“驭浪”,不是强行改变浪的方向,而是让系统适配不同浪型,在波动中找到盈利机会:

– 面对“趋势浪”(牛市或熊市):系统的核心是“顺势而为”。比如牛市中,系统会放宽止盈条件(如用60日均线作为止盈线),延长持仓周期,赚足趋势红利;熊市中则收紧止损(如用10日均线止损),减少操作频率,甚至转为空单策略,避免“逆市抄底”的风险。就像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趋势一旦形成,会自我强化,系统要做的就是“跟上趋势,而非对抗趋势”。

– 面对“震荡浪”(多空胶着):系统的核心是“高抛低吸”。比如设定“区间上沿(如前期高点)止盈、区间下沿(如前期低点)止损”,在波动区间内做短线交易,同时降低仓位(如单仓不超过15%),避免被“假突破”诱骗。此时若强行用趋势策略,很容易陷入“买了跌、卖了涨”的困境。

– 面对“黑天鹅浪”(突发风险):系统的核心是“风险兜底”。比如2020年疫情暴跌、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的市场震荡,有系统的交易者会触发“组合止损线”(如账户单日亏损超5%暂停交易),或通过分散投资(跨行业、跨市场配置)降低单一风险冲击,而不是慌乱割肉或盲目加仓。

交易之“道”的终极:系统之内守纪律,系统之外懂迭代

真正吃透交易之“道”的人,不会把系统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动态优化的工具”:

– 系统之内,绝对守纪律:只要系统未被证明失效,就严格按规则操作,不被短期盈亏干扰。比如某交易者的系统连续3笔亏损,但回测显示“该系统长期胜率仍达60%”,他就会继续执行——因为他知道,短期波动是概率的正常偏差,纪律才是长期盈利的基石。

– 系统之外,主动做迭代:当市场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如A股注册制落地、美股进入加息周期),旧系统的胜率可能下降,此时需要基于新数据回测、调整参数(如把止损线从5%改为3%),甚至重构部分逻辑(如加入“北向资金流向”作为辅助信号)。但迭代的前提是“数据验证”,而非“情绪驱动”——比如不能因为某笔交易亏损,就立刻推翻整个系统。

总结

交易之“道”,从来不是“战胜市场”的狂想,而是“与市场共生”的智慧。以系统为锚,是为了在波动中守住理性;驭市场之浪,是为了在变化中找到机会。它不追求“一夜暴富”的刺激,而是通过规则、纪律与迭代,实现“长期稳定盈利”的目标——这才是交易最本质的“道”。

交易当中一些基本概念解释(一)

随着文章和视频的更新以及收到不少留言和私信的过程当中,总是有朋友对我常说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就来简单的做个解释,

当然我的目的不仅限于做简单的说明,更多的意义在于我会把这些概念的意义与交易系统以及市场的波动规律进行结合,以方便大家更好的来理解这些问题。

1,定量

我们常说的定量简单的说就是交易系统里面对于策略进出场的一些规则,用这个词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一定要理清楚一个概念,

交易系统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而交易策略其实是一个单一概念,大家不要混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易系统并不等同于交易策略,策略的进场法则只是交易系统当中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时间长了之后你就会发现无论你主观如何判断市场,你的方向如何,你的进出法则都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把其称之为定量的原因。

比如我们常说的当前走势的第一次转向,这在每个周期上面的表现基本都是一致的,这其实是一个经验,或者直觉的概念,当前走势的突破有很多种类型,比如我们常说的盘整的突破,或者N字结构的突破,这其实很容易识别,

但是,接下来我要说的才是重点,那就是要将这种图形的感觉培养成一种直觉却需要不断的交易,不断的修正,最后变成自己的规则,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要形成这种直觉,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某一种方式来进行量化,就像我们最开始提到的定量系统,其实量化出来就是价格突破前一天的高点和低点,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趋势交易的定量策略,但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选择,却是我们交易之路上不可跨越的一步。

因为这是一个规则,我们最开始对规则不清晰,那么就只能通过一些量化的手段来识别,

简单的说,最好的机会一定是定量策略的信号,但是定量策略的信号却不一定是最好的机会。

而我们要做的则是先学会识别定量策略,建立基本的规则,然后通过时间逐步形成一种直觉,这是主观交易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我常说的分类,只交易那些最好的信号,这其实就是交易里面的核心理念,但是何为最好的信号呢?最好的信号怎么识别呢?我上面已经把整个过程进行了描述,这也是定量在交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当然,如果你是做量化交易,那么就是依靠这种定量模型进行交易,需要的是自动化,那么不外乎也都是策略问题,参数问题,流动性问题,其实就是确定的规则,只是这个规则过于简单,也就没必要说得太直白,

