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技术分析

广东曙乾解读楔形模式

广东曙乾解读楔形模式

楔形模式是这样一种K线形态,其中价格的上下起伏被限定在汇拢的直挺(或者接近直挺)的线条之间。不过,广东曙乾研究团队提醒,同三角模式不同的是,两条边线或者都是向上倾斜的,或者都是向下倾斜的。

在上行楔形模式里,两条边线都是从左朝右向上倾斜,但是,因为两条线在靠拢,下面的这条线的夹角自然就必须比上面那条线的夹角要陡。(在一个向下的楔形模式中,情况正好反过来)

单从表面上看,很多投资者会认为,上行三角模式有一条水平线和一条向上的边线,而上升楔形模式有两条向上的边线。因为上行三角模式是看多的图形,所以上升楔形模式就更应该是看多的。但是,广东曙乾研究团队认为,事情并非如此。上升三角形态的平坦顶部代表的是供给,这些股份数量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价格上被分仓,当这个供给被吸收完的时候,这个压力就会消失,价格就会向上跳开。然而,在上升楔形模式的情况里,没有一个明显的、会被超越的供给障碍,这里出现的投资兴趣在逐渐减退,价格是在上涨,但是每一轮的上涨都比前一轮势头更弱。最后,需求完全消失了,趋势也就掉过头来。因此,一个上升楔形所代表的是一种不断变得疲弱的技术分析

一个上升楔形模式同一个正常的我们称之为上升通道之间的区别是,楔形模式为这个上升设定了某种限制,它的汇拢的边线集中在某一点上,在离这一点不远的地方,这个上涨停下来,回落将会开始。

广东曙乾研究团队提醒,一个楔形模式通常需要三周以上的时间来完成,而且价格几乎总是在楔形范围内上下波动,至少在从底部到顶尖的2/3的距离内是这样。在很多情况离,它们明显的上升到顶尖位置,在有的情况中,它们实际还略微超越了一些,在崩溃之前,在最后的挣扎的上涨中,超出了顶部之外。一旦价格突破了楔形模式,朝下运动,他们通常就马上急速下跌。随着而来的下跌一般会丢失所有在楔形中的上涨,有时候还会更多。

楔形应用技巧

134次

在对楔形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后,本期着重介绍实战操作过程中该形态的把握及应用,希望这种探讨对大家操作技巧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两条边线交汇点的预示功能

在对楔形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后,本期着重介绍实战操作过程中该形态的把握及应用,希望这种探讨对大家操作技巧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两条边线交汇点的预示功能

与不同趋势线交点一样,楔形的交汇点也具备如下功能:1、价位预测作用,上升楔形中两条边线的交汇点,大多会成为下一波涨升行情的压力价,后市整理之后再度上涨到该价附近时通常出现遇阻整理走势,投资者应考虑卖出观望。下降楔形中的交汇点也具有相同的功能;2、时间预测功能,无论上升楔形还是下降楔形,出现在走势图右侧的交汇点所在的时间,一般会形成另一个较重要的顶或底,有时也会在此时出现急速的运动。以郑州煤电为例,该股在去年9月开始构筑下降楔形,年底无量上破顶边线压力,而由交汇点出现的时间即3月初看,该股已进入筑顶阶段,由交汇点的位置判断,五月底除权后下探低点恰位于14.99元。二、两种楔形的比较 两种楔形的共同点在于后市方向的预示作用都是反向的,完成时间要求一样等,而最重要之处也是最关键的差别则是形态完成后的运行方式迥然不同:当上升楔形中股价跌破下边线支撑之后,股价通常会出现急速的下跌,而不会因为上涨缓慢而形成阴跌,也就是说,没有暴涨也会形成暴跌,持股做多者需眼明手快才能避免损失(8月两市综指见顶);在下降楔形中,不论上破或下破,股价往往只是呈现横向的盘局状态(见上例),投资者只要在具有上升征兆时采取行动即可。此外,楔形在下降趋势中比在上升趋势中持续的时间更短。三、形态的时间要求 楔形通常需要三个星期以上的交易日来完成,但整个形态很少会超过三个月以上,因此,这种形态大多只出现在日线图上。虽然成交量分布大多和三角形一样,随着股价向楔形尖端移动时间总体呈递减态势,但楔形的变动距离(形态完成的时间),即突破至少发生在该形态宽度的三分之二处,有时甚至直至形态顶端后才不得不做出方向的选择,从而完成整个形态,这也是与一般形态完成在时间方面的主要区别。四、持续型楔形形态

