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XM

降准后还有降息吗?

经济到底怎么样?

结合6月最新的经济数据,我们再来看下经济现在所处的位置。从总量角度来说,二季度经济还是偏弱了一些。我们把季调后的GDP趋势线作为潜在GDP规模的参考,去年四季度经济已经超过了潜在增速,但今年1季度GDP明显回落至趋势线下方,二季度虽然略有回升,但也在趋势线下方,说明今年上半年经济已经在回落。

从同比数据来看,今年1季度的GDP同比增速(连续两年平均)回落至5%,二季度有所回升但也只有5.5%,都比去年四季度6.5%要低。所以不管用什么口径来衡量,本轮经济增长趋势最快的时候确实过去了,就在去年的四季度。

那么,从绝对水平来看,当前经济到底好不好呢?一般来说,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后,经济增速往往都会下一个台阶,像美国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再也没有回到危机前的增长轨道。疫情之前,我国经济增速大概在6%附近,当前经济潜在增速大概率是低于6%的。所以二季度GDP两年平均5.5%的增速,趋势在下行,但可能还在潜在增速附近。

大家对本轮经济好坏的判断之所以分歧很大,一个原因是去年基数变动太大,同比增速都是高读数,很难判断经济好坏;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内部结构分化太大了,强的很强,弱的很弱。从过去规律来看,出口和地产经济好了以后,居民就业和收入增加,消费自然就好了。但是本轮出口和地产都很好,消费却非常弱。

例如6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两年平均)有7.3%,虽然趋势在下行,但绝对水平还可以。6月出口季调环比增速仍高达4.3%,处于历史高位区间。但是6月消费同比增速(两年平均)只有1.9%,5月份是1.2%,4月0.8%,而在去年四季度消费就已经回升至4%以上了,也就是说今年以来消费明显在走弱,不仅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甚至比去年下半年还要弱。

总结来说,经济总量已经在走弱,但主要是结构问题比较大。

货币宽松了吗?更多是“心”动了

我们在上周的报告中已经有过介绍,降准本身是一个偏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而已。因为在2013年之前我国外汇占款急剧增加,为了控制流动性的过快增长,我国的准备金率是不断提高的。而2013年之后,当外汇占款不再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工具,理论上来说基础货币是存在缺口的,就应该降准来对冲。所以降准只是一个偏中性的提供流动性的工具而已,无论经济上行还是下行,都可以降准来提供基础货币。

而且,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已经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所以关注货币投放数量变化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反而是关注利率才能够判断货币到底是收紧还是放松的。在7月15日降准政策落地后,尽管投放了资金,但银行间的资金利率水平反而是平稳的。这其实就体现了货币政策的“态度”,并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这次降准基本上做到了“中性”。

那么这次降准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大家的预期!其实我们在上周报告中也有介绍过,之前大家对于经济的预期有乐观、有悲观,对于政策的预期有收紧、有放松,对于国债利率的预期有上行、有下行。但这次降准帮助大家达成了预期的统一:经济有压力、政策要放松、国债要下行。因为尽管降准实际的影响没那么大,但在过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都是会降准的,所以降准的信号意义太强。所以降准后,尽管银行间利率没有动,但国债利率大幅下行,向2.9%冲去。

降准后还有降息吗?

我们认为本轮经济最高点就在去年四季度,已经下行了半年之久,往后看也有下行压力。所以货币政策放松是大趋势,但现在要对宽松的节奏和力度保留一份耐心。

一方面,经济总量虽然在下行,但还没有出现失速下滑,主要是结构问题太大了,地产和出口还不错,偏弱的消费和中小微企业拖累了总量的经济增长。要解决这种结构问题,作为总量的货币政策可能是“力不从心”的。另一方面,尽管消费端面临的压力是通缩,但PPI还处于接近9%的位置,房价和房地产销售还不错,结构性的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还比较大,这时候传递太宽松的信号可能会推高通胀预期、推升资产泡沫。

