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XM

券商近两月回落超20%,但又有机构默默抄底

利空下跌,利好也下跌,完全就是一副调整起来“不息不休”的架势。

没错,说的就是最近的银行股。

7月27日,又是银行股大调整的一天。

除瑞丰银行外,A股银行板块大面积飘绿,宁波银行、平安银行、杭州银行领跌,回调幅度均超5%。龙头股之一招行银行亦跌超3.2%

作为今年的强势板块,金融行业里的优质股在过去一年都持续走强,但同时,又有信息显示,有机构默默买入,这究竟是怎样的场景?

附图:去年三季度以来招商银行股价走势

近两月跌幅靠前

choice数据显示,在申万一级行业分类中,银行板块在过去两个月已经调整了8.44%,成为继休闲板块之后,调整幅度最靠前的板块。

复权后,除了苏农银行以及新上市的瑞丰银行、齐鲁银行外,近两个月的,40家银行中有37家银行均呈下跌。

其中,今年前期涨幅较大的平安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领先调整,调整幅度分别为28.99%、26.71%、24.32%、20.27%。

民生银行PB仅0.38

不过随着股价下调,A股银行股的估值“优势”渐渐凸显。

choice数据显示,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市净率(PB)估值再度回到“1字头”。40家银行中,PB小于1倍的有33家,小于0.5倍的有7家。

其中民生银行估值最低。目前PB仅0.37倍,取代了华夏银行成为目前PE最低的银行股。

其余5家PB小于0.5倍的银行分别为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渝农商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

调整原因溯源

从各大券商研报分析看,银行股的基本面都是一个大写的“好”字,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银行股的下跌呢?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提供了一个观点:他认为,6月下跌,跌幅最大的是前期表现最好的几家银行,也是最优秀的几家银行。这些银行当然也是此前机构投资者持仓最重的,因此大概率前期调整是机构资金跑路了。而方向可能是“去追成长股了”……

浙商证券的研报也显示,今年2季度末,公募基金(不含被动型和债券型,下同)的银行股重仓持股市值比例约3.9%,较今年1季度末回落1.2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国有行、股份行的公募基金重仓持股市值比例下降幅度较大。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公募基金重仓持股市值比例环比分别-0.5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和持平。

当下很快将迎来中报业绩浪

连跌不休的银行股,机构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华西证券认为,银行中报业绩有较强支撑,基本面改善趋势明确,长期看降准实施维稳宏观经济和流动性,利好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目前板块指数静态 PB 降至 0.68 倍低位,行业估值中枢仍有回升空间。

浙商证券认为,当前银行板块状态类似于 2021 年年初。不过,银行经营基本面向好很快验证。1 月初很快迎来上市银行年报业绩预告,而当下很快将迎来中报业绩浪。

光大证券认为,下半年,银行股业绩与估值将继续延续“强者恒强”的特征,配置策略为“优质股份行打底+重点城商行博收益增强”。

“下半年压力点或在于房地产现金流风险和城投债务接续压力所导致投资端压力,但现阶段信用投放依然稳定,特别是江苏、浙江地区信贷‘供需两旺’。现阶段贷款定价MPA考核依然在发挥作用,上半年贷款定价虽有所上行,但未触及MPA约束,后续走稳概率更大。降准更有利于负债端,是对银行的保护。”光大证券写道。

有机构近期买入银行股

值得注意的是,从大宗交易情况来看,近期也有机构选择“抄底”银行股。

choice 数据显示, 6月15日、6月16日、6月30日,机构专用席位合计买入35.5万股招商银行。

7月16日,有机构专用席位折价1.12%买入600万股交通银行。

7月22日,有机构专用席位溢价0.34%买入平安银行,共计买入200万股。

仓位降至接近“零”,左手加仓右手减仓?

随着基金二季报披露完毕,基金经理们的操作也浮出水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基金经理直接“清仓式大减仓”,将基金股票仓位杀到不足1%;还有同样的基金经理管理两只基金,其中一只基金大举加仓,另一只却迅猛减仓,仓位策略大相径庭。

为何会出现这些“神奇”操作?

另外,热衷于写“小作文”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了,有人在季报中洋洋洒洒数千字阐述投资思路,有人直接向持有人表达歉意,还有人直呼“迷茫”。

“清仓式”大减仓

不少基金经理都在二季度降低了仓位,有些基金甚至一键式“清仓”。

截至目前,混合型基金中,仓位最低的是易基配售,仓位从一季度末的17.41%,直接降低至二季度末的0.02%。此外,九泰久元量化、招商配售、华安安华灵活配置混合、北信瑞丰兴瑞混合的股票仓位也不足2%。

这其中,易基配售、招商配售为CDR基金。而九泰久元量化、华安安华灵活配置混合、北信瑞丰兴瑞混合的规模则普遍不足2亿元,其中一只基金规模已不足1500万云,有很大的清盘压力。事实上,部分主动偏股型基金因股票仓位过低,净值曲线直接走成一条“横线”。

