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4%整数关口 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波动扩大
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并稳定在4%的水平
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在3月份达到年内最高点后,4月份有所下降。
5月23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最新报告指出,4月份,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降至4.52%,较3月份的4.69%下降0.17个百分点,仍位居全球支付货币第四位。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突破4%大关,今年以来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波动进一步加大,已成为“新常态”。
数据显示,今年1月,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为4.51%,较去年12月的4.15%大幅上升0.36个百分点。不过2月份,受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份额环比下降0.51个百分点至4%。
3月份,随着节后中国外贸平稳增长,海外资本纷纷入股中国金融资产,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创下今年新高4.69%人民币贬值 外汇,同比上升0.69个百分点。一个月后,这一数字回落至4.52%。
某跨境支付研究机构人士向记者指出,相比以往每月平均波动0.2个百分点左右,今年以来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占比波动幅度有所加大,主要受到四大因素影响。第一,欧元在全球支付占比波动幅度加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占比;第二,节假日因素对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占比影响加大;第三,全球贸易支付周期影响日趋显著。例如,3月份,全球企业与中国企业迎来贸易合同签订的季节性高峰,带动当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增加;第四,3月份以来,全球资本纷纷涌入中国股票、债券投资,也推动了人民币在跨境证券投资领域的使用扩大,其对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占比波动的影响也相应增大。
“总体来看,美联储持续高利率政策导致的全球美元结算融资成本过高,加之越来越多国家积极推进本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波动加大,但稳步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他向记者分析道。如今,人民币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企业的青睐,已成为全球跨境贸易结算领域的主要替代货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银行签署了《关于促进双边本币交易合作框架的谅解备忘录》,将进一步扩大中泰两国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范围。
一位宏观经济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受西方国家限制某些国家使用美元结算作为金融制裁手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加快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的步伐,为扩大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投资结算中的使用范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他认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投资结算支付中实际占比可能比SWIFT数据更高,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跨境支付系统(CIPS)进行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
一位外资银行人士向记者指出,目前他们正积极帮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本地银行接入CIPS系统,协助其建设跨境人民币业务操作系统。
“未来影响人民币在全球贸易投资结算占比继续提升的主要因素有:第一,美联储降息将降低美元融资成本,可能导致部分海外企业重新考虑增加美元结算额度;第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政党轮替,可能影响其推动跨境贸易投资本币结算的进度。”上述宏观对冲基金经理指出。面对这些新挑战,人民币仍需构建更加完善的跨境贸易投资结算金融基础设施,继续提升全球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和兴趣。
汇率下跌阻挡不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稳步推进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虽然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7.1跌至7.24左右,但并未影响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使用范围的稳步扩大,使得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一直在4%以上波动。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国内一家电子生产企业海外业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他认为,这背后一个重要驱动力,是美联储自去年三季度以来持续维持较高利率,导致全球企业发现以美元融资成本较高,纷纷考虑在与中国的跨境贸易结算过程中使用其他货币作为“替代”。
此外,一些美元头寸短缺的国家也支持当地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跨境贸易结算。
上述外资银行向记者透露,为方便境外企业及中资企业境外营业机构更广泛地使用人民币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资,其通过当地网点为这些企业提供远期结售汇、人民币外汇期权、人民币外汇掉期、新兴市场货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等外汇衍生品,帮助他们有效规避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贬值风险。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不再担心人民币贬值风险,纷纷储备更多人民币用于对华跨境贸易结算。”他对记者表示,即便在西方国家对部分国家实施金融制裁、限制美元使用后,这些国家的企业也纷纷使用人民币与海外业务伙伴进行跨境贸易结算,这推动了人民币在更多跨境贸易场景中的使用,也带来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更大需求。
前述国内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海外业务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人民币汇率风险对冲工具日益丰富完善之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和地区拓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面临三大新挑战。一是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人民币供给不足,导致当地企业缺乏足够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二是受部分国家资本管制政策影响,当地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对外支付审批流程较长;三是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当地银行存在跨境贸易交易结算时差等问题,不懂得如何利用CIPS开展跨境业务人民币结算。
