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局:五万美元结售汇额度能够满足个人用汇的需要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大量个人跨境收支将以人民币形式存在,结售汇环节将大幅减少,真实性审核基于结售汇环节的超额配额管理将丧失。 实际效果。 探索建立与人民币国际化条件相适应的个人外汇管理制度已成为重要问题。
12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第四季度政策新闻发布会,介绍个人外汇业务监控系统升级情况。
个人外汇业务监控系统实现全口径监控
境内居民出国留学、旅游、境外就医等外汇需求持续上升。 同时,由于境内投资渠道有限,居民偷偷购汇、汇出资金投资境外股市、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时有发生。 旺盛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对当前个人外汇管理产生一定影响。
经常项目管理司司长杜鹏表示,新的个人外汇业务监控系统已于2016年1月1日上线,这将更加方便个人和银行办理相关业务。 制度本身的调整并没有改变现行个人外汇管理政策。
杜鹏指出,首先,这套系统可以有效减少银行的“二次进入”。 这极大方便了银行的信息录入工作。 过去,很多信息需要手动输入。 新系统上线后,银行的工作量可以大大简化。
目前,个人外汇监测主要基于跨境收支数据和结售汇数据的综合分析监测。 但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个体主体的兑换环节将大幅减少,监测分析数据将主要来自个人跨境收款和销售数据。 在分支链路中,内部可用的监控和分析数据量减少。
杜鹏指出,其次,新系统在原有个人“结售汇”统计基础上,新增了个人“外汇收支”和“现金存取”两个方面。 实现结售汇、涉外收支、现金存取的全面统计监测。
随着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逐渐隐蔽化、资金流向更加复杂,分拆交易行为的证据难以充分收集。 此外,个体实体与机构实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个体实体分散且流动性强。 很多情况下,即使个人的非法分拆行为被查实,往往也很难通过行政处罚追究个人责任,只能将涉案个人纳入“观察名单”。
杜鹏指出,制度的第三个方面是强化“观察名单”管理和非现场监测分析功能。 过去,个别“观察名单”是由各银行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发布的“结售汇分流”标准单独制定的公司外汇结汇额度,并没有统一适用于全国所有银行。 系统上线后,这些数据将由外汇局集中采集、分析和发布,适用于全国各银行。 今后,个人到各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时,银行都会记录该个人是否在全国其他银行及其他地区被列入监控名单。
四是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分局经常账户处处长尹刚认为公司外汇结汇额度,为积极适应新形势,需要探索实施动态灵活的额度管理。 货币兑换过程实行数量管理,放宽跨境外汇收支数量限制。 配额管理是基于便利个人用汇的管理措施。 年度额度可根据交易性质单独设定。 年度限额内个人经常项目非经营性结售汇可凭身份证件办理; 年度限额内资本项目结售汇可凭身份证明和资金来源纳税证明材料办理,并可全面实现年度限额内个人结汇。 便利售汇业务。
尹钢指出,年度额度的设定要体现危机管理意识,能够满足个人合理的日常外汇需求。 一般情况下,个人不会感觉到配额的存在。 它只会作为防火墙或在紧急情况或危机时出现。 调节阀的作用。 同时,外汇局还可以根据国际收支和个人分类管理动态灵活调整年度总量。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个人外汇管理应主动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各种影响,按照“事前便利、事后有效监管”的总体要求,将便利化、综合监测和危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回应和补充合规要求原则,探索建立与人民币国际化条件相适应的个人外汇管理制度。
此外,外汇局认为5万美元结售汇额度可以满足个人用汇需求。
杜鹏提到,国家外汇管理局一直在监测和关注个人5万美元结售汇额度的调整。 目前,全国96%以上的个人购汇在5万美元以内,人均购汇金额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这也证明目前5万美元的额度确实能够满足个人的外汇需求。 同时,超过5万美元的结售汇实际上没有上限:5万美元以下可以凭身份证到银行办理。 如果确实需要5万美元以上,可以凭相关证明办理。 。 证明交易金额真实性的文件必须在银行处理。 因此,只要个人真实的外汇需求,基本上是可以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