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向松祚:人民币国际化大考

04-11 财经资讯
       

去年11月30日,我赴法兰克福出席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共同主办的“OMFIF首届经济学家大会”。 会议主题是欧债危机最新进展、救助计划和欧元前景。 在讨论欧元前景时,与会者自然而然地谈到了美元和人民币,仿佛当今世界已经是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的时代。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和战略尤其令人感兴趣。

那天的晚宴上,坐在我旁边的德意志联邦银行负责国际事务的董事会成员内格尔博士问我:世界正在谈论人民币国际化。 根据您的观察,中国政府真的希望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吗? 他们真的愿意为此进行必要的改革吗? 近期国际市场人民币贬值预期挥之不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似乎受到了一定阻碍。 中国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Nagel博士提出了深入的问题,我也尽力解释,但还是没听够。

一周后(12月9日),瑞士达沃斯论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论坛赴北京召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小型会议”。 会议重点还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策略和政策。 据会议主办方介绍,达沃斯论坛举办这样的会议的目的是了解主要货币强国(美国、欧洲和中国)对于未来全球货币体系的理念和相应策略,以便分析未来全球货币竞争。 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经过一整天的会议,我的感觉是,一些与会者不清楚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真实意图,对中国政府的决心颇为怀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并不乐观。人民币国际化。 不少人一致提到,近期离岸市场人民币贬值预期加深,即期汇率连续多日跌破上限,或许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暂时告一段落。

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担忧被夸大

两次会议讨论的议题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 至少有四个相关问题:(1)近期人民币为何持续贬值? 所谓人民币汇率“跌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人民币贬值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阻? 换句话说,人民币持续升值是否是国际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三)中国政府是否真正了解人民币国际化必然面临的诸多挑战? 你是否决心改革、冲破障碍、迎难而上? (四)如果不是基于汇率持续升值,人民币国际化的真正基础是什么?

坦白说,市场和普通民众对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的担忧或担忧有些夸大,所谓“下限”论往往具有误导性。 以去年12月12日为例:当天“跌停”的汇率水平为6.3613外汇掉期和货币互换,即期汇率水平为6.3589,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间价为6.3297。 相对中间价6.3297,如果汇率跌至6.3613,则将达到日波动上限0.5%。 这就是所谓的下限。 然而,在所谓的九日跌停期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实际上升值了290个基点:11月30日为6.3482,12月12日为6.3297。即期市场汇率从6.3799升值至6.3613 ,升值率为0.3%。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决定人民币汇率实际水平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央行稳定汇率的政策意图,二是市场对汇率的预期。趋势,包括企业、个人和外汇投机者的投机行为。 。 近期两股势力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央行的政策意图从单边升值转向维持汇率基本稳定。 既不能继续维持单边升值,也不能允许汇率快速贬值。

市场预期的变化尤其剧烈。 我认为至少有五个变化值得注意:一是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速明显放缓,改变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其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外国直接投资和热钱流入放缓。 ; 三是欧债危机持续恶化,部分国际金融机构抛售在华资产撤资; 四是国内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部分投资者转向海外投资; 五、国家拟鼓励企业和个人境外投资,导致企业和个人结汇意愿下降。 以去年10月为例,全国金融机构收结汇汇率为61.67%,结售汇汇率为63.7%。 即金融机构为企业和个人结售汇再到央行办理结售汇的比例。 表明企业和个人购汇意愿有所增强。

去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外汇持有量净下降893.4亿美元,让不少人担心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预期的押注已“自我实现”,资本大规模外流甚至倒闭。 “资本外逃”已经开始出现。 这种担忧显然是多余的。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持有量减少的原因相当复杂。 我国外汇储备除了主要是美元外,还包括部分欧元、澳元等货币资产。 这些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最近有所下降。 如果所有储备资产都折算成美元,就会有相应的减少。

从其他国际收支因素看,2011年企业和个人外汇支付基本正常,没有出现所谓热钱大规模流出的情况。 虽然我国出口和整体经济放缓是不争的事实,确实已经开始刺激人们的汇率贬值预期,但需要看到的是,我国进出口增速仍是增速的一倍以上全球贸易的整体。 需要看到的是,我国经济增速仍能保持至少8.5%的速度。 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吸引外资仍将保持相当稳定的水平,位居新兴市场国家第一。 此外,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和开放。 因此,展望未来,所谓资本大规模流出或“资本外逃”的可能性极小,无需夸大。

