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XM

社交巨头又有大动作,欲改名All in元宇宙

近日,美国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又有大动作!

10月20日,据界面援引美国科技媒体报道,Facebook计划在下周更改公司名称,以反映其专注于构建“元宇宙”。

报道称更名后Facebook本身可能会成为一家母公司旗下的多产品之一,该母公司将负责管理Instagram、WhatsApp、Oculus等部门。

另外,界面在18日称,Facebook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在欧盟创造1万个工作岗位,目的也是建立所谓的“元宇宙”。

追溯到今年9月份,Facebook宣布了一项罕见的高层人事变动:长期担任公司高管的安德鲁•博斯沃斯将在明年取代迈克·斯科洛普夫成为新任CTO,主要负责Facebook的元宇宙开发工作。

另外早在今年7月份,扎克伯格就描述了他对元宇宙的愿景——它将是一个网络世界,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在此虚拟环境中移动和交流。

为了探索元宇宙,Facebook长期已在虚拟现实领域也投入巨资,包括收购了主打产品为虚拟现实头盔的Oculus等公司。

互联网巨头争相布局

随着AR/VR、云计算、AI、5G等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元宇宙的概念开始兴起,Roblox的成功上市更是让元宇宙由构想走向现实,除Facebook外,各大互联网巨头也都在争相布局元宇宙。

Facebook通过收购Beat Games等游戏开发商布局VR和云游戏,推进元宇宙基建。

谷歌、亚马逊等国际巨头尝试建立元宇宙相关体验平台;索尼、苹果等公司在虚拟设备研发方面不断发力;腾讯代理《罗布乐思》的国内发行权,建立元宇宙游戏社区,凭借其社交领域的流量优势在元宇宙领域领跑对手;字节跳动收购国内VR行业出货量最大的软硬件研发制造商Pico,正式入局VR。

此外,2021年4月,英伟达发布会CEO的演讲片段使用数字替身完成且长达4个月无人发现,首创证券表示标志着元宇宙领域数字人实时渲染技术的成熟。

虚拟现实产业迎新一轮爆发增长期

元宇宙的第一入口是AR/VR终端。

10月19日,2021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在南昌开幕,《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随着虚拟现实产业全球投融资进入新一轮热潮,相关设备出货量保持迅猛增长态势,虚拟现实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爆发增长期。

根据易观分析数据,2020年我国VR/AR产业市场规模约为40.9亿美元,同比增长65.9%,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为38.3%,市场规模全球第一。

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也在云峰会上表示,将编制《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深挖具备潜在商业推广价值的创新应用,培育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VR产业再迎政策利好。

VR/AR奇点将至

此前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认为,在一个平台上需要有约1000万人使用及购买VR内容才能使开发人员持续研发以及获利,而一旦超过这个门槛,内容与生态系统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Facebook的Quest 2 2020年销量为250万台,预期2021年销量为700万台,加上Oculus Quest超过100万台的销量,Oculus Quest系列销量将超过1000万台,再加上其他品牌的VR产品,有望推动行业进入正向反馈。

天风证券此前也在研报中表示,2021年下半年,全球VR&AR设备销量或达1000万台,便是这个奇点的开端,VR、AR头号世界的大门或已打开。

安信证券也表示,第一次计算机浪潮带来的颠覆性革命将在VR/AR时代重演,VR/AR将是继PC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消费级计算机科技产品,其产品形态将会遵循类似从PC电脑(VR/AR头戴式显示器,简称头显)到智能手机(智能VR/AR眼镜)的发展路线。

美国人都囤粮?下一供应链危机食品短缺!

尽管疫情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长达1年半的影响,但最近,美国杂货店和餐馆的基本生活用品供应再次受到短缺和延误的打击。

随着经济的复苏,加工和运输能力总是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据彭博报道,Albertsons的首席执行官Vivek Sankaran说:

我从没想过到2021年10月我们还在讨论供应链问题,但这是一个现实,零售商们都哀叹不已。

任何一天,我们的商店里都会少一些东西,而且是各种类别的东西都有。

在美国丹佛,公立学校的孩子们正面临着牛奶短缺的问题。

丹佛的牛奶工厂的机器损坏,影响了运输;此外,麦片、玉米饼和果汁的运输也不时出现中断。

丹佛公立学校食品服务执行总监Theresa Hafner说:

自从开学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努力解决不同商品的供应链问题。

它只是不断出现。这就像在玩打地鼠游戏。

而在芝加哥,当地市场的罐装和盒装食品也正出现短缺。

Dill Pickle Food Co-Op的某些食品已经售罄,原因是该公司的两家主要分销商近几周没有全部出货。

总经理I’talia McCarthy本月在发给店主们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

疫情早期,恐慌性抢购是造成食品商缺货情况的主要原因。

尽管食品行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弹,但疫情的持续性,加上全球疫苗接种的缓慢步伐,以及最近Delta病毒造成的感染人数激增,使这个问题再次出现。

美国全国猪肉生产者委员会(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的咨询经济学家Steve Meyer表示,本月早些时候,一家猪肉供应商因为没有足够的泡沫塑料托盘而无法发货。

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在困扰着肉类供应。

Meyer说,由于缺乏工人和卡车司机,虽然工厂正在运行,但并没有达到满负荷生产状态。

但短缺问题似乎并不像疫情早期那样严重。

根据NielsenIQ的数据,自去年11月急剧下降后,超市们的现货供应已经稳定下来。

尽管如此,9月份的总库存率为94.6%,低于8月份的95.2%。NielsenIQ表示,这意味着上月的实际收入只占预期收入的94.6%。

而许多食品供应商正在为这些问题和持续的短缺做准备。

Saffron Road是一家生产冷冻食品和可储藏食品的公司,该公司现有的库存约为4个月,通常仅为1至2个月。

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dnan Durrani表示,“我们正在囤积货物。我认为在未来6个月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将上涨。”