虽然一般的经验是“上升楔形看跌,下降楔形看涨”,即楔形具有反转的预示功能,并且经常形成于中期底部或顶部,但也经常以持续形态的面目存在于趋势中间,即与旗形、收敛三角形或三角旗等相似,其测量幅度应参照此前的运动幅度。也正是由于楔形具有反转意义,才会经常被机构庄家用来作为洗盘或出货的一项工具,特别是在市场投机炒做气氛较浓时。以上升楔形为

“上升楔形”与“三重顶”有何异同?证券频道为你打开“敲门砖”

今年以来,上证50经历了一段由滞涨变领涨再到高位横盘的过程。虽然上证50只有50家上市公司股票,但是该指数从今年4月22日见顶至今已高位整理了半年之久,近期上攻年内高点却屡战屡败,以致于有的证券人士担心会不会形成,“上升楔形”或者“三重顶”这样的高危形态。那么,什么是“上升楔形”?什么叫“三重顶”?这两种顶部形态有何区别?今天,上游新闻采访的银河证券江南大道总经理唐贺文,结合技术分析理论与A股实际运行细节,为大家做一个更透彻的分析。

现在我们假设,有A、B、C、D、E五个点,其中A、B、C为顶部,D、E为底部,经过一段时间上涨后,大家会发现,K线图上会出现“A≈B≈C”的横盘整理形态,于是——

第一、从具体数值来看,若C>A且C>B,且D≈E,则一律视为“上升楔形”(如:上证指数、深证综指2000年8月-2001年6月,上证指数2016年11月-2017年11月)。

第二、从具体数值来看,若A>C>B,或者C位于A和B形成的“两点连线”处,不管D和E两个点谁高谁低,都可以视为“三重顶”(如:上证指数2002年3-4月、2007年10月-2008年1月、2009年11月-2010年1月)。

第三、“上升楔形”成立后,可能会有一段快速“诱多”的行情,也可能没有。如果有“诱多”行情,则紧随其后的是急跌行情(如:上证指数2010年10-11月、2017年12月-2018年2月);如果没有“诱多”行情,则紧随其后的是“阴跌”到“急跌”的走势(如:上证指数、深证综指2001年6月-2002年1月,深证成指2001年4月-2002年1月)。从调整时长来看,低点D到高点C之间的长度即为下跌的时长;从调整深度来看,通常情况下会低于D或E的20%以上。

第四、“三重顶”成立后,其下跌深度和下跌时长取决于D和E之间的关系。若D<E,则下跌深度和下跌时长都比较有限(如:上证指数2002年5-6月);若D>E,则下跌深度和下跌时长要结合叠加筹码分布才能找到底部(如:上证指数、深证成指2008年1-10月,深证成指2011年7月-2014年3月)。

第五、无论“上升楔形”还是“三重顶”,下方的MACD都是空头格局排列。

回到当下:从周线图上看,目前的“上证50”,恰恰处于到底是构筑“上升楔形”还是“三重顶”的纠结局面中。若10月17日见到的3043.45点是一个高点,那么最近半年构筑的很可能是“三重顶”;若10月17日见到的不是高点,后市向上突破今年4月22日3048.82点高位的话,则构筑的是“上升楔形”。

尽管这两种顶部形态对中期下跌幅度和时间的影响不同,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两种形态都是“见顶”“筑顶”的过程。所以对投资者来讲,既然指数运行到了顶部区间,那么没必要去在乎可能有也可能无的蝇头小利,规避风险才是万全之策。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