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治理结构

香港文汇报:国企境外上市公司应加强监管

中新网10月21日电 香港《文汇报》10月21日发表社评指出,中信泰富财务董事不遵守风险政策,在未有事先取得主席批准前,签订外汇杠杆合同导致重大损失。这说明国企海外上市公司有必要加强监管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重大交易,防范暗箱操作,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和股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社评摘录如下:

中信泰富昨天发出盈警。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集团财务董事在未获得主席批准前,与本港数家著名银行签订外汇杠杆合同,令集团已确认录得8.07亿元的损失,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金额达147亿元。

中信泰富是大型国企中信集团在香港的6家上市公司之一。中信泰富财务董事不遵守风险政策,在未有事先取得主席批准前,签订外汇杠杆合同导致重大损失。这说明国企海外上市公司有必要加强监管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重大交易,防范暗箱操作,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和股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外汇杠杆合同被普遍认为投机性很强,属于高风险产品。但中信泰富涉及的高档职员违规投资有关产品,导致巨大亏损,显示存在监管缺失。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越权进行石油期货交易,造成5亿多美元的损失。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存在多头交易、分散交易、管理混乱的问题,直到亏损巨大,资金链断裂,主管领导还不清楚公司究竟有多少头寸、有多大风险。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出事后,看来有关当局对国企海外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仍然缺乏有效监管。

近年来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的三大败笔,也显示对其决策和操作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2007年正在筹备中的中投公司斥资30亿美元收购美国黑石集团股份,当前浮亏已超过70%。中国平安保险去年底和今年初在二级市场购入富通集团股票,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亿元,当前浮亏已超过157亿元。中国已发行的9只QDII基金全线亏损,仅前四只先发行的基金QDII持有人亏损幅度就高达700亿元,而银行系QDII更出现逾95%亏损。在三大投资败笔中,都表现出高风险的投机性。有人把这归咎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资本和国企海外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无疑存在严重不足,值得检讨。

中国监管机构对国企海外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主要依据,是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与外国监管机构签订的谅解备忘录。但事实上,这类监管均以自律为主,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中国监管机构对国企海外上市公司有必要建立操作性及实时性更强的监管措施,剑及履及,增强监管效力。

股权暗战二十载,谁将执掌券商龙头广发证券?

广发证券,这家扎根广东、跻身行业前十的千亿券商,正因第二大股东的股权减持计划,陷入一场暗流涌动的股权博弈。

2月12日,辽宁成大(600739.SH)公告称,拟在未来12个月内处置不超过广发证券总股本3%的A股股份。12日收盘,广发证券报15.98元/股,A股总市值1218亿元,以A股总股本3%计算,此次减持涉及市值约36.54亿元。这一动作或将打破“广发三宝”吉林敖东、辽宁成大、中山公用长达25年的股权平衡,也让市场嗅到了新一轮股权争夺的血腥气息。

广发证券 辽宁成大 粤民投_广发证券ipo

股权结构:从“铁三角”到微妙裂痕

广发证券自2010年借壳上市以来,前三大股东始终由吉林敖东、辽宁成大和中山公用占据,形成无实控人的分散结构。这一设计曾是其抵御外部收购的护城河——2004年中信证券试图收购时,正是吉林敖东与辽宁成大联手击退敌意收购,成就一段“兄弟同心”的佳话。

然而,表面的和谐难掩暗战。2020年,辽宁成大在粤民投(广东民营投资平台)支持下增持股份,短暂超越吉林敖东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者迅速反击,通过港股增持重夺宝座。截至2024年三季度,双方A股持股差距仅0.04%。此次辽宁成大抛售3%A股股份,可能将其总持股比例(17.94%)降至14.94%,与吉林敖东(20.05%)的差距拉大至5个百分点,平衡就此打破。

广发证券ipo_广发证券 辽宁成大 粤民投

截图自广发证券2024年第三季度报

广发证券ipo_广发证券 辽宁成大 粤民投

截图自广发证券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

减持背后:粤民投的野心与辽宁成大的困局

辽宁成大的减持并非孤立事件。2月10日,其控股股东变更为粤民投全资子公司韶关高腾,实控人从辽宁国资转为“无实际控制人”。粤民投董事长叶俊英曾任广发证券副总裁,这一人事关联让市场猜测:减持或是粤民投整合金融资源的战略一步,旨在通过辽宁成大间接强化对广发证券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辽宁成大自身面临营收压力。截至2024年三季度,辽宁成大实现营业收入28.89亿元,同比下降6.52%。广发证券虽是其“利润奶牛”(据此前媒体报道,自广发证券借壳上市后的13年,辽宁成大能拿到45亿现金分红),但面对医药、能源等主业扩张需求,减持或为“断臂求生”。

接盘猜想:老股东增持还是新势力入局?

市场对3%股权的去向众说纷纭:

1、吉林敖东“输血”接盘:作为依赖广发证券分红(累计超45亿元)的“铁杆盟友”,吉林敖东近年主业疲软,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其证券投资亏损超8亿元。增持广发证券既能巩固地位,又可优化投资收益。

2、粤民投“左手倒右手”:若粤民投通过关联方接盘,既可避免广发证券股权外流,又能为后续增持铺路。

3、广东省属国资入场:2025年1月,广东省政府发文鼓励省属企业收购券商牌照,广发证券作为本土龙头或成重点目标。

隐忧浮现:业绩波动与治理难题

广发证券的股权动荡,恰逢其业绩与股价的“多事之秋”。2021年市值逼近2000亿元后,其股价持续下行,市值缩水至1183亿元。业绩亦起伏不定: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24%,但受投行业务拖累(曾因康美药业造假事件被暂停资格),IPO项目量常年低迷。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治理结构。现年61岁的董事长林传辉已经“超期服役”多年,股权分散带来的决策效率问题,可能在此次变动中进一步放大。

未来走向:全牌照优势能否抵御风暴?

尽管危机四伏,广发证券仍手握全牌照和万亿级公募(易方达、广发基金)两大王牌。若新股东能注入资源或稳定治理,其行业地位或可巩固。但若股权争夺长期化,战略摇摆与内耗恐难避免。

这场股权变局,既是广发证券25年发展史的缩影,亦是中国券商行业资本博弈的典型案例。南方佳木能否扛住北风?答案或许藏在股东们的下一轮出牌中。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