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新生”的飘渺背后,爱回收的“旧生意”和“新故事”
在中国,二手电商是一个重量级赛道,众多平台纷纷入局。行业初期探索阶段基本结束,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
在整个二手闲置交易领域,手机3C是价值最高的零部件之一,也是各大二手电商平台竞争的焦点。放眼整个市场,闲鱼和转转的双寡头地位不可动摇,两者都开始深耕二手3C业务;垂直领域,战良机和转转合并,火火宝依附闲鱼,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最先入局的爱回收则显得格外落寞:起家的C2B业务因线下和线上流量不足而被巨头碾压;与拍拍合并后,B2C业务也参考转转、找良机等平台进行布局。一直没有任何起色,曾经珍视的爱情机器也消失了……
多年来,回收似乎一直在摇摆不定。
此前,9月22日,爱回收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发布了又一个令业界难以发音的“万物重生”品牌,希望通过品牌活力获得竞争优势。然而,所谓的品牌升级效果如何?品牌更名后,那些喜欢跟风、回收的人真的能迎来“新生活”吗?
借拍拍试水B2C
爱回收的新故事有意义吗?
在3C回收赛道上,虽然潜在价值还有待挖掘,但除了爱回收之外,还有回收宝、闪回收、拒码回收等玩家。爱回收仍然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
据了解,多年来,爱回收C2B业务的实际日回收量一直在5000单左右。近两年拓展了一些渠道后,勉强维持在7000-8000单的水平。但到了这样的水平,很容易被降维领域的巨头碾压。目前,在二手回收市场上,最早进入市场的爱回收已被转转等平台甩在了后面。
对于“老生意”即将倒闭的爱回收来说,“万物重生”听起来是个好概念,但这个故事真的靠谱吗?拍拍与爱回收的合并是否会迎来B2C的新生命?结果可能并不令人满意。
首先,从自身实力来看,拍拍的商业价值恐怕非常有限。
2014年,在京东与腾讯的合作中,拍拍成为边缘业务,并作为投资红利给予京东。去年6月,京东提出拍拍与爱回收合并。爱回收仅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救命现金融资,这在业内被普遍认为是血液融资。
事实上,在拍拍和爱回收合并之前,京东就曾与转转就收购事宜进行过沟通,但最终未能成功。有人认为,拍拍估值不明、名存实亡,市场份额和商业价值十分有限。
来自第三方的监测数据似乎证实了这一点。据必达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0月二手电商前10名排行榜中,拍拍仅有20.7万MAU,爱回收仅有22.3万MAU,均排名垫底。他们距离月活跃用户数第四名还很远。 (月活跃用户数:116.7 万)。
其次,在业务层面,爱回收收购拍拍,进军B2C业务。真实值可能很难预测。
从企业业务收购逻辑来看,要么与被收购业务有较强的协同效应,如美团收购摩拜;或者是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比如滴滴和快的的合并。
拍拍的核心模式似乎与爱回收水并不匹配。新成立的万物新生活定位一是手机回收,二是垃圾分类,与B2C拍拍没有直接关系。对于爱回收来说,收购拍拍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业务协同效益。此外,拍拍的非手机业务似乎没什么用处,集团不得不分散精力。这种合并实际上有一种两败俱伤的味道。
从实际效果来看,爱回收与拍拍合并已经一年多了,确实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表面上业务协同性较差,但背后C2B回收和B2C销售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业务。爱回收要实现模式转型或许并不容易。
C2B和B2C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C2B是整合资源、打包销售的业务,而B2C实际上是供需匹配的平台业务。从B端来看,搭建供需匹配平台的核心壁垒是做好供应链,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细分B2C,B指B端供应链,2指需要在平台中间完成的质检、品控、售后等二手商品交易服务,C指面向消费者,即C端用户。目前的二手3C缺乏的是优质货源,但在B端供应链的建立上,爱回收显然与转转、找良机等布局多年的平台不在一个档次上。 。如果不能做好B端供应链的再循环,恐怕就很难讲好B2C的“新故事”。
一方面,过去一直是C2B业务。在收购拍拍之前,爱回收似乎没有相应的供应链资源和模式能力积累,所以需要依赖拍拍;但另一方面,在3C供应链端,拍拍更多的是依靠京东有限的流量支撑,并不是真正的产业供应链。这与深耕多年的寻找美容机相差甚远。据悉,在供应链方面,战良集的供应链已覆盖全国30%以上的核心B端用户。相比之下,拍拍在供应链上的积累就显得有些薄弱。
二手手机本质上是一个低频长尾市场。虽然市场很大,但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这项业务很难规模化。爱回收的重资产模式让规模化变得更加困难,再加上线上流量资源的匮乏,爱回收山正在陷入“矛盾”的陷阱。
2013年起,爱回收主攻线下模式。公开数据显示,爱回收在全国拥有700多家门店,每年带来的运营成本超过2.5亿元。在人们难以接受二手回收作为日常消费场景的当下,这样的投资回报率是无效的。
在线上,爱回收最大的劣势就是缺少流量入口。现在据说是依赖京东,但是京东是卖拍卖的。由此可见,京东对于二手业务的态度其实耐人寻味。京东的支持有多强?这似乎仍然是一个谜。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即使有京东的支持,爱回收与闲鱼、转转等一线玩家的差距似乎还在拉大。
囿于自身“模式导向”和资金压力,爱回收正陷入规模化和重资产的“矛盾”:既无法慢慢完善商业模式,也无法快速占领市场份额。
在C端流量严重不足、品牌知名度还缺乏的当下,爱花手实际上需要更多地在线上获客,通过品牌和业务的拓展来拓展业务的基础。然而,目前,爱画手想要打造业务规模,就像走蜀道一样困难。
供给和需求均面临压力
爱情被“回收”的回收价值有多少?