整体来看,这些基金降低仓位主要还是为了应对流动性需求。

有些基金在二季报中提到,“出现超过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已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还有些提到,“报告期内出现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超过20%的情形。如该单一投资者大额赎回,将可能导致基金份额净值波动风险、基金流动性风险等特定风险”。

此外,还有17只主动偏股型基金在二季度降低了50%以上的仓位,最高降低仓位超80%。但降低仓位是否就能为投资者带来不错收益,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位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坦言,由于在二季度维持蓝筹权重股的配置,但降低了组合仓位,加上网下申购限售股解禁冲击,组合表现差强人意。“下半年我们将积极调整仓位,争取为持有人提高收益。”

同一基金经理仓位操作大相径庭

还有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产品,在仓位操作上却截然相反。

曹春林、何媛共同管理两只基金,其中创金合信汇悦一年定开混合加仓幅度达到58.33个百分点,而创金合信汇融一年定开混合减仓幅度达到54.22个百分点,操作节奏完全相反。

从这两只基金的投资策略来看,其主要投资策略为定增以及事件驱动策略。

在创金合信汇悦一年定开混合的二季报中,两位基金经理表示,综合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判断今年的股票市场相较于去年结构性的板块性的行情,差异将会加大,因此在一季度选择了较低仓位运作,二季度在市场调整后,集中配置在高成长、景气度较高、竞争格局较好的板块和行业。

两只基金二季报都表示,对于已经处于解禁期的个股,进行了择机减持,以求能够将收益实现。定增策略决定了基金的大部分资产流动性受到限制,所以在市场回调大的情况下,大部分资产的收益也同步调整。在回调后,定增资产的减持变现将是基金未来一段时间运作的主要策略。继续维持定增资产减持变现策略,择机选择表现较好的行业标的进行减持。

迷茫反思的基金经理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基金经理直接在二季报中表达了或反思、或迷茫的情绪。

银华基金焦巍提到,更多迷惑来自于希望拓展自身能力圈时候的迭代错乱:比如当习惯用商业模式和终局思维去看公司竞争格局时,会错过很多高增长低壁垒行业的投资机会。用同样的模式思维,可以在芯片设计领域找到投资对象,但对新能源领域的机会全部失之交臂。

但焦巍同样认为,相对于这种投资方法之所失,对大多数平庸机会的拒绝更为重要。“我们始终认为,只有拒绝平庸,才是接近正确公司的手段。”

交银施罗德基金王崇则在二季报中向投资者道歉。他表示:“从二季度来看,基金组合整体表现不佳,组合内个别重仓股跌幅较大,我们向基金份额持有人表示深深歉意。”

王崇提到,其错过了如新能源(车)等高成长高估值股票的大幅上涨行情,一直在深刻反思,到底是是自己的研究和认知没有到位,还是市场的定价水平远超过自己固守的投资框架内的买入持有标准。

通过分析后,王崇表示,2021年三季度将继续坚守能力圈,谨慎看待市场热门景气行业的高增长高估值股票趋势加强的投资范式,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精选未来三四年企业竞争力强、中长期发展相对清晰、未来估值处于合理或偏低的优质公司股票做中期布局。

外资疯狂流入,印度股市疯牛继续

印度股市徘徊在历史高点附近,而外资仍在疯狂流入,推动疯牛继续。

目前,孟买SENSEX指数位于53000点上下,2020年3月低点以来累计上涨逾75%。代表印度50家最大上市公司的Nifty 50指数同时段则已上涨一倍多,是全球表现最好的指数之一,本月为亚洲涨幅最大的股指。

彭博数据显示,今年迄今,印度股市获外资净流入约70亿美元,居亚洲新兴市场之首,推动股指不断测试新的峰值。通胀担忧加深之际,市场预期印度央行在未来数月将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使得股市得到支撑。

一方面,去年5月以来,印度央行一直将利率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并向银行系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削弱了银行存款等传统投资渠道的回报,促使更多资金流入股市。印度市场监管机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印度市场新增1400万个电子账户,推动股市上升。

孟买TCG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Chakri Lokapriya表示:

印度央行保持低利率的决定,有助于企业降低债务和还贷成本,使得股票获得更高市盈率。

不断上升的通胀可能迫使印度央行收紧政策,但投资者认为至少在近几个月,这样做的可能性很低。尽管印度疫情有所缓解,但一直以来,经济增长始终被央行视为首要任务。

尽管如此,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Ajay Tyagi周四警告,宽松政策的任何逆转都将影响印度股市。这一点上,韩国、俄罗斯和巴西股市都是前车之鉴:韩国央行本月暗示政策正常化,股市7月份下跌逾1%;随着俄罗斯和巴西开始加息,股市也都出现了回落。

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Kunal Kundu表示,随着通胀飙升,企业可能不得不提高价格,以抵消不断飙升的各项成本,“鉴于此,印度央行可能不得不提前让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