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产 业 观 察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年11月下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人们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也逐渐推进到实质阶段,如何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把改革开放逐步推向深入,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工作中重点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高储蓄率现象源于积累的社会结构失衡,居民、企业、政府三方面的利益报酬机制不再能维系有效的积累结构,从而成为再生产有序发展的桎梏。我们必须历史地观察各部分储蓄中期、长期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从中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文对此作出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高储蓄;居民;企业;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10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11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高出了20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一、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1.居民高储蓄率问题自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受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缩水的影响,使得中国家庭不得不改变自身的投资方向,储蓄率一直在逐年上升;对许多中国家庭来说,他们必须加大储蓄以应对子女的教育以及父母的养老开支,同时还需要储蓄一部分资金应对家庭的不时之需;因此居民一旦有了钱,也不愿意超前消费或者负债消费,而是把自身的即期收入当做自身消费的最大额度,而多余的资金通常是存入银行;所以这些因素就更加加大了居民的储蓄率。2.企业高储蓄率的原因中国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的存在形式为主,他们倾向于利用自有资金进行融资或进行再投资,很难通过外部渠道获得融资,这是企业储蓄率高的主要原因,而导致他们这样做的直接因素可能在于融资渠道不畅,包括直接或者间接的融资;同时为了应对自身的财务危机,中小型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的盈余资金用于储蓄,以加大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这也是企业高储蓄率的原因之一。3.政府高储蓄率的表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储蓄倾向,之所以会如此,与我国政府目前的“大政府”政府形态是分不开的,使得它具有很强的储蓄倾向,以满足对社会再生产拥有一定控制力的需求;其次我国政府财政支出较大,庞大的财政支出使得政府不得不提高政府的储蓄率。二、高储蓄率形成的影响高储蓄率导致巨额贸易顺差,造成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不平衡经济在长期运作当中遵循着储蓄-投资=贸易差额的一个经济原理;理论认为,储蓄一投资=出口一进口,当储蓄>投资时造成了贸易顺差的产生,此时国内资源的流出,国内新创造的商品和服务在扣除消费的部分后剩下的就是储蓄;但如果投资需求不足时,也就是投资<储蓄时,那么我们只能将剩余的部分用于出口,因此形成贸易顺差;近年来中国的持续的高储蓄率也造成的中国对于其他外贸国家多年的贸易顺差,也造成了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三、政策调整建议1.企业应当强化治理措施,改善股息分配政策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减少高储蓄率对于企业带来的问题,企业应当强化公司治理措施,加大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润分配,减少企业的投资,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留存收益;同时企业应当增加对个人收入的增长,从而增强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2.使政府支出构成从投资向消费转移政府应当减少对于经济垄断企业的投资,而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调节政府在居民在宏观收入的力度,使得消费作为“三架马车”之一能够实质性的为经济发展添足马力,以此政府应当要让政府支出构成从投资向消费转移。3.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比如,可以采取减税方式,通过降低企业生产税、所得税税率和居民所得税税率,为企业利润留出空间,增加居民收入。同时督促企业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劳动者报酬,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劳动力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等。4.升级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我国居民的消费领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征,近年来一些消费领域已经开始出现显著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基本耐用消费品市场渐趋饱和,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因此,必须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因此我们就要加快调整和升级消费结构,同时积极培育汽车、住房和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表现为教育、养老、医疗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等的不完善,正因为没有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居民更需要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以致于造成了居民即期消费能力的薄弱,如果政府能够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居民才会降低储蓄率,增加即期消费,从而带动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四、结论总之,要解决我国经济的内外不平衡问题,就要多管齐下。在当前,不但要通过调节汇率,放松外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减缓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还要采取多项措施,用利率、价格、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市场和政策工具加以调控。为此,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加大国有企业对财产所有者利润分红的方式来减少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把这一部分收入用于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支出。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储蓄、从而达到减少双顺差的目的,还可以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达到增加消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韩国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 (1):23-27. 宋士云.我国居民消费状况的实证分析.改革,2006, (2):115-121. 陈舸.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中国外资,2012, (9):7-8. 张凯,李旭.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预测模型.时代经贸,2007, (2Z):75-76. 李真雅.实证分析我国高储蓄率的宏观成因.投资金融,2005, (11):112-113.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分析林秀琴(尤溪县城关镇人民政府,福建 尤溪 3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