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的法币与金圆券

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与金圆券政策,是近代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所谓乱世出怪招,但是怪招屡出却没有把国民政府从金融危机中解救出来。当金圆券在大喜大悲中落场的时候,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历史也走向了终结。

一、法币改革的背景

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币制紊乱累经拟议而未能实现币制改革,由于20年代末30年初帝国主义各国为转嫁世界经济危机灾难而展开的货币战,使我国银本位币币值处于涨落靡定动荡不稳之中,农工商各业遭受严重打击,国民经济濒于破产边缘,币制改革更为迫切。国民党政府利用这一时机,遂于1935年11月宣布实施不兑现的法币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以后,国民党政府得以逐步拉制金融,平衡财政收支,加强统治力量。

二、英美日的博弈

各国都企图在中国的法币改革中塞进它们的私货,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其中英国是最早介入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的,但由于英国害怕开罪于日本而拖宕了对华贷款,为美国插手中国币制提供了绝好机会。此后,在争夺中国财政金融控制权的角逐中,美国逐渐占了上风,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也开始超过英国。日本对法币改革持反对和破坏的态度,这形成了一种外在压力,这种压力的作用使国民党当局进一步投靠美、英两国,特别是投靠美国。与此相应,南京国民政府在对日外交方针上也由妥协退让转趋强硬。

三、法币的实施与崩溃

1935年11月 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并限令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元交由中央银行收兑。单这次“白银国有”,国民党政府即取得白银约计3亿元以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淞沪战起,外汇大量外逃,国民党政府为了防止外汇套购,开始实行外汇统制政策,废止无限制买卖外汇办法。从此,法币对内既不能兑换银元,对外又不能自由买卖外汇,它就成为一种纯纸币本位了。

金圆券历史_国民党法币政策_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图1:民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漫画《一壶酒换一斗米》,讽刺当时国民政府法币和金圆券政策,迫使民间撇开货币,以物易物,宛如回到原始时代。

但由于连年战争和工农业生产萎缩,政府财政赤字有增无减,总需求与总供给无法平衡,便采用增发纸币的手段解决,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法币自问世以后始终处于贬值状态,到后来已无法控制。以100元法币为例,其购买力自1937年购买大牛两头,到1948年只能购买大米1/500两。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长后,试图按国际惯例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主动开放外汇市场,实行外汇自由买卖,并通过中央银行抛售黄金回笼货币以平抑物价。但此举却招来大批投机游资大肆抢购黄金,黄金价格不断上升,物价未有缓和反而一阵猛增,无可奈何的宋子文不得不承认“政策运用不当”,辞去行政院长一职。

什么是汇率政策

华律网

汇率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汇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工具。汇率政策工具主要有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水平的确定以及汇率水平的变动和调整。汇率制度传统上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钉住汇率政策的基本观点:通过货币汇率钉住某货币国家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信誉,同时公众通过调整预期通货膨胀率使得通货膨胀率与某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如果本国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某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会引起本国的货币实际汇率升值,本国商品的价格相对来讲比某货币国家商品的价格要高,本国商品的需求就相应地减少,经济活动相应就下降,随后会使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和某货币国家的长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

汇率政策的国际协调可以囊括国际融资合作、外汇市场的联合干预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进行。汇率政策作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总是具有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操作规则。从理论上说,一国的汇率政策目标既可以是维持经济增长,也可以是充分就业、或者是维持币值稳定(控制通货膨胀),或者是以上几种目标的组合。在实际操作中,一国的汇率制度目标确定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也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调整,但无论如何,在某一阶段,一国的汇率制度的目标总会相对固定。汇率制度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度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

汇率政策影响

汇率政策阻碍中国抗击通胀

中国的汇率制度如今开始显得更像是政治信条而不是完善的政策。缺乏弹性的政策有可能打破保增长与抗通胀之间的微妙平衡。

中国年度消费价格涨幅牢牢保持在5%以上,而且还在不断上升。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食品价格在以每年超过11%的速度上涨。非食品价格涨幅依然保持在约3%的适度水平。

不过,非食品价格的涨幅较小并不能让人感到丝毫的安心。平均来看,食品支出占了中国家庭总消费支出的约三分之一。这意味着食品价格上涨将很快影响工资需求,进而推高总体通货膨胀。

此外,与中产阶级家庭相比,食品支出在贫困者的总支出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因此食品价格上涨对穷人的冲击要大的多。城市贫民面临着双重打击。他们无法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获益,同时控制通胀的措施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就业前景。

难怪通货膨胀令中国的决策人士夜不能寐了。高通胀能够助长社会不稳定,特别是在对黯淡的就业前景和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强烈不满的城市地区。飙升的食品价格可能使不满演变为反抗,而这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地区更难以控制的。

过去10年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同时也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了解更多法律知识请上华律网进行专业咨询。

金汇兑本位制-详解

金汇兑本位制-详解

(重定向自金汇兑本位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目录

1 什

金汇兑本位制-详解

(重定向自金汇兑本位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目录

1 什么是金汇兑本位制

2 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

3 金块本位制及金汇兑本位制的比较

什么是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该国货币一般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实际上,它是一种带有附属性质的货币制度。当然,无论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稳定。而这种脆弱的制度经过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终于全部瓦解。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金融市场危机对于银行产生了巨大的支付压力,继而许多银行破产倒闭,一些国家先后放弃金块本位制。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对货币只规定法定含金量,禁止金币的铸造和流通。国内实行纸币流通,纸币不能与黄金兑换,而只能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在国外兑换黄金。本国货币与某一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汇价,以存放外汇资产作为准备金,以备随时出售外汇。

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国家虽规定了货币的含金量,但流通中的货币是不能与黄金保持兑换的纸币,黄金已不能发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使货币流通失去了调节机制和稳定的基础,从而削弱了货币制度的稳定性。因为,如果纸币流通量超过了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就会发生货币贬值。假如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大量发行纸币,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度的国家,其货币与某大国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其对外贸易和金融政策又必然受到与之相联系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控制。因此,金汇兑本位制度,是一种消弱了的极不稳定的金本位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

1、国

金汇兑本位制-详解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