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批股票经纪10月离场 港交所交易大厅使命终结
目前,交易大厅股票交易量占比约为0.5%。与此同时,据香港媒体报道,2014年,股市交易大厅成交额已降至总成交额的0.2%,而本世纪初这一数字高达20%。 。
特约撰稿人朱丽娜香港报道
香港电视剧《大时代》中,股票经纪人身穿红背心、频繁穿梭于交易大厅的场景很快将成为历史。
“香港联交所计划于10月底联交所展览厅及交易大厅租约到期后,将其改造为多用途、具代表性的‘金融地标’,以推广香港金融市场。新地标场地可以用来举办仪式、展览、会议和投资者教育活动。”香港联交所发言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时证实。
香港联合交易所交易大厅见证了香港金融市场的起起落落,已有32年的历史。香港联合交易所由远东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交易所合并而成。交易大厅于1986年4月2日第一个交易日开业,初始面积45,000平方英尺。
据业内人士介绍,1986年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开业时,所有交易均在此进行。 1993年最高峰时,券商代表人数达到1400人。但随着1996年香港联交所推出自动撮合及执行系统(AMS),可外接证券公司终端机,交易不再局限于交易大厅,交易数量也随之增加。交易大厅的券商代表数量逐年减少。
因此,香港联交所于2006年对交易大厅进行了翻新,将交易大厅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目前约有60家证券公司租用交易柜台,月租为7,000港元。部分区域已用作其他用途,包括举行上市仪式、培训课程和香港联交所的股东周年大会。
交易份额缩减至0.5%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大多数证券交易所都是会员制的。交易大厅的席位由会员持有,可以自由租用和交易。拥有会员席位的交易员打着暗号挥舞着手势,喊着价格,报出价格。信息显示在黑板上,并使用笔和纸记录交易。
这种传统的交易技术已经持续了三个多世纪。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交易所才开始设立电子交易平台。 1971年,纳斯达克率先建立了电子报价系统,供交易者查看买卖报价信息。随后在1977年,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率先推出了电子撮合系统,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1977年推出了自动债券系统(ABS)。第一个完全电子化的市场,早期这些电子交易系统大多只用于交易交易债券或不太活跃的股票。
以纽约期货交易所为例。 20世纪90年代,只有约14%的交易是通过电脑撮合的,绝大多数仍以经纪商交易为主。但此后其利润大幅下滑。以电子化交易为特色的纳斯达克市场,虽然上市公司总市值比纽约期货交易所低20%以上,但其交易量在中期高峰时期一度超过纽约期货交易所。 20 世纪 90 年代。 。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公开喊价交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尤其是交易所转型股份公司后,盈利能力就成为其首要任务。 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全电子化交易所出现,辛辛那提证券交易所,即芝加哥国家证券交易所的前身。其他证券交易所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效仿。 。
事实上,随着公开喊价交易量持续萎缩,为了增加交易量和市场份额,全球各大交易所近年来纷纷关闭交易大厅,并逐渐转向电子交易。
早在1999年4月3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就关闭了交易大厅,所有证券交易均通过计算机辅助下单和执行系统进行。总部位于芝加哥的芝商所 (CME) 于 2015 年停止了纽约商品交易所 (Nymex) 交易大厅的期货交易。去年年底,纽约商品交易所 (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宣布关闭其位于曼哈顿下城的公开喊价交易大厅。
泛欧交易所于2007年收购了NYBOT,并于2012年关闭了其交易大厅。目前,欧洲唯一的场内交易平台是香港证券交易所旗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与此同时,香港联交所发言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交易大厅内的证券交易柜台数量已从2006年装修完成开业时的294个大幅减少至目前的62个。 ,而目前平均每天只有62个柜台。 30家券商退出市场交易。
“目前交易大厅及其柜台的租约将于10月底到期。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现正要求相关券商了解他们继续使用交易柜台的需求和意向。如果有确定的情况,如有需求,我们会探讨订立新租约,并研究将柜台迁往中环附近办公地点的可能性,我们会尽力协助券商减少搬迁对他们的影响。”香港联交所发言人表示。
上述发言人透露,目前交易大厅股票交易量占比约为0.5%。与此同时,据香港媒体报道,2014年,股市交易大厅成交额已降至总成交额的0.2%,而本世纪初这一数字高达20%。 。
ETF交易的兴起
“由于现场电子交易的普及,海外发达市场的ETF甚至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交易,这大大提高了全球投资者交易的便利性。这也是ETF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最近几年。”一位外资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近年来,受市场波动影响,机构和散户投资者寻求多元化、低成本的投资策略,基于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被动投资日益受到投资者青睐。
据悉,目前全球ETF和指数基金管理的总资产约为17万亿美元,占全球股票和债券市场总市值的10%。
伦敦咨询公司ETFGI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球ETF共吸引了391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超过了去年全年3900亿美元的历史记录。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ETF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共吸引了2.8万亿美元的资本流入。
作为亚洲金融中心,香港于1999年正式推出追踪基金,追踪恒生指数表现,成为亚洲(除日本外)第一个上市ETF的市场。交易量连续多年位居亚洲榜首。据香港联交所统计,截至2015年10月末,在香港上市的ETF有133只,累计市值达3201.8亿港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丽娜
(编辑:辛凌,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xinlingfly2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