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外汇资金短缺的深层次原因及表现-大势观察
2004年02月23日09:17 中国经济时报
大势观察邹新
2月4日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为什么突出,银监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对目前处于外汇资金短缺的中资银行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中资银行有望以此为契机,通过业务产品和组织结构的创新来缓解外汇资金短缺的不利局面,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
外汇资金短缺的
深层次原因及表现
目前中资银行中普遍存在的外汇资金短缺从表面上看是外汇存、贷款的巨大落差所致,而外汇存款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不断贬值及美国利率持续低位导致国内美元等外币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但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资银行外汇衍生产品品种的缺乏是其吸取外汇存款及外汇资金运营的一大主要障碍。
第一,中资银行普遍缺乏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多样的金融服务需求。一方面,随着国内企业纷纷进入国际市场以及大量的跨国公司进人中国市场,巨额的国际贸易及投资产生了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的巨大市场需求,尤其是国内企业,急需商业银行为其咨询指导,提供相应的避险工具。但出于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惧怕或是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中资银行在为企业提供外汇资金避险服务方面面临较大瓶颈。以中国银行为例,相对于所有的企业外汇存款,套期保值等避险服务所占资金只约为十分之一,这极大影响了企业外汇存款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持汇居民的快速增加,外汇买卖、外汇理财以及外汇资产管理等业务急切需要包括规避风险在内的多样化金融服务。但中资银行囿于监管层的种种限制,相关业务开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据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工商银行完成各项代客外汇资金业务总量1181亿美元,其中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为297亿美元,外汇代客理财和风险管理业务只有71亿美元,而占绝对份额的还是结售汇业务,达732亿美元。
第二,风险管理已成为国际银行业资金运营的核心内容。由于金融衍生工具能为基础金融工具提供一种有效的对冲风险手段,在转移风险和价格发现上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商业银行资金运营风险管理的重要载体,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交易量近来增速迅猛,其中2002年的交易量已达1986年交易量的13.5倍,市值为当年全球GDP的4.5倍。随着中资银行资金业务地位的上升,资金运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目前国内传统的外汇交易业务几乎陷入恶性竞争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为什么突出,许多银行由于缺乏竞争手段,仅将其作为稳定客户的增值型服务,致使外汇交易的利润空间收窄,还不及国际市场的一半。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引进有望改变这种局面。从发展趋势来看,中资银行总行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资金交易活动的外汇资金规模将扩大,这也需要中资银行掌握相应的避险增值工具。
第三,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外汇资金运营上处于明显弱势。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资金业务份额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在国内经营的资金业务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期货、期权、远期和调期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及增值,而中资银行却无法充分运用这些工具,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方兴未艾的外汇理财服务需要多种金融衍生工具,但由于中资银行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可靠的专业人才无法独自经营。而外资银行正将各种成熟的外汇利率衍生产品带入中国市场,以满足其高端客户的需求,其结果是中资银行在竞争中失利。去年9月以来的外汇储蓄存款下降主要波及中资银行而外资银行所受影响不大,就充分引证了这一点。鉴于外汇理财是极具潜力的市场,且随着外币存贷利率的放开,中资银行既面临重大考验,也拥有无限商机。
《办法》中值得关注的内容
《办法》的重大突破之一在于,其借鉴了巴塞尔委员会的做法�熋魅妨硕越鹑谘苌�产品的定义,即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熎浼壑等【鲇谝恢只蚨嘀只�础资产或指数�熀显嫉幕�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熁セ唬牶推谌ǎ�还包括具有远期、期货、掉期�熁セ唬牶推谌ㄖ幸恢只蚨嘀痔卣鞯慕峁够�金融工具。这实际上给中资银行金融衍生业务的开展指定了一个边界。由于此前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没有一个系统化的规范要求,中资银行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经常靠打“擦边球”来赢得市场,这实际上加大了运营风险。《办法》出台后,商业银行可在其框架内规范地发展衍生产品交易,促进业务健康发展。从市场层面来看,《办法》基本涵盖了中资银行可以开发的外汇理财业务�熎渲凶钍苤跄康氖峭饣憷聿票Vそ鸾灰祝�即不同于目前“实盘”交易的“虚盘”买卖。
《办法》的重要内容之二,是明确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风险管理和监管规定。《办法》改变了过去在控制中资银行业务风险方面主要采用限制准入、规定业务限额等单一的管理模式,而将风险监管思路转移到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上来,强调了中资银行的自我风险管理,要求中资银行从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信息披露制度,将衍生产品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
中资银行的策略选择
首先,建立严格的前、中及后台分开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涵盖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市场风险,关键是要加强对国际经济金融动态的跟踪分析和形势预测。对于法律风险,除了要在国际掉期及衍生产品协会�煟桑樱模粒牭姆�律文件框架下签署相关交易协议外,还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各主要国家相关法规惯例和操作方式的资料库,用于产品有效性保护的法律依据。操作风险的防范则需要商业银行切实将前、中、后台分离,建立规范标准的操作程序和内控机制。信用风险是风险防范的重点和难点,总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涵盖所有外汇资金业务、面向全球的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各交易对手的资金状况、偿债能力及资信评级等因素来确定其授信额度,实现全球资金的统一授信。具体操作时,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监控政策的制定和监督,由资金部等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政策指引下对产品交易进行实时监控,这种两条线的内部监控方式是资金交易及运营的发展趋势。
其次,建立24小时不间断的外汇资金交易体系和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全球外汇市场已发展成为一个高度整合的连续交易市场,全球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要求商业银行在其内部建立一个全天候连续的外汇资金交易和风险管理系统。随着跨国经营战略的推进,各主要中资银行目前在美元、欧元、日元及港币的国际清算中心都设立了机构,但由于各国市场准入等因素的限制,很多中资银行短时间内还难以在一些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营业性金融机构。同时,许多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目前处于外汇资金交易系统相互隔离、风险评估与管理独立运行的不利境地。鉴于此,应尽早利用信息技术在各主要货币交易、清算中心建立统一的外汇资金交易信息动态化处理和风险管理平台,并与中资银行国内的资金交易体系实现兼容。
其三,结合国内外汇利率市场化的优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从2003年12月1日始,中国人民银行已放开外币小额存款利率,这意味着中资银行对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在央行规定的范围内有了自主决定权,这是中国人民银行继对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大额外汇存款利率放开后迈出的标志性一步。至此,国内市场基本实现了外币利率市场化,这对中资银行加大金融衍生产品组合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四,对会计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整。要想通过金融衍生产品来促进外汇存款的吸收并提高外汇资金运营的效率,关键一点还要对其创造的业务收入和相关业绩进行科学公平的考核。目前普遍的状况是,按照中资银行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与流程标准,许多盈利的衍生产品交易在内部核算时却表现为亏损。这将极大阻碍金融衍生交易品种的开发和运行。因此,中资银行的会计制度和流程应参照国际惯例进行调整,尽快着手建立基于管理会计标准的资金业务绩效考核系统。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