定量策略的进场法则具体是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个东西,并且也有人愿意去执行他。

2,提前量

什么是提前量,这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并且这个概念和级别扩散有关系,也就是说要理解这个问题,那么你必须搞清楚我们课程里面的一个核心内容,需要很清晰的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①市场的波动在级别上面究竟是如何表现的

②小级别的行情在什么情况下会向大级别去扩散

③同时市场趋势的复杂性是怎么表现的

只要能说清楚上面三个问题,那么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提前量

比如60分钟级别的多头拐点已经形成,并且在拐点下方已经也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次级别的交易信号,那么这时候你就必须清楚这个次级别的信号是极有可能带动行情进行级别扩散的,

而这时候我们如果做的行情定位是60分钟级别突破之后的趋势行情,那么15分钟上面的信号就是我们参与大级别行情的提前量。

当然其他周期也都可以,但是周期不要太小,我们既然是追踪日线的波段,那么趋势周期自然是引导日线波段所形成的那么次级别周期,这个周期具体是什么每个市场的特性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后面的视频里面我会做详细的补充说明。

3,测试反转

测试反转是杰西利弗莫尔大作手回忆录里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股票大作手回忆录这本书其实里面有很多可待挖掘的核心内容,只是很多人把其当作一本消遣的小说类书籍,

但其实这本书里面讲述了从理念,思维,到技术和交易相关的整个框架和体系。

尤其是里面提到的关键点这个概念,这本书的内容我之前有过解析,有兴趣的可以再去看看 交易之道大师篇—杰西利弗莫尔(一),

这里只说和技术相关的内容,技术上来讲,其实杰西利弗莫尔谈到了两个重要的关键点,

一个是突破关键点,

另一个则是持续关键点,当然其实还有反转关键点。

这是在大作手操盘术里面的一张截图

什么叫头寸 头寸_提前量级别扩散_定量交易系统

这里说得测试反转其实就是一种持续的市场状态,当然市场反转的时候也会呈现这样的特点,但并非每次持续或者反转行情都有这样的特点,而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简单的做一个假设,市场反转或者持续的概率更大。

并且在市场日线的运行过程当中,往往会呈现这样的测试反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行支撑位或者阻力位,其实这个问题结合我们课程里面讲到的级别概念可能更好理解,

比如周级别的AB那么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就有很大的概率会形成日线的测试反转,从而在经历CD的复杂性之后走出日线的真正趋势。

是不是很惊讶,仔细揣摩我上面这段话,你就会发现,无论什么时候的市场,无论什么品种,最终日线包括更大级别的走势特点都能用我们课程体系里面的内容来做解答,当然这只是停留在分析层面。

而交易层面,就简单的说两句

假如是日线的主升AB,那么最佳的进场时机则是在小时级别上面形成测试反转的时候,但是并非每次都会出现测试反转,因为从交易层面来看,并不是每次机会你都非做不可。

假如是周线级别的主升AB,那么最佳的进场时机是在日线级别形成测试反转的时候,这就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可以直接参与最大的,性价比最高的那一波行情的技巧。

这其实可以当作一个单独的进场法则,但前提你必须明白前面的框架,也就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要干什么,做什么样的行情,之后才是具体买卖的问题。

4,无结构回调

无结构回调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回调,但是加上一个无结构,其实是给了回调一个级别概念,什么意思,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

只要是回调,就一定要明白这种回调不能有结构带动,有结构的都不能称之为当下级别的回调。

也就是说,日线级别的上涨趋势,这里我们不谈趋势,还是或AB的问题,日线形成了AB,那么日线级别的回调就最好不要出现结构,否则这种上涨就会被打乱,

我们说的结构就是ABCD这样的结构,但是有时候你会发现日线的上涨趋势,会形成日线向下的ABCD,这一定是有原因的?大家可以想想,我会在后面给出答案。

什么叫头寸 头寸_提前量级别扩散_定量交易系统

也就是说当日线的新高出现之后,原则上来说,回调是不允许出现结构的,也就是黑色箭头这种情况。

定量交易系统_什么叫头寸 头寸_提前量级别扩散

大部分时候,日线的上涨,之后的回调或者整理都是以这两种方式来完成的,这个大家大可以在全球所有的品种上面去进行复盘。

这就叫做无结构回调,只要是某个级别的上涨趋势确立,那么在这个级别上的回调一定是无结构的,但是并不是无结构回调之后市场就会立刻上涨,往往还会有个整理,紧接着就是复杂的CD结构,之后才是趋势的确定性,而很多人总以为趋势回调到位之后就会延续,这也是几乎所有人都无法真正驾驭趋势的真正原因。

