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镑升贬无序?百年行情侧重贬值规律!
李刚,中国外汇投资研究所
在当今的世界货币格局中,美元可谓全球霸主,而这种格局显然与两次世界大战有关。 美国和英国的货币地位互换是当前世界货币结构转型的开始。 英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被美国彻底取代,曾经重要的英镑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贬值之路。 十年甚至几年一次爆发的货币危机,为英镑接连迈向新台阶铺平了道路。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前英镑走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完成了新旧霸主的交替,也拉开了英镑百年贬值的序幕。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民财富; 对外贸易方面,出口仅占进口的二分之一,巨大的贸易逆差迫使英国出售四分之一的海外投资来弥补贸易损失。 巨额赤字并成为债务国,在此背景下,英镑被迫以大幅贬值的尴尬姿态面对一战胜利。 世界霸权被动摇后,英镑贬值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大英帝国的政治家却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他们试图将英镑汇率恢复到战前的辉煌。 为此,他们在经济遭受战争破坏的20年代实施了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时任财政大臣丘吉尔甚至于1925年将英镑恢复金本位,人为地高估了英镑的价值。 然而,当大萧条席卷全球时,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经济实力大不如前,但英镑希望维持之前的状态。 英国错失了利用廉价货币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机会。 1925年至1931年也成为英镑金本位的绝唱。 1931年金本位再次被放弃后,英镑再次崩溃。 1930年代中期,虽然英镑再次上涨,但美元疲软是主导因素。 几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镑再次暴跌。 如果说一战动摇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那么二战则彻底毁掉了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二战中虽然有胜有败,但经济贸易实力严重削弱,债务堆积如山。 其国际地位自然一落千丈。 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此后,英镑作为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逐渐被美元取代。 然而1英镑兑4.03美元的汇率仍然证明英国政客高估了战后经济的承受力。 1949年9月18日,英镑兑美元贬值30.5%,至2.8美元。 即便如此,英国依然未能改变其后18年继续遭遇国际收支问题和货币危机的命运:196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14.3%,兑美元汇率下跌至2.4美元,英镑的含金量也随之下降。 是2.13281克。 经常项目疲软、大规模海外投资以及英国经济缺乏竞争力等根本性问题被认为是英镑贬值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这次贬值的时候,英国的通胀已经在上升,贬值无异于给通胀“火上浇油”。 此后十五年,英国始终伴随着高通胀和低迷的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英镑走势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次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英镑实行浮动汇率机制,因担心完全可兑换可能导致英镑崩溃,于1974年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 即便如此,英镑兑美元仍持续贬值,到1976年已贬值1.60美元。 资金短缺的英国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以缓解持续的投资者挤兑情况。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下,英国政府实施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改善经济。 此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贸易逆差变得严重。 美元经历四年贬值外汇英镑走势,英镑迎来一波贬值。 随后出现反弹,到1980年初,兑美元一度升至2.50美元以上。 1979 年成为英镑自由浮动的转折点。
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20世纪80年代初美元的崛起再次将英镑送入“地狱”。 这次的最低价为 1.05 美元。 即使是今年意外的英国脱欧也没有将英镑推升至这一水平。 然而,因祸得福终究是因祸得福。 随着英镑大幅贬值,英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巨大优势,外汇储备逐年增加。 1984年底,英国外汇储备为69.71亿美元。 到1988年底,英国外汇储备激增至411.17亿美元。 除了1985年达成的《广场协议》使美元对日元、英镑等货币大幅贬值外,英镑从1985年底开始逐渐升值,到了90年代初,英镑曾一度升值。兑美元升值超过2美元。