此次降准后,银行间利率依然稳定,MLF利率未调整,从这些信号来看,短期内降息概率并不大,不过考虑到经济后续的下行压力,利率债还是可以择机增加配置。接下来,具体宽松的节奏和力度,需要重点关注7月底的重要会议,大概率还是延续上半年的政策基调,现在还处于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调结构、化解风险或仍是下半年政策重点。

供需“两头开火” 推升锡价至历史新高

由于人们对电子产品的强劲需求,以及对供应链短缺的担忧,锡的价格在今年以来上涨了65%。

锡价目前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周五涨幅一度超1.5%令其价格升至每吨近3.4万美元。截止昨日收盘,锡价报每吨3.36万美元。

从需求层面来看,疫情的蔓延间接推高了对锡的需求。

受制于疫情的防控措施,人们在家工作和学习,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销量因此大幅增加。作为重要的焊接材料,不仅锡的价格飙涨,铜自去年3月的最低点以来也上涨了133%。

从供应层面来看,物流航运问题使供应面临巨大压力。

分析师们指出,全球部分地区的新冠感染病例数不断增加,使得各种物流运输和供应问题越来越严峻,同时相关电子产品的消费浪潮也给了锡价格长期上涨的空间。

据国际锡协会的数据,我国西南省份的干旱气候导致水电短缺,迫使一些锡冶炼厂关闭数十天,减少了1000至2000吨的锡产量。

锡的第三大生产国缅甸,本周报告了创纪录的新冠病例和死亡人数。

经纪公司Marex的Alastair Munro表示,缅甸国内的供应问题,也无疑是推高锡价的导火索之一。

其他金属如镍也出现上涨。周五收盘,镍上涨1.87%至每吨超1.9万美元。

西欧遭遇“千年一遇”大暴雨,影响几何?

全球范围内的极端气候反常现象正愈演愈烈。

华尔街见闻曾提及,北美6月的极端高温天气创多个记录;而在较早之前的今年1月,依然是北美地区,从丹佛到芝加哥再到德州,遭遇致命寒潮袭击,一些地区的气温跌至接近-30℃。

现在继北美之后,“超现实”气象危机正在欧洲上演。

”千年一遇“的西欧大暴雨

受低气压影响,欧洲西部自本月14日起暴雨不停,甚至一天内的降雨量就超过一个月。

连续暴雨引发的山洪,令一些村庄毁于一旦。

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Blessem村,图片来源:Action Press/Rex/Shutterstock

德国之声援引德国警方公布数据,已有至少133名德国人这场灾难中丧生。而比利时警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周六下午已有27人因此罹难。

此外,约有1300人名德国人下落不明(或是因为洪水导致的电讯信号中断)。卢森堡、荷兰和瑞士亦受到影响,数千人需紧急疏散。

据德国之声,不少灾区的居民称,往常平静的河流突然之间就变成了滔天巨浪,所到之处,汽车、房屋、桥梁等所有东西瞬间被卷走。

“一切都太快了,当你反应过来准备做点什么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一位德国西部舒尔德村的村民在接受采访时仍惊魂未定。

据这位村名描述,阿赫尔河的决堤已经摧毁了当地绝大多数房屋,而“车辆犹如漂浮在浴缸里的沐浴玩具”。

有人表示德国的洪水预警系统可能没有及时发出信号。不过面对“这次灾害不该造成这么多人死亡”的质疑,德国气象局则称,“没人能做好准备,因为没人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德国气候学家将这场洪水形容为“500年乃至1000年都不曾出现”的罕见严重灾难。

莱法州州长Malu Dreyer周五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的州遭受了巨大苦难,这在之前闻所未闻。等洪水褪去,会发现一些失踪者已经死去,这些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往日宁静的鲁尔河变得激流汹涌,图片来源:RHEIN-ERFT-KREIS/EPA/SHUTTERSTOCK

哪些行业和企业受影响?

