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12-22 财经资讯
       

摘自MBA智库百科()

目录

[编辑]

什么是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是指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家代表西德尼·温特劳布和尼古拉斯·卡尔多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内生货币理论。它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的。可以说,他们认为货币需求是通过政府压力转化为央行货币供应量的。也就是说,不是货币供应量决定经济运行,而是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应量。央行只能根据经济运行的需要来投放货币,而不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温特劳布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劳动力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一定加成决定的。假设劳动生产率随时间的增长速度相对稳定。如果名义工资率(w)的相对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A)的增幅,物价(P)就会上涨,名义社会收入(PY)就会增加,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因此。如果此时央行拒绝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就会上升,投资、实际收入和就业都会萎缩,从而在低收入水平下货币需求和供给被迫相等。这当然是央行特别是政府当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要货币工资是在谈判桌上外生决定的,货币当局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确保充足的货币供应,以消除充分就业和增长的金融障碍。

卡尔多认为,央行的基本责任是充当最后贷款人,通过贴现窗口确保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为了防止央行信贷紧缩导致灾难性的债务紧缩,货币当局别无选择,只能满足“交易需求”,否则整个金融体系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难。这种观点表明,在央行设定和维持的任何给定利率水平下,货币供给曲线的弹性是无限的,即货币需求创造了自己的货币供给,供给因此能够满足经济的需求为了钱。货币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编辑]

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基本模型

温特劳布提出了内生货币供给模型,他著名的工资定理是该模型的基础。根据这个定理,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力成本加上一定的加成之和决定的,即:P=K(W/Q)

其中,K代表外生制度环境决定的企业垄断程度。名义工资总额(W)与实际产出Q的比值就是全部产出的单位劳动力成本。用L(劳动总收入)除W和Q,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P=K(w/A)

其中 是名义货币平均年工资率,A 是平均劳动生产率(Q/L)。假设劳动生产率的增幅相对稳定,那么如果名义工资率的相对增幅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幅(w>A),物价就会上涨。因此,使用一般符号,可以写成:P=P(w)

这被称为通过集体谈判的外生决定,即价格是名义工资的函数,两者变化呈正相关。这是美国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

根据温特劳布工资定理,货币收入的流通速度是给定的,任何工资率的过度增加(w>A)都会导致物价上涨。因为价格是由单位劳动力成本和稳定的加成率组成的。对于任何给定的产出水平(Q)和相应的就业水平,直接影响是名义收入(Y)成比例增加。因为名义收入等于一般物价水平乘以实际产出(Y=P*Q),当Q给定时,工资的变化影响价格,价格的变化影响名义收入,名义收入的增加与收入的增加成正比。价格。但由于方程Y=P*Q是最基本的、不可改变的,工资和物价上涨的结果只能是产出下降,而决定产出的变量就业也会相应下降。显然,避免失业率上升的唯一方法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当然,央行也可以继续执行既定的货币供应计划,但是,用温特劳布的话说,这样做是以“失业和人类苦难为代价……但对于现代民主社会来说,这样做是目前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只能增加到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程度,它不是由央行独立决定的,而是由经济的客观要求决定的。这是操作。温特劳布的货币内生性理论。

对于温特劳布来说,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化的结果。货币供应量与实际产出水平和就业直接相关。它与价格水平的间接联系是通过增加失业率和抑制工资来实现的。 ,而失业率的上升是央行拒绝充分满足货币需求增加的结果。温特劳布认为,只要货币工资是在谈判桌上外生决定的,货币政策就只能对价格产生间接影响。此外,货币政策可以维持价格稳定,除非央行无视政治当局的权威,即以造成实际产出和就业大幅下降为代价。否则,价格是工资的函数,而不是货币供应量的函数。货币供应量只能对物价起到“支撑作用”,或者用温特劳布的话来说:“只要物价水平主要由工资谈判决定,超出了央行的控制范围,货币当局就只能保证物价的充足供应”。货币当局没有有效的手段来控制物价水平,以消除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金融障碍。”

