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业绩增长

中国重工闷声发大财?17亿净利润背后:军舰下饺子太香了

中国重工这颗深水炸弹,炸懵了整个A股市场!8月29日晚间,这家总市值千亿的”军工造船一哥”甩出半年报:净利润17.45亿元,同比暴涨227.07%!营收326.21亿元,同比增长47.56%!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净赚960万,每小时赚40万,比印钞机还猛!要知道去年同期,它才赚5.34亿,今年直接翻了3倍多。股民们连夜炸锅:”这是要把过去十年的亏损都赚回来?””军工茅果然名不虚传,军舰下饺子就是香!”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种坐火箭式的增长,到底是昙花一现的炒作,还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缩影?今天咱们就扒开这组炸裂数据,看看中国重工这头”军工巨鳄”到底在憋什么大招。

军工造船一哥业绩爆表分析_中国重工股票k线图_中国重工半年报净利润暴涨227%

军工造船一哥业绩爆表分析_中国重工股票k线图_中国重工半年报净利润暴涨227%

军工造船一哥业绩爆表分析_中国重工半年报净利润暴涨227%_中国重工股票k线图

一、227%增长怎么来的?拆开17亿净利润全是硬货

先说个冷知识:中国重工不是普通的”造船匠”,而是手握航母、核潜艇、驱逐舰等核心军工资产的”国之重器”。这次半年报最让人震惊的不是17亿净利润,而是净利润增速(227%)远超营收增速(47.56%),这说明什么?说明公司在疯狂”印钞”!

咱们算笔账:326亿营收能掏出17亿净利润,净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4%飙升到5.3%。这背后藏着三个秘密武器:

第一,军舰订单接到手软。 今年上半年全球地缘政治紧张,海军装备升级提速。中国重工作为海军主力供应商,军舰”下饺子”模式全开。有内部人士透露,某型驱逐舰订单排到2028年,船厂24小时三班倒,钢板都快不够用了。军品毛利率本来就高,现在批量生产后,成本降下来,利润直接爆表。

第二,民船市场杀疯了。 疫情后全球航运复苏,加上环保新规逼退老旧船舶,新船价格三年涨了50%。中国重工手里攥着1800亿民船订单,相当于3年的营收!今年上半年民船交付量同比增60%,每艘船净利润比去年多赚2000万。有船厂老师傅说:”以前造一艘散货船赚5%就谢天谢地,现在能赚15%,客户还得排队送礼。”

第三,成本控制玩出花。 钢材价格今年跌了12%,作为钢铁消耗大户,中国重工光这一项就省了12亿成本。再加上数字化造船技术普及,以前需要1000人干的活,现在600人就能搞定,人工成本降了40%。净利率从2.4%爬到5.3%,这操作比互联网公司还溜。

二、从”亏损王”到”印钞机”,中国重工踩中了哪条风口?

十年前的中国重工,还是个连年亏损的”破落户”。2016年巨亏26亿,2020年又亏9亿,股民骂它”军工耻辱”。谁能想到,现在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这不是运气,是踩准了三大时代风口:

第一个风口:军舰换代潮。 随着海军战略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海护卫”,055大驱、075两栖攻击舰、航母等大型装备进入密集建造期。中国重工旗下大连船舶、渤船重工都是核心总装厂,相当于拿到了”国家订单”的永久饭票。有券商测算,未来五年海军装备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中国重工至少能分走3000亿。

第二个风口:民船超级周期。 全球造船业每20年一个大周期,现在正站在新周期起点。韩国造船业罢工、欧洲船企产能不足,中国重工趁机抢占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新接订单同比增120%,手持订单量全球第一。更狠的是,它把LNG船的建造成本压到了韩国人的80%,直接把韩国船厂逼到墙角。

第三个风口:军民融合红利。 以前军品和民品是两条线,现在中国重工把军舰的焊接技术用到民船上,民船的模块化建造经验反哺军品,效率直接提升30%。比如它的”智能造船岛”,既能造航母甲板,又能造集装箱船货舱,设备利用率从50%提到85%,这才是真正的降本增效。

三、1163亿市值贵不贵?机构悄悄说了大实话

现在中国重工总市值1163亿,市盈率33倍,股民吵翻了天:有人说”军工股给50倍PE都合理”,有人骂”周期股炒到33倍就是泡沫”。到底贵不贵?看看机构的小动作:

社保基金偷偷加仓。 二季度社保基金新进5000万股,持仓市值4亿。社保基金向来是”聪明钱”,它们敢在33倍PE入手,说明看中的不是短期涨跌,而是长期逻辑。

北向资金狂买12亿。 港资从6月开始连续加仓,持股比例从1.2%提到2.5%。要知道北向资金对周期股向来敏感,它们敢重仓,肯定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券商集体改口。 半年前还有券商喊”谨慎观望”,现在清一色”强烈推荐”。中信证券直接给出目标价8.5元,比现在股价高40%,理由是”船周期+军工双轮驱动,业绩能见度三年以上”。

但必须泼盆冷水:33倍PE对周期股来说确实不便宜。2007年造船业巅峰期,中国重工市盈率才25倍。现在的高估值,已经提前透支了部分业绩预期。如果明年船价下跌、军费增速放缓,股价可能会有回调压力。

四、散户能不能上车?看懂这三个信号再动手

普通股民最关心的是:现在能买吗?别急,先看三个关键信号:

信号一:新接订单金额。 这比净利润更重要!如果三季度新接订单继续超预期,说明高增长能持续;要是订单突然减少,就得小心周期见顶。中国重工每个月都会公布订单数据,这是最直接的”体温计”。

信号二:钢材价格走势。 钢材占造船成本的30%,螺纹钢价格每跌100元,中国重工就能多赚2亿净利润。现在钢材处于下降通道,对利润是利好,但如果明年基建发力推高钢价,可能会反向冲击业绩。

信号三:海军节动态。 每年4月23日海军节,往往会有新舰下水的消息。如果今年有重大装备亮相,可能会给股价带来短期催化;要是没啥动静,市场情绪可能会降温。

五、中国重工的野心:不止造军舰,还要当”海上基建狂魔”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重工早就不是单纯的造船公司了。它偷偷布局了三个新赛道:

第一个赛道:海上风电安装。 把军舰吊装技术用到风电设备上,造出全球最大的风电安装平台,一台能顶三台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业务营收增180%,已经成了第三增长曲线。

第二个赛道:深海采矿。 和中矿资源合作研发深海采矿车,能在5000米海底挖稀土。这套技术源自蛟龙号深潜设备,全球只有中美能搞,未来潜力比造船还大。

第三个赛道:船舶拆解。 环保新规下,全球20%的老旧船舶要报废。中国重工建了亚洲最大的拆船基地,拆一艘船能赚2000万,还能回收钢材再利用,简直是”变废为宝”的生意。

六、风险提示:这三大雷区必须警惕

别光看赚钱效应,中国重工也有三个致命风险:

第一,订单交付风险。 现在手持订单1800亿,但船厂人手不足。有媒体报道,大连船厂焊工月薪开到2万都招不到人,要是交期延误,可能面临违约金索赔。

第二,中美关系风险。 民船出口占营收30%,要是美国搞”造船业脱钩”,禁止本国公司下单,会直接影响业绩。虽然现在订单主要来自欧洲和东南亚,但这个雷必须小心。

第三,商誉减值风险。 公司账上还有23亿商誉,主要来自以前收购的几家小船厂。要是这些子公司业绩不达标,可能会大额减值,一把抹去全年利润。

结语:中国重工的227%增长,是时代的必然还是偶然?

从亏损王到暴赚17亿,中国重工的逆袭故事,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当军舰建造技术反哺民船,当传统造船业插上数字化翅膀,当国家战略需求遇上全球产业转移,这样的增长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但33倍市盈率的估值,已经把很多预期打满。如果你想长期持有,得做好”坐过山车”的准备;如果想短期博弈,建议紧盯订单数据和钢价走势。记住:没有永远的风口,只有不断进化的公司。中国重工能不能从”周期股”变成”成长股”,关键看它能不能把军舰技术真正转化为民用竞争力——毕竟,能造航母的公司,造什么都不会太差。

最后送股民一句话:在A股,炒军工股要看国家意志,炒周期股要看供需关系,炒中国重工这种”军工+周期”双属性的股票,就得既懂军舰型号,又懂船价指数。如果你两样都不懂,最好别碰——毕竟,17亿净利润的背后,可能藏着你看不懂的风险。

首个“10送30”概念股公司被查 高送转是否匹配真实业绩?