虽然本次西欧洪灾造成的影响,不会像年初的美国因寒潮袭击电价飙升100倍般离谱,但突如其来的灾难,仍然让人们的财产和经济活动蒙受了巨额损失。

洪灾带来的影响至少存在以下三种路径:

  1. 毁坏房屋、道路、桥梁、电力水利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造成经济损失;
  2. 迫使部分工厂与项目停工或延期,并引发交通运输受阻和通信的中断,由此影响一些行业的生产进度;
  3. 破坏农作物和家禽牲畜,同时可能会因为果蔬、肉类等食品的减产而降低食品供给,进而推高通货膨胀。

此外,洪灾对已经逐步恢复正常的旅游业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下图是洪灾前风景如画,但如今满目疮痍的德国小城巴德明斯特艾菲尔。

图片来源:RHEIN-ERFT-KREIS/EPA/SHUTTERSTOCK

洪灾或将左右大选?

除了给人们平静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和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外,这场洪水对9月的德国大选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今年秋季的德国联邦众议院选举后,已担任德国总理15年的默克尔将不再担任该职位。

尽管德国当局表示,对这场气候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下数字定论还为时尚早,但他们已经不得不将此当作一件政治事件来看待了。

周五晚间,德国电视一台在新闻的主要社论中称“天气是政治性的”: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讨论天气是琐碎日常的代名词,但现在几乎没有任何非政治的天气讨论了,尤其是在竞选期间。

洪水影响德国选举活动的先例其实有迹可循。

据纽约时报,2002年,在保守派竞争对手仍然度假之际,格哈特·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穿着橡胶靴在易北河的泥泞路上跋涉的照片广为传播,这张照片也被认为是帮助他当年再次获选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这次洪灾中,纽约时报提及,现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阿明·拉舍特(Armin Laschet)15日前往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灾区视察,呼吁加强“气候保护措施”。不过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州长——马鲁·德雷尔却指责了拉舍特和默克尔所在的中右翼联盟,称其阻碍了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在碳减排上的努力。

而德国中间偏左的环境保护主义政党——绿党的总理候选人安娜莱娜·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也缩短了假期并前往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受灾地区探查。

贝尔博克目前是唯一竞选德国总理的女性人选,若竞选成功,她将成为德国史上的第二位女性总理,不过其所在绿党支持率目前仅有20%左右,洪水是否能提升民众对绿党的支持还有待观察。

现任德国副总理,社会民主党的奥拉夫·朔尔茨 (Olaf Scholz) 也参与了9月的总理大选,他也于周五前往了受灾地区探视,并承诺将给予当地政府徐迅速帮助,重视这场灾难背后的气候变化。

对碳中和的影响

洪水或也将改变政策制定者们的方向,特别是与气候直接相关的碳中和协定。

据纽约时报,其实早在2011年,受海啸导致的福岛核电站泄露危机影响,默克尔当局便放弃了不久前刚刚制定的将德国核电时间延长至2033年的计划,决定直到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

西欧暴雨的前一天,也就是7月13日,欧盟发布新的碳中和协议,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2035年彻底淘汰汽车内燃机,并且计划他国征收碳排放进口关税。

但相关的具体措施,各方的计划仍存在分歧。

据德国之声,目前德国联邦政府正在考虑最迟到2038年淘汰煤炭。环保组织则称这一目标的设定为时已晚。后者指出煤炭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造成全球变暖,并直接导致了灾难性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就绿党而言,他们希望到2030年全面淘汰使用煤炭。

此外,根据德国现执政党的计划,1月份制定的运输和取暖燃料的碳排放价格为25欧元/吨,到2025年将逐步上涨至55欧元。但绿党呼吁到2023年就要将价格上涨至60欧元。后者的提议在竞选期间激起了强烈讨论和批评,尤其是来自商业代表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