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境贸易便利化近年来发展情况如何?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回应
近年来我国跨境贸易发展情况如何? 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天(13日)发表专栏回答这一问题。
跨境贸易便利化聚焦重点领域
支持贸易新业态健康发展
专栏指出,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跨境贸易外汇便利化改革,进一步加大便利化政策供给,优化银行外汇服务,更好服务跨境贸易高质量发展。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
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特点:
聚焦管理转型,释放外汇便利化政策红利。 一是构建银行分类、企业分类信用激励机制。 落实高质量的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统筹结算便利性和风险管理,赋予银行更多审核自主权,构建“企业越诚信、手续越便利”的信用管理方式。 ”和“银行越合规,审核越自主”的权利,推动企业跨境贸易结算手续简化、降低成本。 优质企业可通过网银终端便捷办理贸易和外汇收支,单笔业务处理时间由小时缩短至分钟,有效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已办理优质企业便利业务超过400万笔,业务额近2万亿美元。 二是推动银行真实性审核转型升级。 越来越多的银行从依赖事中单证审核转向事前尽职调查、事中简化、事后监控,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外汇服务,开展贸易外汇跨境结算资金更方便。
聚焦普惠金融,支持贸易新业态健康发展。 一是引导银行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提供贸易结算便利。 针对跨境电子商务“小额、海量、电子化”的交易特点,我们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支持银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商提供涉外支付服务。为商业实体提供基于电子交易信息的更加高效、安全、低成本的信息。 高性价比的跨境结算服务助力跨境电商企业“出海”。 截至2023年9月末,支付机构和银行累计办理基于电子交易信息的跨境资金收付业务61亿笔,服务近110万家小微商户。 二是便利市场采购贸易商户网上自助收结汇。 市场采购贸易是我国小商品出口的重要渠道。 针对这种贸易方式“多品种、小批量、货值低、环节多”的特点,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支持力度。 在网上信息平台注册的市场商户可在线办理自助收结汇,有效提高资金结算效率。 。 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市场采购贸易网上平台自助收结汇金额约400亿美元,惠及约9万名市场商户。
聚焦重点领域,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一是积极服务重点领域开放创新。 在上海、广东等四省(市)部分地区探索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外汇平台,支持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 支持试点地区银行在落实业务发展尽职调查的基础上,为企业真实合规的贸易外汇收支提供更多跨境资金结算便利。 截至2023年9月底,上述试点地区已办理贸易外汇收支近16万笔,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 二是科技赋能,促进服务贸易对外支付在线处理。 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服务贸易项下付汇纳税申报信息在线核验,为企业节省“单一成本”外汇平台,有效缩短付汇办理时间。 截至2023年9月末,银行已办理服务贸易项下外汇支付网上核查业务约81万笔,惠及企业超过17万家。
跨境贸易外汇便利化
下一步是什么?
专栏文章指出,为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外汇便利化改革,国家外汇管理局未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大跨境贸易外汇便利化政策供给力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贸易和外汇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营主体差异化管理,让更多“信用好、规模小、交易量大”的中小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享受优质的外汇服务。 二是积极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贸易结算新业态,丰富贸易结算渠道和工具,进一步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结算成本。 三是加大对区域开放创新和特殊区域建设的外汇政策支持。 探索实施更广泛、更高水平的跨境贸易便利化政策,助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
优化银行外汇服务,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一是完善外汇政策传导机制,通过政策培训、典型案例发布或政策问答,推动银行“主动、高效、专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真实合规跨境需求。贸易外汇业务的需要。 二是推动银行转变业务发展理念,积极适应跨境贸易多元化发展实际,为企业等主体提供多元化、适应性强的跨境资金结算服务,提高外汇业务效率加工及资金结算。 三是支持银行总行发挥“头雁”作用,持续完善银行客户评价指标和信息支撑系统,提高外汇服务区域平衡水平,做到“不变形、不扭曲”跨地区、跨银行的便利化政策。
坚持开放与安全统筹协调,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 一是引导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异常业务过滤拦截能力,守住风险防范“第一关”。 二是提高跨境资金流动监测质量和效率,准确识别跨境资金流动异常风险。 三是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加大对虚假交易、结构性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推动外贸标准可持续发展。
(央视记者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