5,有结构回调

有时候的回调会形成有结构的回调,就像我上面留的那个问题,日线形成了上涨趋势,但是有时候却在下跌的结构出现之后然后形成快速上涨,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级别已经扩散了,你看到的是日线上涨,但其实这行情的级别根本不是日线,而是周线甚至更大的行情,所以学习这些的目的也都是为了我们在交易过程中提前为自己做更长远的计划,也就是明白市场什么级别发生的什么行情,

我们分析,交易,都必须对应级别,因为级别不同资金属性不同,稳定性不同,而资金的背后,则是人性,这就是为什么稳定的级别之所以稳定,每个级别都必须走出完成性才能结束,这就是市场的本质。

6,见位交易

见位交易,就是见到位置就交易,也就是提前设定进场位置,到了位置就进场,这种方式往往都有一些猜顶摸底的味道,如果是以模式化交易为信号的,那么基本都是右侧交易,不存在到位就做这个概念。

见位交易一般来说都是主观交易里面的一个概念,当市场确立之后,提前在关键的支撑位或者阻力位进行下单,这种交易方式需要以主观的趋势分析,交易计划作为基础,依托这两个要素来进行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

提前量级别扩散_什么叫头寸 头寸_定量交易系统

比如上图,目前就是关键位置的第一次突破,在这个趋势成立当时我们能做的见位计划就是在下面关键位置进行做多。

这其实是非常简单并且有效的模式,别看这么简单的东西,看似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很多人根本等不到这种位置,等不到自己的交易计划当中位置的触发就早早进场了。

所以交易计划,包括以见位交易为模型的交易方式可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模式正确,思维正确,并且目标可实现,那么计划就能在交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然,还有一种见位交易并非趋势当中的回调见位,而是那种猜顶摸底的见位交易,这种交易模式本身逻辑就有问题,所以为什么说要模式,思维正确,并且目标可实现,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总结一句话,就是要去做正确的事情,其次才是应用正确的方法。

最后再说一下,见位交易其实是一个和主观交易中趋势盈利加仓结合的概念,因为我们都知道其实见位交易在交易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这种位置我们往往不敢给太大的仓位,也不见得一定有成本优势,并且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不确定性更高,

所谓的确定性点位只是一个规则概念,其实安全性并不高,因为有效止损太大,所以只能以小仓位试错。

但他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在一个未来可能形成的趋势当中占据相对较好的位置,而当这部分头寸盈利之后,市场的当前走势走好,那么就可以在不增加风险的同时加大我们的头寸规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盈利加仓。

同时主动止盈也是一个见位交易的概念,也就是在市场连续上涨并且到了目标位置的时候主动止盈,

所以见位交易并没有太多的技术上的标准和支持,更多的是利用正确的市场分析模型,做最符合市场预期走势的交易计划,从而去执行交易计划,

所以说见位交易是交易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或许很多人不理解,当你们经历的足够多之后再来看我上面这段话,定会有新的感受。

7,背离

我们常说的背离就是价格与指标之间的一种关系,比如常说的MACD背离,当价格创新高,而MACD的能量柱不创新高,依靠背离找到最佳的进场时机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大多数人对于背离的理解也就仅限于此。

下图都是一些经典的价格与MACD背离的表现(注:macd的参数需要进行修改。

提前量级别扩散_定量交易系统_什么叫头寸 头寸

提前量级别扩散_什么叫头寸 头寸_定量交易系统

定量交易系统_什么叫头寸 头寸_提前量级别扩散

这些都是常见的MACD的背离,单以这种方式来指导我们的交易,其实都是非常好用的工具,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却用不好呢?简单的说几个原因

①不要使用过小的周期

这个其实之前说过很多遍了,无论看k线还是指标,我们的立足点都要在大周期,定位于大的行情,不要眼里只有蝇头小利,跟踪趋势,参与趋势,

一定要参与那些浩浩荡荡的大趋势,小周期导致过高的交易频率,以及过高的成本,单是这两点就会搞死大多数人。

并且大周期有足够的稳定性,当你的资金体量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不可能去做短线,可以放眼全球,去看看那些真正的交易高手,做的也一定是大周期里面的机会,而使用的工具其实也并不复杂,

大周期,大趋势,低频率,交易的秘密也无非就是这些。

②背离也需要依靠级别来进行观察

小周期里面的背离太多,一波大行情刚开始,在小周期上面的表现都是背离,其实我们在分析行情的时候不要单看指标的表现,更多的是要清楚行情在什么级别,其次就是行情处于什么阶段。

背离只能告诉我们行情处于中后期,并不能告诉你行情会转向,这才是核心。

背离只是观察行情的角度,而不是交易的标准,可以将背离看作一种时机,但绝对不是交易的条件,这个必须要搞清楚。

其实就是两个核心,识别行情的级别,清楚行情的阶段。关于背离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这两个核心来进行解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