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XM

加拿大银行建立中央银行所需的主要特徵部分是农村经济

加拿大银行是国家的中央银行。加拿大银行于1935年通过加拿大银行法案成立,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加拿大的经济和金融利益。在1930年代之前,由于加拿大分散且主要是农村经济,因此不需要中央银行。加拿大现有的分行银行网络能够满足国家的需求。较大的银行能够轻鬆处理政府业务加拿大央行,分行网络开发了一个银行间支票清算系统。然而,随着大萧条的到来,加拿大的政治气候开始发生变化。当时的总理R·B·Bennett对加拿大缺乏解决国际账户问题的直接手段表示担忧,这导致联邦政府建立中央银行的想法。

1933年,贝内特总理成立了一个皇家委员会,研究加拿大银行系统的整个运作情况,以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中央银行机构。 皇家委员会由苏格兰法学家麦克米伦勳爵、英格兰银行董事查尔斯·亚迪斯爵士、加拿 大前财政部长威廉·托马斯·怀特、蒙特利尔加拿大银行总经理和阿尔伯塔省省长约翰爱德华·布朗利领导。 该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支持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报告发表后,总理宣布加拿大政府将听取报告中的建议并採用中央银行系统。 报告中关于为加拿大建立中央银行所需的主要特徵的部分将成为《加拿大银行法》的框架。

1935年3月,加拿大 银行首次作为私有机构开业,其股票向公众出售。 该银行成立后不久,对《加拿大银行法》进行了修订,以便将该机构国有化。 1938年,加拿大银行成为公有机构,此后一直保持这种状态。

信息来自Cannet.ca谷歌翻译。

当加拿大银行于1935年3月开业时,它发行了自己第一套英文版及法文版的纸币,面值有1加元加拿大央行,2加元,5加元,10加元,20加元,25加元,50加元,100加元,500加元,1000加元.根据加拿大纸钞2021年目录“Charlton Standardcatalogue Canadian Paper Money”加拿大央行总共只拍卖了九套1935年样票。个人收藏其中的一套。

大宗商品策略:“政策底”夯实,需求预期向好主导

一、大宗商品策略:“政策底”夯实,需求预期向好主导大宗商品走势

12月6日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降准释放的资金部分或用来置换12月到期的9500亿MLF,一方面将会显著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另外,考虑到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加大,降准或有助于对冲国内经济下行压力。

10月中旬之后,由于供给端逻辑松动,大宗商品的逻辑逐渐转向需求端的疲弱。需求疲弱的核心原因主要在于地产信用的收紧。受房地产融资紧张的影响,可以看到今年下半年之后房地产产业链面临着资金紧张的问题,房屋新开工与竣工都出现了较大降幅。另外按揭贷款收紧以及二手房按指导价贷款等限制,使得房地产销售自7月以来就开始出现持续下行。房地产销售下行加剧房企资金紧张,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的拖累开始显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拖累项主要在于房地产,而房地产投资的下行压力主要在于资金的紧张,如果资金紧张或者紧信用问题得到解决,房地产需求仍是存在一定支撑的。另外,房地产投资下行之后,基建将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工具,而发力基建其实也离不开宽货币的支持。

我们认为本次降准或是宽信用到来的前瞻信号,后续配合相关信用放松政策的落地,房地产以及基建需求都会得到改善。按照实体需求滞后信用周期大概半年的时间去估算,明年二季度之后主要工业品需求将出现回升,远期合约将受到预期好转的支撑。同时需求好转也会带动供给的回升大宗商品,进而形成正反馈,基于“买预期卖现实”的逻辑,宏观预期转好将驱动大宗商品继续震荡上行,主要是有利于国内定价的商品,如和地产基建密切相关的黑色建材,但全球定价的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属受到海外经济下滑的影响,表现会更加疲弱。

我们在10月份反复提示了大宗商品面临转势的重要观点,在11月中旬之后,随着煤炭成本坍塌的结束以及政策出现缓解的迹象之后,我们开始持续提示大宗商品将见底回升的观点, 我们在11月11日开始提出远期需求将逐步好转,价格将逐步企稳的观点。一些相关报告连续发布了宏观预期驱动大宗商品反弹的逻辑。对于远期的市场逻辑,我们对全年大宗商品的走势不乐观,整体重心趋于下行,但是对于上半年,我们认为存在政策放松驱动需求阶段性回暖的机会,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我们仍然维持之前的观点,基于“买预期卖现实”的逻辑,宏观预期转好将驱动大宗商品继续震荡上行,后期我们将继续跟踪市场逻辑的变化,欢迎各位投资者持续跟踪我们的最新观点。