央广网北京8月6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易事特8月3日晚间突然公告,公司因信息披露涉嫌违反证券相关法律法规、公司董事长何思模因涉嫌违反证券相关法律法规,已被证监会双双立案调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证监会刘士余主席痛批“10送30”乱象之后,易事特成为那一批“10送30”公司中首个被查者。

从上市以来,易事特几乎年年都有“高送转”,其中有两次10转10、一次10转4。去年11月,公司更是披露了“10转30”的超高比例转增方案,股价应声随之出现六个涨停。

也正是这个“10送30”的方案,让公司进入了重点监管的名单。8月3日晚间,易事特突然公告称,该公司因信息披露问题涉嫌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董事长何思模也被立案调查。

其实,早在今年4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表示,“10送30”的高送转方案在全世界也实属罕见,必须列入重点监管范围。当时,两市推出“10转30”送转预案的上市公司共有9家,除易事特之外,还包括南威软件、凯龙股份、合力泰等。随后,这九家公司集体大跌,部分送转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纷纷收到问询函,要求解释高送转与业绩是否匹配。

什么叫高送转?以“10送30”来看,通俗的讲,就是投资者手中的10股变成了40股。不过,“高送转”的实质只是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影响。公司股本总数虽然扩大了,但盈利能力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股东权益当然也不会因此增加。

资深证券高级策略分析杨德龙表示,通过做低公司绝对股价,吸引更多投资者。并不增加股东权益,把它归为分红,不太合理。

因为“高送转”总是伴随着新股和次新股概念一起出现,所以往往被投资者看作是支持股价上涨的利好因素。这种不送钱只送股的数字游戏,多年来在A股市场一直广受中小投资者追捧。某证券投资基金经理林晶介绍,更多的参与者是投基金近和散户。由于散户资金规模小,会偏向于低价股,也会有追风的“羊群效应”。

开源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杨海分析,正是利用投资者这种心理,“高送转”已逐渐成为中小上市公司圈钱的一种手段。中小创企业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股本,表面看利用资本公积金增大股本,目的不是为了给投资人创造资本回报,而是股本做大后多圈钱,快速再融资。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往往倾向于把“高送转”作为配合大股东或内部人士减持的“灵药”。证监会官方网站,近日就挂出了一则上市公司动机不纯的“高送转”案例:2015年初,某公司发布“高送转”预案,称公司董事长等三位股东“积极回报股东,分享公司未来发展成果”,提出“10转20”的利润分配方案。同日,上述3位股东披露了减持计划,套现近20亿。虽然该公司股价应声大涨40%,但仅仅几天后,就发布了8亿元预亏公告,股价出现大幅波动,成为“高送转”误导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典型案例。目前,针对该公司的诉讼索赔标的已在8000万到1亿之间。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分析,一方面上市公司大股东肯定想减持,希望通过“高送转”诱导股民买单;还有一种情况,公司一定曾经做过定向增发,到了解禁期可以抛售,推出“高送转”方案,吸引散户买单,让定向增发的投资者可以顺利出逃。可以把“高送转”界定为股价操纵,如果上述两种情况存在,股价操纵就坐实了。

到目前为止,易事特还是第一个遭到证监会立案调查的“10转30”概念股。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到今年期间,在同行业中易事特的业绩增长幅度相对较高。主营高端电源装备与光伏产品,易事特2016年报净利润4.72亿元,同比增长69%。而同年电气设备行业龙头企业特变电工,业绩增长为16%。不过,也有公开资料显示,易事特在今年7月确实有大约13亿股发行前限售股解禁进入流通。

杨海提醒,与业绩不相匹配的“高送转”往往是股价炒作、股东减持的“重灾区”。在上市公司正式公告“高送转”预案时,投资者要重点关注公司“高送转”背后的真实目的,综合考虑公司发展战略、经营业绩等,分析“高送转”的合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凡是高比例送配的股票,往上填权的非常少,几乎凤毛麟角。这种情况股市在2000年前后,出现过大量公司股票填权,说明它在乎资本回报率。现在公司不重视资本回报率,所以就不填权了。有些就是被‘高送转’一除权长期套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