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监管政策

昨天市场的另外一个谣言是,监管部门将推出限制卖空行为,股指期货只

昨天市场的另外一个谣言是,监管部门将推出限制卖空行为,股指期货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对此中金所回复也不属实。其实当下限制卖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即便没出文,也都已经是口头传达。各大交易台早就已经是限制裸卖空和净卖出,很多投资者建议,为什么不能干脆把做空停了,非得要遮遮掩掩,这个事可能会影响巨大。有声音表示反对,理由是很多量化基金和对冲基金的交易策略当中,做空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如果你一刀切把做空停了,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就不好说了,他如果不能用期货期权对冲,那么有可能会被动降仓位,也就是卖掉持仓的股票。到时候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市场抛压。所以这种交易制度的限制,现在监管是慎之又慎,因为他也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结果。大家应该还都记得,当年熔断制度,肯定是好心,世界上美国也都是这么干的,跌5%让你冷静一下, 再跌就休市拔网线。应该说是对市场的呵护制度,但谁承想2016年初,却发生了又一场灾难,股市天天熔断跌停。 所以股市过于复杂,任何制度出台都要慎重,特别是没有绝对的把握的情况下,又是在情绪极度悲观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再度崩溃。现在好事都会向坏的方面解读。

当然也可能是我们想多了,从韩国的情况来看,11月开始严格禁止做空,股市就出现了一个V型反转,政策出台之后,韩国综指已经2个月涨了10%。就在昨天,爆出消息韩国已经对三家全球对冲基金处以总计20亿韩元(约合154万美元)的罚款,原因是这些对冲基金被指控违反了韩国的资本市场法,并涉嫌进行裸卖空交易。那么韩国禁止卖空成功了,我们是否也能够如法炮制?学习韩国也取得成功呢?不知道!资本市场太复杂了,你真不好说,会出现什么结果。建议很容易,方法也很好学,但难点在于,万一不成,谁来承担后果。这事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通常都会先给窗口指导,不会有这么大的动作。但效果自然也就会大打折扣。

今年的股市,确实进入了极其困难的模式,别说普通投资者,就是很多的专业投资者现在也都迷茫焦虑了

限制卖空行为_股指期货裸卖空是什么_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

银行的个人外汇买卖点差的影响因素?

银行个人外汇买卖点差的影响因素众多,以下为您详细解析:

首先,国际市场汇率波动是一个关键因素。外汇市场瞬息万变,汇率的起伏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点差设置。当市场波动剧烈时,银行可能会适当扩大点差以降低风险。

银行个人外汇买卖点差影响因素_外汇买卖实习报告_外汇市场汇率波动对银行点差的影响

银行的运营成本也不容忽视。包括人力成本、技术投入、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开支。为了覆盖这些成本并保证盈利,银行会在点差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市场竞争状况同样会对个人外汇买卖点差产生影响。如果某一地区银行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吸引更多客户,部分银行可能会降低点差。

外汇交易的流动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流动性较好的货币对,点差通常相对较低;而对于流动性较差的货币对,点差可能会较高。

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程度也会作用于点差。在经济稳定时期,点差可能相对较小;而在经济不稳定或面临重大事件冲击时,银行会提高点差来应对潜在风险。

以下为您以表格形式呈现部分常见货币对在不同情况下点差的大致范围:

货币对市场稳定时点差范围市场波动剧烈时点差范围

欧元/美元

1.2 – 1.5 点

1.8 – 2.5 点

英镑/美元

1.5 – 1.8 点

2.0 – 2.8 点

美元/日元

0.8 – 1.2 点

1.2 – 1.8 点

此外,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政策导向也会影响点差。风险偏好较为保守的银行可能会设置较高的点差,而积极拓展外汇业务的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提供相对较窄的点差。

最后,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可能导致银行调整个人外汇买卖点差。严格的监管要求可能增加银行的合规成本,从而反映在点差的设置上。

总之,银行个人外汇买卖点差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投资者在进行外汇交易时,应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外汇领域高水平开放都做了什么?国家外汇管理局权威解读

近年来我国外汇领域高水平开放都做了什么?国家外汇管理局15日发布专栏文章进行了权威解读。

专栏文章指出,近年来,国家外汇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稳步推进外汇领域高水平开放,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渐进式资本项目开放道路,不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目前,已有超过90%的资本项目实现不同程度的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取得积极进展。