温特劳布命题的一个变体是内生货币的卡尔多模型。卡尔多认为,央行的基本责任是充当最后贷款人,通过贴现窗口确保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这使得央行坐在自己的炸药桶上,货币当局别无选择,只能满足“交易需求”,以防止信贷紧缩导致灾难性的债务紧缩。卡尔多表示:“央行不能拒绝对‘合格票据’进行贴现……如果这样做,即每天或每周固定固定贴现金额……央行就无法履行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这种责任对于确保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极其重要,因为货币当局无法接受银行体系崩溃的灾难性后果……在信贷货币经济中,“货币”是一种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它直接取决于公众持有现金或银行的兴趣的变化,但并不独立于该需求的变化。

卡尔多的观点表明,在央行设定和维持的任何利率水平下,货币供给曲线的弹性都是无限的,即货币需求创造了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因此完全满足经济的需求。对金钱的需求。卡尔多首先发展了这种特殊形式的内生货币供应理论。

卡尔多的观点可以用图1来表示。纵轴代表央行外生决定的利率,横轴代表货币存量。 SM1和SM2是货币供给曲线。他们表明,在每一个可能的利率点,都存在一条与横轴平行的货币供给曲线SM,因为如果央行要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它只能满足该点的所有货币需求。利率水平。图中的货币需求曲线D是名义收入的函数。 D(Y)的负斜率表明利率越低,名义收入越大,货币需求越大。货币与收入的关系不是M决定Y,而是Y决定M。因为,卡尔多假设政府的收入政策能够保护公众的收入水平,而价格相应地是恒定的。因此,D(Y)曲线表明,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越高,名义货币需求就越大,反之亦然。

货币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_货币工资率是什么意思_货币工资率

假设在A点,货币需求M2对应于利率水平i2下的货币供给。此时,实际产出尚未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如果央行应政府要求将利率下调至i2,在公众信心和企业预期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将会增加。如果政府的收入政策和价格政策不变,实际产出的增加将导致名义收入的增加,名义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均衡点从A点沿D(Y)移动到C点,并且货币需求也会增加。沿水平轴从 M2 移动到 M1。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央行只能同意增加货币供应量(BC)。在C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再次达到平衡。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看,货币供给曲线SM和货币需求曲线D(Y)是同一条曲线,因为利率的变化使得SM线与D(Y)的每一个可能的交点都发生在D( Y)、D(Y)成为利率变化时的货币供给曲线。它表明利率下降、投资和名义收入增加,进而带动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央行只能被动地满足这种增加的需求。因此,货币需求创造了货币供应。这就是卡尔多的货币内生性模型。

卡尔多认为,货币当局实际上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决定的需求”。此外,为了避免金融体系崩溃,央行必须充当最后贷款人以满足货币需求。 。

[编辑]

温特劳布内生货币理论与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的比较

首先,两种理论的内生性都是其外生性的隐秘形式。无论是温特劳布对“政治”的服从,还是卡尔多在给定利率水平下无限供应货币,它们实际上表明央行可以从外部决定货币供应量。换句话说,他们理论的内生性是通过央行对压力和责任的无奈和服从来实现的,其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实际上隐含在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中。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内生性显然不像我国计划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反作用力”和英国摩尔的“水平主义”那么彻底,因为计划经济中的现金发行量是随着存款余额的自动增加而增加的。和贷款;摩尔商业银行可以随时获得所需的准备金,而这种现金和准备金的增加很少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央银行的许可。

其次,两种理论对“政治”的含义不同。温特劳布的理论基于他的工资理论,该理论强调,只要名义工资增长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使央行处于不得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境地。卡尔多的理论基于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为了保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央行只能增加货币供应量。而且,由于温特劳布主要讨论的是美国的情况,美联储的最后贷款目标主要是私人金融部门;卡尔多讨论了英国的局势。为了避免“挤出效应”,英国央行主要提供财政融资需求。 ,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这就决定了美联储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比英国央行负有更多的责任。因此,温特劳布模型中的“政治”因素在卡尔多模型中并未完全消失,但其作用相对较小。

