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李扬:政府融资有五种方式,四种涉及债务货币化

02-14 财经资讯
       

针对今年经济学家热议的“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中国社科院院士李阳在近日的一次网络活动中指出,讨论这个问题必须放在抗疫或解困的大背景下,回归到金融和央行的角色上来。

李阳认为,现在首要的是政府需要钱,而需要通过融资解决的也是当前经济社会的重要问题。 李阳将政府融资分为五种情况,其中“财政赤字货币化”有四种情况:

一是财政部向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发行债券。 这种情况是中性的,因为央行和商业银行不参与,只是财政抛售和普通民众和企业购买。

二是财政部向央行借款进行透支,或者直接向央行发行债券。 这是通货膨胀效应最强的方法,因此也是最需要淘汰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在现代国家基本上已经被法律严格禁止。

第三,财政部发行债券,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老百姓购买。 这也是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会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挤出效应,市场利率也可能因此而上调。 也就是说,通过金融融资将会产生很强的金融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能袖手旁观。 它必须采取行动,但法律规定它不能直接支持财政。 央行可以在二级市场购买已经流通的国债,通过影响国债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和利率等金融状况,间接支持政府融资。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资产购买的货币影响与第二种情况相同。 但这样央行就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所以中间有一道防火墙——央行不允许直接购买政府债务。 有了这个防火墙,就可以解决各种不良后果。 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次修改时增加的。

第四,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发行债券,商业银行的购买方式相当于将等额货币化。 货币部门有两层,一层是中央银行,一层是商业银行。 央行有过剩能力,而商业银行有同等能力。

五是财政部在境外发行债券xm外汇,境外投资者用外汇购买。 在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大部分外汇将进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形成外汇储备。 央行然后再吐出外汇资金,也就是人民币,来购买这个外汇资产。

李阳认为,债务货币化在中国早已存在外汇管理体制,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只要有货币创造能力的机构——主要是央行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债务货币化就会真正实现。 上面列出的五种情况中,只有第一种没有变现。 后四者都有变现外汇管理体制,但方式和程度不同。

其次,政府在市场上发行债券,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变化。 如果此时出现不利变化,央行也不能袖手旁观。 极端情况下,央行不仅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坐视政府融资失败。 紧急情况下,必须采取行动。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最近被讨论得很多。

第三,如果政府向非金融企业和居民发行债券,从货币角度看是中性的,但从宏观调控角度看是扩张性的。 因为政府筹集资金后,边际消费倾向是100%。 只要监管力度更大,就会货币化,货币化的方式有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