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七章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内容简介第一节:工资水平与工资的差异第二节:补偿性工资差异与匹配第三节:工资报酬差异及其分配本章学习重点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造成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补偿性别工资差异与岗位匹配 工资报酬分配的不平等与歧视 1. 工资水平及其确定 (一)与工资水平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所谓工资水平通常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为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以及获得的经济回报数额。 1.工资率。 工资率(wagerate)是表示工资水平的最基本概念。在经济学中,它是表达劳动力市场价格最常用的概念,工资率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小时,即工资率通常指小时工资率。 需要指出的是,工资率可分为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通常称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又称货币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指按货币工资率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表明货币工资的购买力。 2.工资报酬。工资报酬(收入)是指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是小时)与工资率的乘积。 这个时间单位通常是指一小时或工作小时数,工资率通常是小时工资率。 3.劳动收入。在实践中,工人除了从雇主那里获得这些预付货币报酬外,通常还可以以延期付款或实物付款的形式获得雇员福利(雇员福利)。
4.收入。收入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所获得的全部货币收入的总和,包括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工资水平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职工个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 2.劳动力素质。 3.工作条件。 4.福利水平。 5.企业支付工资的能力。 6.集体谈判。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确定工资水平时,不同行业、部门或职业的同类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通常需要遵循同工同酬的基本原则。 2、(一)工资差异基本概念:所谓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之间工资水平的差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们不仅关心工资水平,而且关心工资差异,而且往往更关注后者而不是前者。一方面,工资差异本质上与劳动力有关。只要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完全相同、工作条件的差异无法消除,工资差异就无法消除。另一方面,工资差异的存在与市场有关。它与经济中的价格差异一样,具有在整个社会内部不断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它将鼓励劳动者从低生产率的岗位、企业、行业或工业部门、职业乃至国家转移到高生产率的地方,从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2)1.工资差异的分类:(1)补偿性工资差异。所谓补偿性工资差异,是指在知识和技能上没有质的差异的劳动者之间,由于其职业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工资差异。亚当·斯密提出,职业之间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五个:第一,不同职业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条件存在差异。其次,不同的职业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快乐或不快乐。其次,不同的职业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快乐或不快乐。第四,不同职业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即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性。第五,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承担不同的责任。 2.有竞争力的工资差异。所谓竞争性工资差异,是指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充分流动的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工资差异。 3.垄断工资差异。垄断性工资差别是竞争性工资差别之外的另一种非补偿性工资差别。一般来说,垄断性工资收入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非自然垄断造成的收入差异。 第二,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异。 第二节工资补偿差异与岗位匹配1.非工资条件与补偿性工资差异(1)非工资条件与岗位匹配的复杂性一方面,现实中不同企业为同一类型的劳动者提供的非工资条件(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级别、工作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甚至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等)实际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他们提供的薪资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企业实际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劳动者从工作中获得的效用不仅仅来自于工资报酬。许多非工资因素,如交通便利、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的工作压力等也会影响工人的绩效。总效用。换句话说,当劳动者努力实现效用最大化时,他们不仅看重从工作中所能获得的货币收入,而且还关注工作的非货币方面。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这里所谓的不利工作条件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于不同的工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对什么样的工作条件不利做出不同的评价。 (2)关于补偿性工资差异的几个基本假设。补偿性工资差异的存在还取决于以下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不是收入最大化。 第二,工人可以获得有关工作条件的充分信息。 第三,工人流动性充足。 2、(一)工资-工作条件权衡与工作匹配 1、劳动者工资-工作条件偏好。由于工人显然不喜欢在工作中受伤,如果一家公司比其他公司有更高的工伤风险,那么这家公司必须提供比其他公司更高的工资才能愿意接受。向受伤风险较高的工作人员提供补偿。换句话说,如果较高工伤风险带来的效用损失可以通过较高工资水平带来的效用增加来补偿,那么工人获得的效用将与工伤风险较高的工人获得的效用相同。工伤风险较低。工资较低的工作给他们带来同样的效用。