跨境直接投资开放水平持续提高

专栏文章指出,国家外汇局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来华展业兴业。全面实现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简化直接投资外汇账户管理,取消外汇资本金、保证金、资产变现账户等开户数量限制,放宽资本项目账户资金使用范围,取消外商投资企业前期费用额度和有效期等限制。推动存量权益登记制度改革,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持续推进“多报合一”改革,便利外商投资企业数据申报。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开展“科汇通”试点,有效满足科研机构引入跨境资金相关外汇政策诉求,助力深港两地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科技产业协作。

国家外汇局优化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境外直接投资实施分类管理,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稳妥“走出去”。会同人民银行将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由0.3上调至0.5,更好满足企业“走出去”资金需求。同时,积极支持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服务建设,会同司法部出台与律师“走出去”相配套的外汇举措,便利我国律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国家外汇局稳慎推动跨境股权投资试点,更好支持跨境投资创新发展。在部分区域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外汇管理试点,支持股权投资基金开展跨境产业、实业投资,有序推动区域金融改革开放。

跨境证券投资渠道不断拓展

专栏文章指出,国家外汇局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已涵盖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领域,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跨境理财通”试点、基金互认等投资渠道不断拓展,基本形成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互联互通机制和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为主的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模式,一级市场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多数二级市场开放渠道已不存在汇兑限制。

国家外汇局加大境内股票及债券市场发行端的外汇政策供给。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存托凭证跨境资金管理办法,逐步统一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相关资金管理规则,简化入市流程,优化账户和汇兑管理,增强境内债券市场对境外机构的吸引力。配套完善红筹企业境内上市后回购、股东减持等业务的外汇管理政策,满足红筹企业回归境内上市后交易需求。

国家外汇局持续提升跨境证券投资便利化水平。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资金汇出比例、本金锁定期、投资额度等要求,扩大QFII投资范围,拓宽QFII/RQFII通过境内外汇市场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渠道。会同相关部门统一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所涉资金账户、资金收付和汇兑等管理规则。优化完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管理,规则化发放QDII额度,截至2023年10月末,已向186家机构累计发放1655.19亿美元额度。

跨境融资和资金支付使用更加自主便利

专栏文章指出,国家外汇局推进外债登记管理改革。取消外债账户开户数量限制,企业可根据实际需求开立多个账户。简化外债登记手续,在全国推广实施企业网上办理外债登记,降低企业“脚底成本”。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4个省(市)部分区域,试点由银行直接办理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外债登记,便利企业办理相关外汇业务。

国家外汇局便利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跨境融资。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海南等多地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支持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不受净资产规模较小的限制,并结合试点情况不断拓展试点范围和主体。试点政策有效缓解了“轻资产、高成长”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覆盖了全国约80%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惠及28万家企业。

国家外汇局持续优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实施本外币合一政策,大幅简化跨国公司相关外债和境外放款登记管理。有序推广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允许跨国公司根据宏观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外债和境外放款的归集比例,促进跨国公司发展总部经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截至2023年10月末,全国共有近千家跨国公司开通跨境资金池业务,涉及1.7万家境内外成员企业。

国家外汇局推进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符合条件的企业将资本金、外债等资本项目收入用于境内支付时,无需事前向银行逐笔提供真实性证明材料,事后由银行进行随机抽查,大大缩减了企业办理业务的流程和时间。截至2023年10月末,全国共办理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超125万笔,超2000亿美元。

下一步将继续稳步扩大外汇领域制度型开放

专栏文章指出,国家外汇局以支持科技创新和中小微企业为重点,持续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加快出台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一揽子政策举措,全面推广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在全国推广银行办理本外币资本项目业务数字化服务政策。

国家外汇局着力提升资本项目开放的质量。推进境外上市、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等法规修订,稳慎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研究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探索支持跨国公司财资中心建设。支持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区域开放创新。

国家外汇局强化开放监管能力建设。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将风险防控与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机制,探索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提升监管科技水平,优化系统监测指标,提高系统监测预警效率。加强协同监管,强化部门间沟通协作。

国家外汇局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持续加强跨境资本流动总量和结构变化的监测分析,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测预警,丰富政策工具箱,切实防范风险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