他认为,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地银行能积极接入CIPS系统,将为当地企业在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时,带来费用更低、结算效率更高等好处。
记者了解到,解决上述新挑战,相关部门仍需推动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丰富离岸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丰富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优化人民币清算银行布局,加强国际货币合作,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加大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和拓展。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或预示着中国将在更多国家和地区设立清算银行、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更多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此举一方面将极大改善部分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的“供给”,让当地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人民币用于跨境业务结算。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人民币清算银行布局,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当地的收付效率和使用范围,吸引更多境外企业在对华贸易、境外企业间业务合作等场景中积极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结算。
他们认为,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持续扩大,正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稳步提升发挥“压舱石”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3.72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达2.9万亿元,当季我国全部跨境货物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结算占比稳定在30%左右。
人民币交易量在证券投资中的影响力“上升”
记者还从多方渠道了解到,今年以来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中的份额波动较大,这可能与跨境证券投资项目人民币交易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毕竟,不少境外投资机构习惯通过SWIFT通道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同时通过债券通、内地与香港股票通、QFII/RQFII、银行代理等渠道投资境内股票、债券资产,其交易活跃程度对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中占比的波动有显著影响。
“特别是在债券投资领域,海外资本交易活动对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的影响可能远大于股票投资。”前述宏观对冲基金经理表示,今年以来,海外资本净买入境内债券的平均金额每月达1000多亿元,远高于北向资金平均200亿元的水平。
他认为,今年以来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中的份额波动加大,与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债券交易的活跃程度正相关,例如1月份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中的份额为4.51%,较上月大幅上升0.36个百分点,这与北向资金净买入突破2000亿元、债券通“北向”交易量突破1万亿元、月日均交易量创历史新高(487亿元)密切相关。
2月份,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中的份额环比下降0.51个百分点,与外资当月净买入境内债券约800亿元,较1月份明显减少有关。
3月份,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创下4.69%的年内新高,这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外资日均交易量由2023年3月的617亿元大幅增加至同月的885亿元密切相关。
“受3月份境内债券价格高企(收益率较低)影响xm外汇,当月外资净买入金额略高于500亿元,但当月外资积极的高抛低吸交易策略导致日均交易量大幅增加,无形中带动跨境债券投资人民币交易量增加。”一位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认为。虽然4月份外资净买入境内债券超过1200亿,但其在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总交易量为18013.03亿元,环比下降5.3%,拖累了当月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中的份额。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人民币贬值 外汇,不同类型的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债券的交易活跃度也在呈现分化。例如,4月份在境内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触底反弹的时期,境外央行类机构仍在积极增持中国国债和政府金融债,月度交易量达2821.47亿元,环比增长1.3%。相比之下,受债券价格下跌影响,境外商业银行买入意愿下降,导致其月度交易量仅为10203.35亿元,环比下降6.2%。
上述私募债市交易员认为,随着5月份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互换优化措施,未来境外资金将拥有更加丰富的利率风险对冲工具,境外资金增持境内债券的积极性和交易活跃度将进一步提升,带动跨境债券项目人民币交易量上升。
此外,5月份全球资本积极增持中国股票资产,导致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再度突破200亿元,这也将推动跨境证券项目人民币交易量“更上一层楼”。
多位外资银行负责人指出,为方便更多境外投资机构投资境内股票、债券,提升其使用人民币进行境内投资的便利性和体验性,他们正结合金融市场最新的汇率、利率风险对冲需求,积极创新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新工具、新产品,不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加强对各类境外投资机构使用人民币跨境投资的培训,推动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证券投资中的使用。
前述宏观对冲基金经理认为,未来人民币在跨境证券投资中的使用范围还将继续扩大,并可能成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份额稳步提升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