去年3月,北京商报报道称,爱回收低估了回收品的实际估算。
在这篇题为《估价相差十倍以上,用“霸王条款”回收不退货》的报道中,一位用户在前来回收前给出了一台富士单反相机的预估价格为300多元但邮寄到爱回收进行实物检查后,爱回收给出的最终回收价格为20元,与300多元的预估价格相差15倍。
这似乎也表明,在服务器端,爱回收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爱回收来说,B端供应表现不佳可以归咎于供应链经验不足,但中间的服务却跟不上,这有些不合理。
不仅是在C2B业务上,在B2C之间的服务层,爱回收的品控实力似乎也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爱回收的C2B回收模式的“品控”是针对大宗商品的。看起来更像是处理尾货的渠道,无法满足C端消费者对产品的期待。 C2B的品控逻辑下,C端更容易出现心理落差,导致消费体验极差。
关于服务质量控制问题,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的用户投诉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
在黑猫投诉中,对爱回收的投诉中,不乏对产品质量控制的投诉。当然,第三方平台的投诉实际上会面临信息真实性的问题。如果仅仅以此来说明爱回收的品控较差,缺乏严谨性。只是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投诉似乎太多了。很多人可能习惯性地认为,无风不起浪。
从平台经济商业的基本逻辑来看,平台经济就是维持平台上供需的动态平衡和价值的再分配。平台的一侧是供应链,另一侧是用户,服务是连接双方的纽带。
如果爱回收不能提供B端供应和中间增值服务,结果可能是C端用户群体的不满和流失。
我们或许可以从数据表现中推断出这一点。据极光大数据《2020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爱回收的DAU仅为1.7万,与找漂亮手机的DAU数据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至于拍拍,在京东基本放弃二手电商业务后,其用户持续下滑。
产品和服务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C端需求萎缩。如果C端需求不足,B端供给就没有意义。如此一来,无论是C2B还是B2C,供给和需求似乎都面临着压力。
由此,爱回收与拍拍合并进军B2C业务,似乎是在“跟风”。毕竟,B2C模式兴起后,此类商业故事的“想象力”或许会吸引更多资本市场的关注。
事实上,对于二手3C产品来说,同等品质下,价格的下限决定了价值的上限,而产品的剩余消费价值直接决定了平台的竞争力。
比如,同样90%全新的iPhone 11,在二手平台上的价格越低,产品本身的消费者价值剩余就越高。这意味着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相同质量的产品才能保证供需关系稳定。尽可能提高产品的消费价值,从而进一步形成供给方平台自身的竞争力。
对于爱回收来说,无论是C2B还是B2C业务,在供应链能力相对缺乏、自有用户相对有限的现实条件下,爱回收似乎很难扩大产品的消费者价值剩余供给,反而可能会逐渐下滑进入生态退化的商业循环。
此外,二手商品的替代品越多,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越高;替代品越少,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就越低。这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纵观二手3C赛道,优质低价的3C二手货供应十分有限。优质货源、低价格敏感度是B2C交易的根本。目前看来,爱回收的基础还不够。
从行业角度来看,二手电商也是双边网络,平台网络效应非常明显。供应链越强大,用户数量就越多。用户数量越多,供给侧的粘性越高。闲鱼、转转、找良机的用户数量已经过了网络效应的临界点。供给侧和用户侧已开始实现自发增长,并具备较强的防御能力。
纵观爱回收,平台的网络效应还很弱。供需双方都存在惯性。爱回收的模式不具备稀缺性的竞争优势,自然缺乏供需双方的增长惯性。
“磨刀不误砍柴工”,此时进入B2C游戏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举措。不过,随着二手电商品牌“滚雪球”式的发展态势,爱回收想要征服资本市场,还需要不断有新的故事。 。然而,对于更加理性的资本市场来说,“万物重生”的新故事看起来并不十分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