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离岸人民币为例,由于收费标准、交易时段、参与者等因素,离岸人民币汇率在各主流交易平台(如FXall、360T、FXGO平台)的报价可能产生偏差。假设某企业客户为了达成交易在A平台大量购入离岸人民币,同时他们的交易对手在B平台卖出相同数量的离岸人民币,那么该交易会导致A的报价偏高,B的报价偏低。若综合两家交易平台的报价,则可以缩小交易的价差,进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报价。
根据多家平台的接入情况测算,单一平台的价差会比多平台整合后的价差更宽,同时随交易量上升价差的差距也会增大。完成流动性整合的银行的流动性将更充足,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低成本的外汇交易服务。一方面,流动性整合降低了银行的外汇交易管理成本,使得银行有能力提供更充足的流动性和更有竞争力的报价;另一方面,流动性整合降低了单一平台上的市场冲击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市场波动条件下完成流动性整合的银行价源波动更少,降低了银行和客户的市场风险。

图 外汇多渠道流动性整合示意图
数字化重构,从交易执行到生态塑造
1. 业务现状:挖掘客户痛点与核心诉求
如今大型银行在拓展全球客户、提高行业竞争力、提升对客服务质量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要求。
一是满足跨境金融中遇到监管合规的差异化要求。全球不同地区的外汇市场监管合规要求存在差异。客户与银行在做外汇交易的过程中,需要配合当地的监管要求。例如某中资海外客户根据当地监管规定,需要在指定平台执行外汇交易,以满足交易透明度要求。未能及时接入该平台的银行,将缺乏在当地拓客业务的竞争力。国内银行提升跨境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效率,已成为当前客户拓展和同业竞争的新要求。
二是应对区域性市场在全球贸易中的不确定变化。外汇市场受宏观经济数据、地缘政治事件、央行政策等多重因素驱动,价格波动难以使用传统方式预测。在上述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汇率风险对冲成本上升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强化数据存储与挖掘、产品与风控模型建立、结果解释与可视化等诸多方面能力,已成为当前银行提升对客服务质量的新要求。
三是赋能客户应对复杂多态环境下的场景化方案。在跨境金融和贸易换汇场景中,客户需要更科学智能的套期保值方案。如某公司客户希望银行通过历史数据回测,为其测算套期保值预期结果并提出组合产品解决方案。从单一品类代客执行的服务转变为提供整体智能解决方案的服务,已成为当前银行依托科技赋能产业、金融的新要求。
2. 量化助力:优化交易成本、执行效率与风险管理
在外汇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等跨境金融场景中,外汇市场分隔造成的成本推高、政策与监管差异引发的一地一策以及缺乏风险管理智能解决方案的问题阻碍了客户跨境业务的开展。通过数字化、量化赋能,银行在外汇业务中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提供更加优质的对客服务。
一是通过流动性整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外汇市场的交易成本差异显著,流动性较好的主流货币对(如EUR/USD、USD/JPY)在单一流动性池中的点差通常能稳定在1—2个点内,但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对或低流动性品种(如USD/TRY、USD/ZAR)可能因市场深度不足导致点差扩大至50点以上,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几百点以上的报价断层,这种流动性分化现象会直接推高客户的交易成本。此外,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期,短时流动性枯竭可能导致订单无法按预期价格成交,滑点损失可达数十点以上,使客户产生成本损失。银行通过聚合多市场流动性资源,构建跨市场流动性池并引入内部对冲机制,能够显著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同时,应用动态优化方式不但可以压缩点差中隐含的流动性溢价,而且能通过智能路由技术将客户的订单拆分至最具竞争力的报价源,最终实现压降交易成本的目标。
二是应用电子化技术提高交易执行效率。对外汇交易的执行效率的衡量聚焦在速度和准确性两方面。交易速度即一笔交易从意向产生到交易达成的时间,理想状况下应瞬时完成,但受到网络通信、系统软硬件等因素影响,该时间往往在十几毫秒到上百毫秒不等。在瞬息万变的外汇交易市场中,每一点时间延迟都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增加。经过优化的高速交易执行引擎能将交易延迟控制在毫秒级,保证交易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交易的“所见可所得”。交易的准确性则指交易意向的价格能否被精准执行,或实际成交的滑点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运用智能订单拆分和算法执行技术可减少大宗交易的市场冲击,控制订单在最优价格区间内成交,保障交易执行的准确度。
三是构建多层次体系优化风险合规管控。由于外汇交易市场的分散性特点,接入更多平台意味着获取更多市场信息,在市场短时变化的情况下,即使单一平台难以达成交易,仍有其他流动性来源作为补充。以量化驱动的流动性整合通过实时多层次风险监控和动态对冲策略,当单一平台的流动性状况变差时,自动从其他流动性提供商处获取更优价格,或通过内部头寸对冲减少外部市场依赖,帮助客户在波动市场中有效控制风险。例如,在重大新闻事件发布前后,市场波动率上升,可结合流动性预测模型,在不同的交易渠道分散布设适量的交易订单,当市场波动率回落时,则较为积极地执行剩余订单。这种交易的动态适应能力使得客户在极端行情中,仍能保持稳定的可控风险执行结果预期。