美国最大的农业合作社之一Land O 'Lakes Inc.说,他们的奶牛场生产了大量额外的牛奶。

首席供应链官Yone dewey berry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

供应链上的挑战仍然是司机短缺、劳动力和港口拥堵等问题。

本轮成交萎缩,非量化私募而是处置效应

本轮成交萎缩的根源不是量化私募

2021年以来,A股市场成交金额的变动,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4月份成交金额缓慢下滑,4~9月份成交金额逐步提升,以及9月中旬后成交金额进入快速下滑通道。从具体金额来看,进入7月后,A股两市成交总量持续处于10000亿之上,创下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金额超万亿元的记录。2021年以来,A股市场成交金额的变动,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4月份成交金额缓慢下滑,4~9月份成交金额逐步提升,以及9月中旬后成交金额进入快速下滑通道。从具体金额来看,进入7月后,A股两市成交总量持续处于10000亿之上,创下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金额超万亿元的记录。

在7、8月成交活跃的背景下,市场中对巨额成交量的来源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猜想是:量化私募策略是否贡献了较大的成交占比?9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成交量出现了显著下滑,从最高点的超过17000亿元/日,下滑到近期的10000亿元/日以下,市场又开始疑惑背后原因是否仍在于量化私募。

根据我们的测算,正常情况下,量化私募每日成交约占全市场20%左右。以下是我们按照情景分析估算的步骤与结果:

1、根据朝阳永续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量化私募基金行业管理资产总规模突破万亿元;

2、量化私募策略大概分三类:

  •  高换手率的日内交易策略,换手率通常在100倍以上,由于T+1限制,换手率存在上限,按照250个交易日计算,最高双边换手率为500倍;

  • 中等换手率的量化选股策略(价量因子等),换手率通常在40~100倍;

  • 低换手率的量化选股策略(基本面因子),换手率通常在4~20倍;

3、量化私募不同策略的容量占比估算:

高换手率策略容量大概占比20%(2000亿),中等换手率策略容量大概占比50%(5000亿),低换手率策略容量大概占比30%(3000亿)。

4、不同换手率情景假设下量化私募的成交金额估算值:

在中性假设下,量化私募每年贡献的成交金额大概在63万亿元,一年按照250个交易日计算,则量化私募每个交易日的成交金额约为2520亿元。在市场成交活跃的时期,A股每日成交总额约在12000亿~18000亿元之间,按照最低的12000亿元计算,量化私募每个交易日的成交金额占比约在21%的量级。

在极端情形下,假设量化私募策略因受到某种因素影响而全部暂停,其导致的市场成交金额萎缩量应该仅在2000-3000亿之间。这个数值无法解释本轮市场成交萎缩的幅度(日均15000亿元以上–>日均10000亿元以下),因此,成交快速下滑必定另有原因。

处置效应是成交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是指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于卖出赚钱的股票,而倾向于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通俗所说的“获利了结、浮亏套牢”。这个现象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

我们以Wind全A指数为例,其成交金额和收盘价走势具有高度相关性:在市场整体向好的背景下,成交金额亦逐步提升;而当市场进入回调时,成交金额则呈现下滑态势,成交金额的下滑又加大了投资者对后续行情延续性的怀疑,最后导致量价齐跌。一般而言,若想跳出负反馈循环,需要有外部事件的刺激。以上便是处置效应在A股的体现。

近期市场成交量急剧下滑,日成交从高点的17000亿元,跌到10000亿元以下,成交急剧下滑的原因,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是处置效应带来的交易欲望下降。其中,周期股的快速大幅回调是成交量下滑的主因

我们将周期板块(有色+钢铁+采掘+化工)2021年以来的成交金额,与非周期板块的成交金额的走势进行对比。可以看到,7月份以后,周期板块的成交金额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从每日约1400亿元最高提升到约4800亿元,成交金额提升幅度两倍有余;非周期板块成交金额从约8000亿元提升至约11000亿元,从绝对量上虽然达到3000亿元,但增幅仅约为40%。

资金快速的流入,往往对应着后期快速的流出,这是资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以Wind全A达到近期阶段性高点的9月14日为起始点,全市场的日成交额中,周期板块从4670亿元下滑到10月12日的2272亿元,非周期板块则从9891亿元下滑到7448亿元。可以看到,周期板块成交金额的大幅下滑,是全市场成交金额下滑的主要贡献者。

而周期板块成交金额快速下滑,又源于周期板块投资者亏损过多导致处置效应开始起作用。我们以赚钱效应来衡量市场处置效应的大小,其中赚钱效应定义为:当前实际价格与20日成交均价的收益差,当收益差值越高时,赚钱效应越强。以申万化工行业为例,其持仓成本和收益率曲线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在指数层面近期的亏损幅度已经超过了单边上涨行情中的最大盈利幅度了,这表明大部分追高的投资者的盈利已经全部回吐,开始处于亏损状态了。其他周期行业类似。当指数亏损达到局部高点后,处置效应使得投资者倾向于采取鸵鸟策略,等待未来指数反弹解套卖出。成交量将不可避免的处于震荡下行通道,除非未来某个外部事件的刺激来扭转负反馈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