第三,两种理论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看法不同。温特劳布模型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恒定,证明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必须随着货币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并充分满足这种增加的需求。需求的增加是由名义收入的增加推动的。卡尔多从货币供给是“需求决定”而不是“供给决定”的论点出发,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函数稳定的结论(与货币主义命题没有什么不同)。原因很简单,货币供应量很容易对货币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不需要改变。也就是说,只有当央行采取完全满足货币需求的政策时,给定利率水平下的货币供给曲线才会无限弹性,其流通速度才会恒定。当货币供应量的反应不完全时,即货币存量没有与支出的增加成比例增加时,流通速度只能相应增加。反之,流通速度就会降低。

第四,两种理论的因果链不同。在温特劳布的理论中,物价水平的上涨是单位劳动力成本增加的结果。为了避免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下降,央行只能增加货币供应量。因此,货币供应量只能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就业水平通过两者与物价水平间接挂钩。卡尔多的因果链大致是这样的:央行降低再贴现率,导致利率下降,直接刺激投资,导致收入相应扩大一定倍数的投资。收入的增加将导致货币交易需求的增加。在给定的再贴现率下,央行只能满足利率条件,否则整个金融体系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难。

第五,两种理论涉及的基本变量不同。温特劳布的理论完全基于单一工资定理,并且主要处理工资变量。卡尔多模型讨论货币供应量对货币需求增加的反应,与货币收入的变化率有关,涉及以下因素:(1)需求压力,(2)国内投资,(3)出口, (4)财政政策,(5)工资增长率,(6)公共部门借贷要求的变化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货币需求,并最终影响货币供应量。

[编辑]

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的主要局限性

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内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这是对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的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然而,正如所有未完成的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充分的前提和粗糙的论证过程一样,它们的理论也很难完全超越类似的局限性。

首先,温特劳布的内生货币供应理论假设政府领导人不会允许经济稍微偏离充分就业。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主义幻想。几乎所有政府都倾向于付出失业和经济衰退的代价来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里根和撒切尔政府的做法实际上否定了这种自由主义幻想。

其次,温特劳布和卡尔多模型关于央行只能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的假设是不够的。由于央行从未将充分满足货币需求作为政策目标,“按需供给”不仅不会成为其自觉行动,而且即使在当今发达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央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拒绝。政府要求增加货币供应量。虽然可能还不够,但只要货币供应量不相应增加,就足以使货币供应曲线向上倾斜,而不是呈水平线。

第三,货币流通速度不仅不恒定,而且其功能形式也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恒定及其稳定的函数形式分别是温特劳布和卡尔多的重要论断,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结论是,“没有理由假设,也没有任何历史经验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存在任何限制”。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自发地满足了货币需求,使得央行不需要完全按照货币需求来供给货币。因此,其货币供给曲线为水平线的理由并不充分。

最后,货币流通速度和利率同向变化的影响没有得到充分讨论。如果利率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就意味着货币需求甚至货币供应量的减少。那么,根据内生货币理论,货币供给曲线不是水平的,而是与利率负相关的。实际情况是利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同向变动。 Weintraub的模型没有提及这种情况。尽管卡尔多层面的有效货币供给曲线已经包含了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以弥补货币供给不足的思想,但未能将其深入发展。

[编辑]

参考

^ 胡海鸥、贾德奎主编,《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02,第199页

检索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6%B8%A9%E7%89%B9%E5%8A%B3%E5%B8%83-%E5%8D %A1%E5%B0%94%E5%A4%9A%E5%86%85%E7%94%9F%E8%B4%A7%E5%B8%81%E7%90%86%E8%AE%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