这样,我们就可以构建一条由工资率和工伤风险两个因素结合形成的无差异曲线(如图7.1所示)。图7.1 工资率与工伤风险组合构成的无差异曲线 工资率工伤风险U1U2WBWABAU3RARB不同劳动者明显对工伤风险有不同程度的厌恶或回避。面对同样增加的工伤风险,为了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对工伤风险非常敏感或规避风险倾向较强的人会要求用人单位大幅提高工资,而对工伤风险不太敏感或规避风险倾向较强的劳动者则会要求用人单位大幅提高工资。只需要适度增加工资。这样,不同劳动者面临的工资率和工伤风险两个因素构建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就会不同。如图7.2 图7.2 不同劳动者工资率-工伤风险无差异曲线 工资率工伤风险UYFEUXR02,用人单位工资-工作条件权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雇主面临的各种因素将导致低伤害风险与低工资相关,而高伤害风险与高工资相关。在相同利润水平下(我们假设零利润状态),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组合来提高工资、降低工伤风险。这样就可以得到一条由工资率和工伤风险两个要素组成的企业的等利润曲线。等利润曲线代表给定利润水平下伤害风险和工资水平的各种可能组合。
如图 7.3 所示,给定等利润曲线上的所有点代表产生相同利润水平的不同工资和伤害风险组合。图 7.3 用人单位工资率-工伤风险等利润曲线 工资率与工伤风险 MP1R1NQR2P0P2W1W2 图 7.4 不同用人单位工资率-工伤风险等利润曲线 工资率与工伤风险 PAPB 3工资工作条件决定并匹配工作。 得到雇员对工资率和工伤风险的无差异曲线和雇主相对于这两个因素的等利润曲线后,我们可以用图7.5来检验雇主和雇员之间的相互匹配性。图7.5 职工与用人单位工资率-工伤风险联合决策 工伤风险工资率PAPBUYKHUXRkRHWkWH (2) 1.劳动者对工资福利的偏好。 对于劳动者来说,工资和福利是两个重要的效用来源,可以给他们带来正效用。 如图 7.6 图 7.6 员工工资福利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工资率与福利货币价值 KHUBHBKWkWH 图 7.7 员工工资福利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工资率与福利货币价值 KHUXBHBKWkWHUY 2、雇主工资和福利权衡。图7.8 雇主工资福利等利润曲线 工资率 福利货币价值 TT T2'' T1 3. 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工资福利决策匹配。
图 7.9 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工资福利共同决策 QPUXBPBQWQWPUYTT 工资率和福利的货币价值 1. 不同群体之间的工资报酬差异和歧视 (1) 不同性别工人之间的工资报酬差异 来自理论视角 从角度来看,这种工资差距的形成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 第二是职业。 第三是工作时间和工作经验。 这里所谓的歧视,实际上是指劳动力市场歧视,即具有相同生产力特征的劳动者,仅仅因为属于不同的人口群体而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说,我们观察到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平均工资报酬差距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每个人口群体进入劳动力市场(通常称为前劳动力)时存在的生产力特征的差异。市场差异),第二是不同的人口群体受到劳动力市场其他参与者的不同对待。这种来自不同人口群体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区别对待的现象就是劳动力市场歧视。 劳动力市场歧视可分为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两种。 1.工资歧视。 所谓工资歧视是指雇主为特定的生产力特征支付的价格根据工人所属的人口群体而系统性地不同。 2.职业歧视。 所谓职业歧视,是指对具有相同教育水平和其他生产力特征的不同类型劳动者给予差别待遇,故意将某一类或某类劳动者安排到低工资职业中。或者,这些类别的工人可能被有意分配到工作职责较低的工作,而高工资的工作则被保留给某些类型的工人。
1. 个人歧视。所谓个人歧视,实际上是指雇主、顾客或雇员中至少有一个人对雇员存在偏见,换句话说,他们倾向于不与某一特定人群打交道。 2. 统计歧视。统计歧视与雇主的招聘和选拔过程有关。 3. 非竞争性歧视。非竞争性歧视是指劳动力市场处于非竞争状态时发生的歧视。 2、(一)工资报酬分配不均及其衡量从统计学角度看,衡量工资报酬分配不均程度最明显的指标之一就是方差。方差用于衡量随机变量与其数学期望(即均值)之间的偏差或离散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各数据间偏差的平均平方和与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如公式 7-1 所示。 (7-1) (2) 1.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大多数情况下,家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衡量对象是不同家庭之间总体收入分配差异。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的基本计算原理可以通过洛伦兹曲线来体现。 ABACDEF0.2 0.4 0.6 0.8 1.00.20.40.60.81.0 累计家庭数占比 累计收入占比 Y 图 7.10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X 所谓洛伦兹曲线是用来代表所有家庭的一条表示关系的曲线累计数量百分比与其对应的累计收入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所谓基尼系数是指洛伦兹曲线与完美等分线之间的面积(图7.10中Y表示的面积)以及完美等分线以下所有区域的总面积(即X +是)。比较。国家基尼系数 国家基尼系数 葡萄牙 0.41 匈牙利 0.28 波兰 0.36 荷兰 0.27 希腊 0.33 奥地利 0.26 意大利 0.33 捷克 0.26 爱尔兰 0.32 芬兰 0.26 西班牙 0.32 丹麦 0.24 比利时 0.28 瑞典 0.23 法国 0.28 欧盟 15 国 0.30 德国 0.28欧盟25国为0.31 表7.1 2005年欧盟几个国家的基尼系数 2. 基尼系数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首先,基尼系数采用比率分析方法来衡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比人均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绝对指标有效得多。 其次,基尼系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情况。最后,基尼系数的计算还遵循以下重要原则:一是匿名。其次,不依赖经济规模。三是人口独立。 (2) 缺点: 首先,不能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基尼系数进行平均来获得整个人口的基尼系数。 其次,收入水平和基尼系数相近的不同经济体之间仍可能存在不同的收入分配状况。
第三,基尼系数衡量的是当前收入状况而不是终生收入状况。 第四,虽然基尼系数的计算中包含了投资收益,但基于纯收入测算的基尼系数并不能准确反映财富存量在人口群体或国家之间的分配差异。 决定工资水平的理论因素和实践因素有哪些? 造成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尝试运用特征工资理论来分析工资福利权衡和工作匹配。 目前我国工资分配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使用基尼系数衡量工资报酬分配不均的优点和局限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