二、能源:降准改善能源需求预期,短期提振市场情绪

煤炭:本次降准可提升金融部门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在实体经济预期走弱的背景下有利于稳增长。2020年疫情以来制造业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开始回升,且国家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的政策推动,货币政策的稳定有助于维持制造业的稳定,从而有效对冲电力消费与煤炭消费下滑的预期。但由于本次降准并不完全算是全面宽松信号的开启,因此中长期影响还有待观察。

原油:短期来看,中国央行释放流动性,旨在继续推动银行向实体让利,强化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大宗商品,推动中国实体需求预期边际改善,对市场情绪有所提振。但由于本次降准并非全面宽松周期的开启,因此中长期还是要看宽信用的实际效果。另外,原油作为全球定价的大宗商品,更多需要关注明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需求的整体拖累,以及全球流动性收紧对商品金融属性的压制。

三、黑色:需求修复推升复产预期,黑色正反馈有望延续

全面降准如期而至,同时政治局会议强调“稳中求进”,财政前置、货币稳中偏松预期加强;对地产的表态也偏向积极,再度夯实地产“政策底”,我们预计施工资金将出现边际缓解。在4季度终端需求疲弱背景下,粗钢减产力度已经大幅超出政策要求、粗钢供给回归到跟随需求的市场化调节,供给端影响削弱后,需求将主导未来钢价走势。当前地产端存量施工面积较大、竣工周期中赶工动力犹存,随着资金紧张问题缓解,地产端用钢需求将出现边际修复。同时财政跨周期调节也将支撑基建需求释放,融资需求改善有助于宽货币向稳信用传导,社融见底将逐步对实体经济产生正向支撑。预计在2022年上半年的传统旺季中钢材需求可能边际修复。

对原料端而言,受到各类减产政策影响以及需求端的超预期走弱,4季度铁水产量受到明显抑制,10月日均铁水产量203万吨,而11月则在进一步收缩。即使按照2022年全年粗钢需求下降5%估算,日均铁水产量也将超过225万吨,远高于当前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当前铁水供给在需求与政策的双冲冲击下,已经基本上处于底部水平。随着终端需求的边际修复,叠加减产强度超出政策要求、钢厂炼钢利润率高企、钢企原料库存处于低位等因素综合作用,钢企明年上半年存在较强复产预期,原料的供需平衡亟待重构。市场提前交易终端需求修复对钢厂复产的带动,黑色板块出现需求-成本的阶段性正向反馈,煤焦钢矿均震荡反弹,复产预期下原料表现更为强势。

四、有色:降准使得走势反复,但或难改变有色震荡下行势头

12月6日下午,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结合着此前针对房地产行业融资政策放松来看,这有利于改善房地产阶段性下行势头,并且对扭转此前市场对房地产悲观预期有帮助,同样,这对缓解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也有一定意义。但考虑到降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冲12月将到期的近万亿MLF,并不能给市场额外释放过多流动性;而美联储已经开始收紧流动性,并且在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上周周中先后改口“通胀暂时”的说法,这意味着美联储流动性收紧可能会进一步加码。所以,我们认为降准可能会对有色金属阶段性带来部分偏紧正面影响,但是主线是美联储收紧流动性,并且降准的消息在上周五盘中已经有提前反应,所以降准对有色的正面影响不宜期望过高。

就具体品种来看,我们看到10月下旬受房地产需求走弱且预期悲观冲击,铝锭和不锈钢一度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在当前政策托底房地产的背景下,这两个品种受正面影响可能也会偏大一些。

总的来看,降准对跟房地产密切相关的品种偏正面影响可能会稍大一些,但难改变有色整体震荡下行势头。

五、化工:本轮降准提振有限,继续关注需求和能源的影响

短期是情绪影响,资金层面或最先体现,随后是现货层面上贸易商补库更为积极,中长期是传导到终端和下游实体逐步改善,真正去改善需求。短期去看,昨日收盘后出来降准消息后,夜盘已把情绪交易掉了,化工板块是相对偏弱的,说明资金对降准提振预期并不乐观,那对现货贸易端的支撑也大概率会相对有限。虽然因夜盘原油大涨,化工开盘出现了上涨,但可持续性偏谨慎,从预期角度去看,未来要看是否会有进一步的宏观政策刺激,才可能看到预期的真正改善。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认为会交易政策是否会给实际的终端需求带来改善,尤其是房地产和中小企业层面,这个需要观察终端需求的变化。整体而言,此轮降准短期对化工的支撑相对有限,目前降准主要是对冲短期风险,难言强支撑,化工品本身现货端矛盾不算大,宏观指引较为重要,但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去改善下游终端需求,才能真正改善预期,另外仍要关注煤炭和原油对化工的指引。