1990年10月,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EMS)。 欧洲货币体系使西欧国家的货币不再与黄金或美元挂钩,而是相互对标; 每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 一旦超出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央行将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的方式干预市场,以将本国货币汇率稳定在规定的范围内; 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货币相对其他成员国货币可以浮动,各成员国货币相对其他成员国货币也可以浮动。 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以德国马克为中心。 作为欧元体系的前身,EMS也面临着成员国经济形势分化带来的制约。 特别是1992年2月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导致英镑、意大利里拉等一些欧洲货币被大幅高估。 这些国家已经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被迫与之竞争。 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货币政策保持一贯性。
1992年,德国因东西德统一,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币值稳定。 但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德国被迫加息以缓解通胀压力。 英国和意大利经济一直低迷,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 他们迫切需要低利率来刺激经济。 德国不顾英意要求,于当年7月将贴现率上调至8.75%后,英意汇率大幅贬值,突破了浮动汇率下限。 尽管英国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多次在各种公开场合重申现有政策不变,但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英国央行也已进行了大规模干预。 此后几年,英镑始终没有像样的反弹,整体价格在1.5-1.6美元左右波动。 直到进入新世纪,随着欧元的诞生和美元指数的周期性见顶,英镑才持续上涨,并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时达到2.1美元。
随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元再次成为避险货币。 英镑兑美元贬值,一度突破1.4美元。 随后,随着美国推出三轮量化宽松(QE),导致美元贬值,英镑再次获得喘息机会,一度升至1.7美元上方。 直到2014年,美联储开始缩减QE,进入加息周期,导致美元重新走强,英镑再度贬值。
然而,自1992年以来唯一一次可以真正与1967年、1976年或1992年相比的英镑危机是2016年的“英国脱欧”。 英镑不仅在脱欧公投结果出来当天暴跌8%,而且在当年10月初新首相特雷莎·梅表达“硬脱欧”立场后,英镑也遭遇了前述的闪崩。 。 当然,有些人并不认为这是货币危机,因为要引发经典的“货币危机”,英镑贬值必须阻止投资流入英国。 但事实上,从英国脱欧公投到2019年最终脱欧,英镑及相关资产价格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韧性和弹性,英国人的信心并未完全丧失。 但从汇率波动来看,英镑尽管多次反弹,但始终无法突破1.4美元关口。 这充分表明脱欧给英镑“设定”了币值上限。
当英镑无法兑换一美元或一欧元时,无疑是一场英镑危机,而这场危机在2022年9月底几乎成为现实。在此期间外汇英镑走势,市场甚至预计英镑兑英镑将跌至0.9美元。美元,但最终英镑贬值至1.03美元,然后企稳反弹。 在全球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的环境下,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混乱,美联储主导的全球极端货币政策使得货币市场投资异常敏感。 在英国经济陷入动荡之际,政坛的不稳定又加剧了政策不信任危机。 英国财政大臣推出的税收政策一度严重加剧了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 英镑的反弹应该归功于美联储的政策调整预期。 随着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和政策宽松的预期增强,英镑受益于周期和趋势的逆转。
英国目前对英镑涨跌的主导力明显不足,市场对英镑将成为发达国家中最差货币的预期是抑制其升值的关键。 考虑到美联储加息政策调整的可能性,相比英国央行继续加息的意愿更加明确,这可能是英镑中短期上涨的关键参数。 英国央行在对抗通胀和稳定经济之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过度加息可能导致经济停滞的风险,势必会削弱人们对英镑的信心,干扰市场对英镑的投资热情。 财政方面,当前英国首相苏纳克和财政部长亨特的首要任务是增收节支。 然而,去年的增税行动却难以推进。 因此,未来财政预算和支出的平衡与增发国债非常重要。 如果债务增加 如果行动速度太快,您可能会面临负债入不敷出的风险。 当然,英镑不会成为市场的弃儿。 毕竟英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重塑或将成为市场投资和猜测的焦点。 预计中期英镑将难以突破1.35美元关口,更不用说1.4美元的长期阻力位。 贬值方向可能需要关注英镑是否与美元、欧元平价。
展望未来,英镑的涨跌周期和“过境”复杂且难以预测。 英镑在世界货币结构变化中的地位需要持续跟踪和评估,而这将取决于英国经济、金融、外贸和政治等综合国力的前景。 英国与美国和欧洲有着很强的竞争关系,但更多时候,合作是共赢的基础。 总而言之,英镑贬值是大国博弈的结果。 所谓盛则必衰的规律在英镑的波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综合国力的下降使得英镑在与美元的竞争中疲软,对英镑的前景和趋势的评估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仔细评估。 当前全球出现去美元化迹象,英镑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或将受到更多关注。 英国需要在复杂的货币竞争格局中做好危险准备,努力发展,才能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