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海通期货2025年度投资菁英会在上海召开。本次菁英会以“危中寻机 变中求胜 大宗底部确立 ‘反内卷’主题掘金”为主题,特邀10余位重量级行业嘉宾发表精彩观点。
罗东原表示,2025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展现出较强韧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反内卷”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期货市场通过丰富品种体系、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罗东原特别提到,合并重组后的国泰海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其旗下子公司,海通期货将坚持“客户至上”理念,提升产品创新、AI赋能等核心能力,致力于打造一流金融衍生品综合服务商。他呼吁行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共同服务国家战略、防范市场风险,为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谱写新篇章。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邵宇发表了《大国博弈和新质转型:宏观趋势和风险冲击》的主题演讲。
他表示,当前全球正面临大国博弈加剧、全球化进程断裂的深刻变局。我国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推动科技自立和产业升级,通过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共建“一带一路”等多重策略扩大对外开放,内部需要修复政府、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推动杠杆转移和结构性改革,同时应对各类风险,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
弘则研究董事长、首席宏观商品分析师王沛对国内宏观形势和大宗商品市场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王沛认为,6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非短暂调整,而是基本面“见底”的信号。铜价走势受LME库存影响,橡胶价格上涨同时受海外需求和库存变化驱动,钢材价格需等待出口利润回升,焦煤和动力煤价格受库存偏低支撑。整体来看,国内流动性反弹与海外制造业回暖共同支撑商品价格,原油中枢下移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改善经济预期,但对油价形成压制。大宗商品价格中长期会保持涨势,但品种间走势分化。
海通期货研究所总经理助理顾佳男作题为《挖掘“反内卷”主题投资机会》的主旨演讲。
顾佳男认为,此轮“反内卷”政策相较于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呈现更为温和的特征,主要受三重因素制约:一是产能过剩已从传统行业扩散至新能源领域,政策需兼顾就业稳定与技术迭代的平衡;二是需求端缺乏类似2016年的强刺激政策支撑,当前PPI持续负增长与消费疲软制约了商品价格弹性;三是供给收缩采取行业自律与标准倒逼等渐进式手段,避免了过去“一刀切”政策带来的剧烈市场波动。需聚焦受益于产能出清的红利型股票,重点关注现金流充裕、分红稳定的炼化龙头企业,以及供需重构下大宗商品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资产管理部主管,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胜祖对海外资产配置和投资机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持续回落,中美经济走势成为关键变量。欧美央行已进入降息周期,货币政策由紧转松。中国经济具备韧性,也面临多重挑战,政策有望加码。资产配置上,看好美股、日股及亚洲投资级债券,建议在A股和港股市场上采取“哑铃型”策略,选择兼顾高股息与科技成长的投资标的。美元走弱利好港股,亚洲美元债估值合理、收益率具有吸引力,是分散投资风险的重要选择。
海通期货研究所权益以及新能源组负责人许青辰、能化组组长杨安、航运组负责人雷悦分别对当前股指、原油、航运市场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许青辰认为,很多投资者将股指期货价格看作市场对指数未来走势的预期,认为“深贴水”与“牛市”是冲突的,实际上本轮IC和IM“深贴水”更多是股指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及缺少套利者导致的。在A股市场显著过热之前,可能一直保持“深贴水”与“牛市”并存的状态。
杨安认为,“欧佩克+”增产计划将在2025年带来68万~96万桶/日的实际供应增量,加剧全球原油市场供应过剩压力。EIA及IEA均预测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原油供应过剩幅度超200万桶/日,油价可能承压下行至50美元/桶。需求表现疲软,印度、美国和中国消费增长乏力。在供需失衡的背景下,需求旺季结束后油价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
雷悦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反复触发“抢运—停滞”脉冲式贸易波动,并外溢至欧线等其他航线,导致中国产成品出口节奏紊乱。传统淡旺季周期趋于弱化、突发事件和政策不确定性导致全球供应链更加脆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以航运高频数据为核心的多维监测体系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航运高频数据精准捕捉贸易动态。
在圆桌讨论环节,多家公募、私募的投资精英就“衍生品在资产管理及资产配置中的运用”展开深入讨论,分享了衍生工具在风险对冲、收益增强和资产配置优化方面的实践经验。
提及衍生工具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量化投资部副总经理李自悟表示,作为天然的风险对冲工具,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在资产管理中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整体收益率并降低可承受范围内的风险。
上海子午投资合伙人夏南表示,这就像爬雪山时必须做好的“绳索保护”,虽然会减缓速度,但避免了致命跌落。例如通过期权构建非对称结构,锁定下行风险的“气囊指数增强”策略就是很好的案例,可满足机构“强进攻、硬防守”需求。事实上,在去年微盘股风险事件中,就有机构通过“气囊”结构抵御资产价格波动风险,验证了衍生品在极端行情中的风险管理价值。
在资产配置中适当加入衍生工具,不仅可在极端行情中控制风险,还可丰富策略维度,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风险偏好。北京涵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庞小强提醒道,衍生工具自带杠杆属性,一旦失控可能导致重大损失。在风险超出模型预测范围时(如2008年金融危机、“负油价”事件等),含有衍生工具的产品可能面临更大风险。“因此,利用衍生工具进行资产配置时,相关机构首先要做到敬畏市场,明确能力边界。”庞小强说。
通过本次菁英会,海通期货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市场分析和投资方向指引。未来,海通期货将继续坚持专业与开创精神,恪守“勇担责任、矢志创新、追求卓越” 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服务各类投资者的能力,助力市场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