人民币国际化,流动性整合的战略支点
1. 场景落地:助力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客户对高效、透明的电子化交易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人工询报价模式在离岸市场面临着更大挑战。时区差异、流动性分散、监管政策变化等因素使得人工报价难以满足客户对实时交易的需求。因此,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整合,进而助力市场建设,将成为提升银行在离岸人民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在助力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过程中,流动性整合的落地场景体现在诸多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场所通常分布在各大第三方多银行电子交易平台上。针对这一现状,大型银行需要满足现有存量客户的交易需求,打通交易通路,覆盖市场全交易时段。结合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特点,提升多渠道客户的交易体验。大型银行应从业务、科技、风控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强化系统性报价能力。建设智能分析模块,实时监测离岸人民币市场波动,降低市场冲击成本。针对离岸外汇市场流动性碎片化问题,通过整合多渠道流动性,向客户提供最优执行报价。针对部分有需求的客户,大型银行应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以支持客户多样化的交易及头寸管理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离岸人民币市场特点,提供定制化流动性解决方案,满足客户资金和风险的精细化管理需求。
2. 长期战略:从专项能力到组合提升
长期来看,在满足流动性整合等基础设施能力的建设后,银行的外汇交易等跨境金融对客服务需要从单一产品、单一市场的专项能力,向多产品组合、境内外联动的综合服务能力升级。
从简单产品到复杂产品,构建全品类定价能力。从基础的即期交易向掉期、期权等复杂产品延伸。开发跨资产的组合解决方案,如跨币种风险对冲方案、汇率利率组合保值方案、期权期货对冲方案等。进一步地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化产品定价和组合管理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资金管理需求。
从单一市场到境内外联动,构建全球化交易生态。深度连通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打造智能化的跨境交易生态。一方面,可通过对多平台市场重大事件的实时监控,增强对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能力,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管理效能,强化跨境交易的市场风险应对能力。以离岸人民币的多平台价格发现能力,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以在岸人民币的集中市场优势,强化对离岸人民币的定价引导能力,助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强大的货币。
思考与建议
在全球外汇市场流动性分散的特征下,外汇交易的跨境金融场景中,客户对高效准确的报价交易需求与现有单一流动性渠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银行亟需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高效、智能的流动性整合体系,以应对流动性的碎片化挑战,构建外汇市场核心竞争力,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
流动性整合的实施需要科技、业务、风控的协同合作。从科技上来讲,银行需要做到守正创新,结合国内外先进同业经验,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从业务上来讲,银行需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分阶段推进整合的实施和场景落地,针对客户痛点与核心诉求设计服务方案,提升企业跨境业务、贸易结算等服务质量,助力我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从风控上来讲,通过流动性整合分摊单一平台流动性风险,并建立实时监控和预警指标体系,防范系统性风险。
银行从流动性整合开始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业务模式革新和风险精细化管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提升外汇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防范金融风险。以流动性整合作为银行外汇业务数字化转型核心引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传统交易模式向智能化、生态化服务的全面升级,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更好地搭建“中国制造”与全球市场之间的数字桥梁。以有力举措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国银行在全球外汇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5年7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