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外汇变成中国发展“包袱”于民或为新出路
迅速增长的巨额外汇正在变成中国发展的“包袱”。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非洲访问时说道:“对外贸易不平衡状态损害了中国的宏观经济,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沉重负担。因为外汇储备将变成本国的基础货币,长期来看会导致通货膨胀。”
或许,在学界与市场上呼声很高的“藏汇于民”等一系列改革将逐步进入高层视野。
藏汇于民或为新出路
“高层这么明确的谈外汇储备的利弊,对外汇储备进行定性判断是少有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研究员李远芳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总理的讲话意味着外汇政策会发生一些改变。以后可能是管制减少、额度提升这样一种形式,这样私人部门获得外汇更加方便,对外投资更加便利。换汇额度、管制是什么样的等汇率政策应该更加灵活。”
面对目前近4万亿的外汇储备,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要解决巨量的外汇储备应该放开汇率管制,解除进出口强制结汇,允许企业持有外币,从而减少央行主动印钞的渠道。将外汇储备返还国民,让民众享受发展福利,使外汇储备“藏汇于民”。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则表示,与此前《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的政策取向一致,未来藏汇于民将是大方向。
叶檀也指出,要改变中国4万亿外储虚胖现象,最重要的是提升投资回报率,让中国企业无论走出国门还是出口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外汇储备,都能够靠技术品牌营销盈利,当企业质量好转,中国需要根本性的汇率改革,从藏汇于央行变成藏汇于民。
事实上,在一次性的购汇额度方面相比以前已经大大提升,而上海自贸区也实施了一些政策,比如允许私人直接去投资。不仅如此,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在不断地推进。
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幅,李远芳指出,现在放宽日波幅还是不够,因为现在中间价的灵活性还比较差,我国与国外的汇率波幅在每日的层面上好像都差不多,但是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层面上来看的话他们的波幅要比人民币的波幅大多了。因此,汇率政策和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都应该做出配合,允许人民币汇率短期内有更大的波动。
多种因素造就烫手山芋
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过万亿,此后中国外汇储备便不断刷新纪录,“失控”成为中国外汇储备的真实写照。
据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1/3,比上年净增5000多亿美元,年增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近4万亿的外汇储备量再一次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早先由于发展中国家有更大的贸易赤字,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家的进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样经常会遇到贸易赤字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来平衡国际收支,发展中国家都愿意持有更多的外汇储备。李远芳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经济体为了抵御风险,开始积累外汇储备,中国也是在那个时期以后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增长,可以说是一种比较重商主义的政策。
然而,近年来外汇储备已经远远超过正常所需的规模。据统计,如果按照国际收支领域的权威学者特里芬提出的衡量外汇储备规模的标准:以满足5个月进口需要为标准,满足2个半月进口需要为最低限。2013年中国进口为19504亿美元,5个月进口约为7800亿美元。对比中国的数据,2013年外汇储备为3.82万亿美元,中国的尾货储备已远远超过正常标准。
2013年底面对约3.8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易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外汇储备已经超过最优规模,再继续增多就不划算了。
然而即便如此,2014年前3个月外汇储备依然呈现疯狂上涨局面。我们的外汇储备之所以增长得这么快有许多原因。
在李远芳看来,国际收支失衡是其中根本的原因。她指出,一方面我国一直以来是双顺差的局面,即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顺差。经常账户顺差即对外贸易不平衡是主导因素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外汇储备,资本账户顺差主要是由于外国对华的直接投资激增,这两块收入美元是相当多的,支付出去的美元却比较少,最终导致官方的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
然而,除了国际收支的原因,外汇制度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此前招商银行(行情,问诊)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外汇制度有关系,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有关系。目前我们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央行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经常会去购买美元,这带来了外汇储备的增长压力。而在升值预期之下大家都不愿意持有外币,机构把外币卖给银行,银行把它卖给央行,所以央行就积累了大量的外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