公募宠儿是否已经过热?警惕高估值风险相聚资本

2月1日,上海机场开盘一字跌停。基金四季报显示,27个基金公司的59只基金在2020年四季度末都重仓了上海机场,其中包括千亿级基金经理、新进“公募一哥”张坤的易方达中小盘基金,这是其四季度末的第八大重仓股。

实际上,公募基金前50大重仓股PE中位数已经达到66倍,16只股票PE超过100倍!公募宠儿是否已经过热?

警惕高估值风险

相聚资本表示,现在A股是一个非常分裂的市场,大家看好的股票估值很多都已经非常贵了,大家不太喜欢的、被抛弃的板块,估值还非常低。但看A股整体的估值,现在也处在中偏高的位置。

“现在估值肯定是偏高的。随着流动性收紧,抱团股必然会出现大的分化,前期业绩不符合预期的个股还会回调,整个一季度可能会维持震荡走势。” 业内人士表示。

2020年年底以来,基金发行出现阶段性高潮,爆款基金挟大量资金入市,多只龙头股涨幅惊人。然而,由情绪带来的增量资金缺乏稳定性,上周新发基金降温,叠加货币政策出现边际收紧信号,直接导致了市场出现回调,多只龙头股大幅持续下挫。

相聚资本认为,当前的资金体量并不支持市场出现非常大或者持续性的上涨。“从2020年12月以来,很多龙头公司上涨得非常多,但现在流动性收紧的环境是不太支持市场出现全面普涨的。目前市场估值被拔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涨多了的风险。”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市场整体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但部分表现不及预期的个股难以维持高估值神话。

七曜投资总经理谭琦也表示:“那些估值特别贵的公司,一旦增长疲软,业绩无法匹配,肯定站不住阵脚,后面会出现进一步的分化。”

抱团短期难以瓦解

对于抱团股短期走向,机构看法不一。

部分机构认为,多数抱团股短期内难以瓦解。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认为,抱团是公募基金研究框架相似的结果。而抱团能否成功,核心在于标的公司的行业景气度和利润增长是否符合预期,至于估值层面的问题其实是次要的。

他表示:“目前情况来看,大家陷入‘盈利模式崇拜’,放弃了估值因素。因为现在A股整体估值都很高,所以短期估值数据已经不重要了。在资金不断涌入的过程中,这些抱团股短期表现仍然会很不错。”

某百亿私募投资经理也表示,抱团的本质是背后投资者结构的变化:“2014、2015年的时候,当时A股市场的投资者以散户为主公募,投资者类型丰富,偏好的股票类型也不一致,因此各类股票都有表现的机会。但近两年,A股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公募基金爆款频出,这些资金的偏好不再是分散的,而是天然地偏爱大白马等所谓的‘核心资产’。这是由投资者属性决定的,不会轻易改变。”

他判断,未来,随着机构化的比例越来越高,这样的趋势仍会继续,所谓的“抱团”难以瓦解。

关注估值与业绩匹配度

磐耀资产认为,极致的行情大概率会孕育出新的分歧和方向,未来思路将更多源自于自下而上。1月极致的抱团行情,带来多数个股的无差别下跌。而随着抱团情绪的逐步松散和消退,市场恐慌会导致进一步的错杀机会。

对于那些公司本身壁垒较高、未来的增长较为确定的公司,调整反而是上车的机会。谭琦认为,最终还是要看估值和增长的态势是否能够匹配公募,核心还是会回到自下而上对企业竞争力的判断上。

对于抱团风格是否会发生改变,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经济的变化是趋势性的,在经济增速下滑、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地产、金融行业的长期趋势也在下行。一些投资者短期看好顺周期板块的逻辑主要是低估值板块的补涨,但这一逻辑不一定行得通。

另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则认为,市场风格有可能向中小市值公司迁移。随着宏观经济在恢复,中小企业持续成长。如果盈利模式可持续,机构对其关注度就会提高,最终配置也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