稳定汇率是正确之举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反对人民币单边升值,我早就说过单边升值对我国整体经济有害,是不可持续的。 原因无需重复。 当人民币开始继续贬值时,有朋友问我:你反对人民币升值。 现在汇率开始贬值,是不是正好符合你的意愿呢? 我的回答:有时候,我反对汇率单边升值,也反对单边贬值,特别是大幅、快速贬值。

汇率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 之所以能带动全身,是因为期待。 期望听起来很神秘。 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无法用精确的量化指标来衡量。 数百年来,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但迄今为止收效甚微。 然而,任何有良心的经济学家或投资者都不会否认,预期是决定资产价格和经济趋势的最关键和最具威胁性的力量。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读过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期待”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凯恩斯用两个独立的章节(第5章和第12章)阐述了预期对投资波动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决定性作用。 凯恩斯是一名股市投机者,他亲身体验到了预期变化的力量。 他著名的“选股如选美”理论是基于公众的集体心理和期望。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所以必须以稳定为基础,我之所以呼吁政策制定者“不要玩弄汇率”,是因为预期的变化往往会挫败政策制定者的所有预期,让良好的政策意图付之东流。 。

2005年7月1日开始的所谓“汇率机制改革”xm外汇,实际上是人民币单边升值,特别是单边升值预期的不断强化。 单边升值预期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危害是刺激了令人震惊的房地产泡沫,导致整体经济泡沫日益严重。

中央为何要以最大决心“打压”房地产,“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是否应该继续坚持抑制投资和投机性房地产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何强调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根本根基? 根本原因是房地产泡沫和整体经济泡沫或者说投机氛围浓厚,导致很多原本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转向炒房。 房地产泡沫和经济投机氛围出现的主要推动力是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引发的热钱流入、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和本币信贷快速扩张。

即使没有强有力的政府监管,泡沫也必然会破裂。 就像赫鲁晓夫曾经嘲笑美国霸权所说的那样:树不会长到天上! 任何资产价格泡沫都不会永远膨胀而不破灭。 我国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大幅下跌是必然的。 但如果此时真的形成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火上浇油,导致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急剧转为负值,后果将不堪设想:通胀预期严重恶化,国外货币贬值压力加大。投资将大幅增加。 减持甚至退出,所有资产价格(房地产、股市等)短期大幅下跌甚至崩盘,偿还外债负担大幅上升(我国整体外债高达1.2万亿美元)美元)、资本外逃急剧增加……经济增速大幅下降。 这是不可避免的。

历次经济政策的经验表明,预期的快速变化往往会导致经济剧烈波动,一切宏观经济政策都束手无策! 为此,我认为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缓解汇率贬值预期、稳定汇率的努力是正确的。

应区分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汇率贬值预期是否会抑制人民币国际化趋势? 近期人民币贬值预期似乎确实抑制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的增长趋势。 去年年初曾预计,2011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将突破9000亿甚至1万亿,但目前看来很难实现。 随着人民币持续贬值,海外交易者和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意愿肯定会降低。 不过,我认为这都是短期的调整。 长期来看,人民币仍是全球最强势的货币之一,并将持续升值。 需要强调的是,我所说的升值趋势不是名义汇率的升值,也不是名义汇率的单边升值。 不能正确区分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是我们汇率政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我从来不反对,而是极力主张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 学过基础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如果名义汇率不变,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具体体现为贸易增长)超过其贸易伙伴,该国工人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上涨,反映为在该国的劳动力增长率中。 投资者实际收入快速增长。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这就是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奇迹的本质。 也是19世纪末美国、德国、日本的经济奇迹。 它的本质。

这两个时期,各国的名义汇率都是固定汇率,生产力的快速扩张体现在工人工资和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相反,如果允许名义汇率升值,工人将无法享受生产率增长的成果。 工人工资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跟不上生产力或贸易的增长速度。 这将使外国消费者享受到我国生产力增长带来的好处。 这正是近年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的结果。

