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新兴市场外储20年来最大规模持续下滑

03-21 财经资讯
       

编者按:全球外储正在减少,并且速度非常快,尤其是新兴市场外汇储备。据央行最新公布的外汇储备数据,截至6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3.69万亿美元。自2014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99万亿美元的高点之后,外汇储备已经连续4个季度减少。中国外储占到了新兴市场外储的半壁江山,这意味着其影响是关键性的。

在经历希腊危机、A股股灾后,一场全球外汇储备的巨大风暴又将再次刮起。欧洲中央银行日前发布报告说,欧元过去一年内贬值10%,导致其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下降。

报告指出,在截至今年5月的一年内,全球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11.6万亿美元左右。其中,美元所占份额上升1.8个百分点,至62.9%;欧元所占份额下降2.2个百分点,至22.2%。不过,剔除汇率因素,欧元所占份额仅下降0.2个百分点。

新兴市场外储20年来最大规模持续下滑

2007年底金融危机露头以来,美元和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分别下降了5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同期,非传统储备货币的份额成倍增长,显示全球外汇储备的多样性越来越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公布的COFER数据也显示,新兴市场外储连续3个季度下滑,从2014年二季度的8.06万亿美元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7.5万亿美元。

国际知名投行法国巴黎银行(BNP)表示:“尽管今年二季度的数据尚未公布,但我们能够从已公布的各国数据来做出推测。根据我们的推测,新兴市场国家的储备在二季度持续下降外汇储备大的风险,尽管降幅较小,大约在210亿美元。”

二季度的这一降幅将使得新兴市场的外储自去年年中以来的总体降幅达到5750亿美元。

法国巴黎银行称,这是极度不寻常的变化,新兴市场外汇储备自去年年中以来就在持续下降,要知道从1995年以来,哪怕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最高峰时刻,新兴市场外储也只有两个季度下滑,并且在随后迅速回升。

从历史数据看,近20年新兴市场都没有出现过如此程度的持续下滑。

尽管美联储(FED)尚未开始加息,但这一预期引发的美元强势已让新兴市场货币处于“自由落体运动”中。

彭博社汇总的追溯至1999年的数据显示,一项由主要发展中国家货币组成的指数上周跌至纪录新低,过去一年的累计跌幅达到19%。

2015年伊始,各国央行纷纷开启降息之路。根据统计数据,到目前为止外汇储备大的风险,全球开始实行降息或宽松政策的央行近20家,包括埃及央行、印度央行、秘鲁央行、瑞士央行、丹麦央行、土耳其央行、巴西央行、加拿大央行、欧洲央行(QE)、新加坡央行、俄罗斯央行、澳大利亚央行、中国央行、瑞典央行、以色列央行、新西兰央行。

在这场降息大潮中,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本币引来大规模抛售。

上周,巴西雷亚尔成为领跌全球的主要货币,受国内经济“滞胀”和政府调整财政预算新举措影响,巴西雷亚尔周跌幅达5%,雷亚尔兑美元跌破3.30关口,创12年新低。市场分析师最新预测报告指出,2015年,巴西的经济将继续衰退,为25年来经济表现最差的一年。

除巴西雷亚尔,智利比索亦大幅贬值,兑美元汇率跌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去年,俄罗斯卢布“崩盘”,虽然现在较前期已经有大幅回升,但是其跌幅仍然超过30%。日元、泰铢及韩元等亚太新兴货币近期跌幅也较大。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高利率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美元的上涨一度令拉丁美洲陷入债务危机。10年之后,美元的升值迫使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放弃盯住美元的政策,并令该地区陷入危机。

MacroIntelligence2Partners研究公司合伙人JulianBrigden在7月22日的报告中写道:“新兴市场的危机症状很多,但都是由美元上涨引起的,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对美元的依赖将导致信贷紧缩以及经济放缓。”

事实上,美元走强给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了双重伤害,既削弱了收入增长又降低资金流入。增速放缓或者下降的外储又导致(这些经济体)的基础货币增速下滑,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货币紧缩。因此,美元走强实际上制造了一场全球货币紧缩。

然而,强势美元也会夸大外储的下降,因为美元走强将使得各国央行持有的其他外汇资产遭遇市值损失(以美元计)。

中国外储下降影响关键

根据法国巴黎银行的测算,中国外储占到了新兴市场外储的半壁江山,这意味着其影响是关键性的。

中国外汇储备自去年三季度已连续4个季度减少,从一年前3.99万亿美元的峰值下降至今年6月份的3.69万亿美元。

在美元升值的情况下,美元计价的外储资产会下降。外汇储备也可能发生各种投资损益。对比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和美元值,中金估计自去年6月份以来发生的估值效应可能达2,192亿美元。

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认为,外储下降还涉及到资本被动外流,其中包括套利资本或者说“热钱”的流出以及外资企业的撤资等方面,而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在货币当局统计掌控之外的资本外逃现象。

2014年下半年,中国外储下降了1500亿美元,但商品贸易顺差达到了2785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外储下降1130亿美元,商品贸易顺差为1237亿美元。两者间的差距放大了资本外流的空间。

近几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动荡已经使长期持续的外汇储备单边升势出现了逆转。这种转变未来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怎样,值得重视。特别是投机性资本流出和资本外逃现象。

据花旗银行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17日止的一周,新兴市场基金共流出21亿美元,其中,中国的ETF流出16亿美元。6月17日当周,108亿美元流入股票基金,主要流向美国及日本基金。

总体上,中国的国际收支“巨额双顺差”格局已经走向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波动的“新常态”。

就经常项目而言,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分野日益扩大:前者继续保持巨额顺差,而基础商品价格下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后者的逆差规模扩大速度惊人,正在向不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外管局发言人王春英表示:“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数据看,上半年并未出现持续大规模的资本外流,而且二季度资金流出压力比一季度有所减弱并趋于均衡。”

除了资本外流,中金认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以及外汇干预逐步退出,中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将继续下降。同时,中国可能继续利用外汇储备支持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严格意义的外汇储备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当前,全球外汇储备正在酝酿巨大风暴可能削弱对美国国债的需求。2013年,美国国债减码风暴时收益率飙升,新兴市场国家央行为保护本国汇率而升息或抛售美国国债。

另外,随着全球债券、股票市场供需之间结构性失衡的风险上升,也有推动债券收益率走高、股市走低的风险。

(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