很多人斩钉截铁地说人民币汇率不升值是因为中国工人在“补贴”外国消费者。 他们没有区分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回顾过去的历史,许多工业化、现代化国家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是在名义汇率固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可见,人民币的强势并不一定要体现在名义汇率的快速单边升值上,而应该体现在工人工资和国民收入的大幅增长上,体现在中国的资产和投资回报超过其他国家,体现在外国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中国资产、加大对华投资,体现在外国政府、投资者和普通民众愿意长期持有人民币。术语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和储备货币,这体现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上。 国有化体现在中国不再担心所谓资本外逃引发的汇率危机。 换句话说,人民币的强势源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源于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源于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真正财富创造能力。

这是人类货币历史演变的共同规律。 200年来,英镑、美元、欧元先后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这并不是由于这些货币的名义汇率升值,而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强大的实际财富创造能力以及规模庞大、流动性高的资本市场。 稳定健全的政治法律体系和规范有序的投资环境。 人们愿意持有某种货币,意味着将该国货币作为财富储蓄和资产投资的货币。 名义汇率升值从来都不是一种长期、持久的刺激或鼓励人们持有某种货币的力量。

对内开放比对外开放更重要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系。 按进出口总额计算,我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预计很快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 尽管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仍有望保持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产业将持续升级。 毫无疑问,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实体经济基础将不断增强。

然而,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意味着某种货币会自动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克服三个重要困难。 一是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二是利率市场化,三是资本市场和金融业对内自由化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国内金融业自由公平的市场准入和自由竞争。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对内金融开放比对外开放更加紧迫和重要。 如果没有一个完全开放、多层次、规模化、流动性好、盈利性好、安全性高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就会半途而废,最多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建立完全开放、多层次、大规模的资本市场和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外汇掉期和货币互换,改革的核心和最关键是打破国有金融企业的垄断,特别是对民营金融企业实现公平自由的市场标准。资本和私人资本。 进入。

毫无疑问,这是难度最大的改革。 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银行体系、货币信贷政策引导、资本市场监管等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革命”。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来启动和完成中国的金融革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和不确定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术语解释:

一、国际货币的含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与其他货币兑换的自由程度,将货币分为五个级别:不可兑换货币、可兑换货币、可自由兑换货币、国际货币()和世界货币(世界)。 协议第30条(f)款将国际货币定义为“广泛用于国际支付”和“广泛用于主要外汇市场”的货币。 因此,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基本条件必须是该货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主要货币,并可以与其他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 按照这个标准,世界上几十种货币中只有少数几种可以称为国际货币。 甚至有人认为,1999年以后,只有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可以称为国际货币。

2. 跨境人民币结算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指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交易。 进出口均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居民可以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非居民可以开立人民币存款账户。

3、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也被称为新型国际金融市场。 是指与市场所在国国内金融体系分离、不受所使用货币发行国法律法规、也不受所在国政府法律法规约束的金融市场。市场位于。

4. 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互换,是交易双方使用两种不同货币,商定稳定的汇率和利率计算方法,并设定确定的规模和期限的资本交换。

货币国际化的三个层次

通常货币国际化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本币在一般国际经济交易中广泛用于定价和结算; 第二个层次是本币在外汇市场上广泛用作交易货币; 第三个层次是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之一。

5、汇率制度

各国的汇率制度主要有两种,即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货币当局基本上固定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并将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由货币当局决定,而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发决定。

6.名义汇率、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直接公布并使用的、表示两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的汇率。

实际汇率是根据两国物价水平调整名义汇率后的汇率。 实际汇率反映了以同一货币表示的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从而反映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7. 外汇账户持有情况

外汇资金(Funds for)是指接受国中央银行购买外汇资产并相应释放的本国货币。 由于人民币是不可兑换货币,引进外资后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投入流通。 国家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以换取外汇进行对外投资,这就增加了货币需求,形成了外汇储备。

八、结汇、收付汇

结汇:一般是指收汇企业收到境外汇入银行账户后,将账户内的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的过程。

收汇:一般是指出口企业在出口货物或提供劳务等时产生的应收账款,由境外汇入的外币转入境内指定收汇银行外币账户的过程。

付汇:一般是指进口企业在开展进口业务时,需要从其外汇账户支付境外货款的过程。 由于我国是外汇管制国家,所有外汇的进出境或使用都需要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或备案。

9. 银行间拆借市场

银行间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以货币借贷形式进行短期融资活动的市场。 同业拆借资金主要用于弥补银行短期资金缺口、票据结算缺口,解决暂时性资金短缺问题。 又称“银行间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头寸调整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