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贸区挂牌三年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累计突破1700亿元
这是一组亮眼的数据:浙江自贸区挂牌三年,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累计突破1700亿元人民币,仅次于杭州、宁波,去年达到960亿元;而2017年自贸区成立伊始当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仅为38亿元。在全省结算量中的占比从0.98%提高至近11.4%,在同期舟山市跨境收支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从6%提高至55%。
金融集聚效应提升,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从覆盖面看,浙江自贸区金融便利政策惠及面由区内200余家企业拓展至全省800余家浙江省外汇业务考试,区内开办银行增至16家,占全市银行数量的60%。业务范围由原来的香港、澳门逐渐发展至日本、美国、德国等43个国家和地区。截至今年2月末,浙江自贸区内金融机构网点增至70家。
金融业态发展较好,企业资金保障有力。区内存贷款增长较快。2月末,自贸区内银行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74.98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市存款总量29.2%;自贸区内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77.82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市贷款总量42.6%。
“浙江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同时随着外汇创新业务新六条政策落地,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中国人民银行舟山市中心支行行长闫真宇介绍,浙江自贸区的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在全国自贸区中便利程度最高,截至2020年2月末,累计办理232笔、结汇金额10.04亿元。
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到什么程度?杭州银行舟山分行交易银行部经理郎敏说,试点政策之前,企业递交的结汇支付材料,需要仔细审核每一笔单据,两名员工加班忙不过来,发动分行所有外汇从业人员一起加班。试点后,根据企业提交的支付命令函即时办理款项汇划,无须再审核每一个支付项目单据,每季度只要进行10%以上的抽检。以去年1月舟山海城公司为例,外债资金结汇后,需要支付数十笔工程款,如果按照以往的资本金结汇支付方式,企业从收集齐真实性支付单据到银行办理款项汇出前后需要半个月时间,现在当天就办好。
为防范自贸区金融风险,自去年4月1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舟山市中心支行组织辖内银行机构开展金融与手机号码实名信息交叉核验探索,10月份起,在全市银行机构全面推广交叉核验机制。
截至2月末,舟山全辖区共办理核验业务64936笔,发现手机号码非开户本人17343笔,占比26.71%,成功阻止46起冒名开户的风险事件;基于核验结果匹配预警144个电信诈骗、地下钱庄等可疑交易线索,总体成效明显。
2017年4月1日,浙江自贸区挂牌,根据《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浙江自贸区重点是“推进以油品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2018年6月,浙江省明确提出自贸区“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其中“一示范区”即“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
浙江自贸区设立以来,油品全产业链建设推进成效明显。目前,世界上原油炼化能力最大的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已经投产;自贸区保税燃料油已占到全国供油量的四分之一,成为国内第一大供油港。油品储备能力达到2790万吨(3100万方),有力支撑国家能源战略保障能力;LNG接卸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底达到500万吨,占全省50%以上,是长三角最大的气源基地。
万亿级油气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连续三年召开世界油商大会,集聚6000余家油气企业,签约66个重大油气项目,托克、BP、道达尔等国际油气合作项目先后落地,成为全球油气合作新高地,构建了油气产业深化国际合作新体系,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油品贸易已具备较强的现实基础和市场需要。
2019年8月29日浙江省外汇业务考试,浙江自贸区在全国率先获批自贸区油品贸易跨境人民币便利化结算创新试点。2019年10月8日,成功落地自贸区首单境外船供油人民币结算业务和首单油品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业务。首笔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业务顺利落地。创新了“仓单通”产品,完成国内自贸区首单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业务。
中国银行舟山分行副行长汤晶晶介绍,自贸区成立前,该行国际结算的行业主要是水产品加工、船舶修造等,现在油品企业成为最大的业务对象。这三年,随着浙江自贸区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该行国际结算量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取得快速增长,并始终保持市场份额第一。
政策创新、结算便利,吸引大量相关企业投资兴业。浙江海港能源有限公司是由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原油贸易公司——维多集团和浙江国企合资的油品贸易企业,正式运营一年来经营油品100多万吨,销售额30多亿人民币。中石化全球船供油业务中心自2018年落户舟山后,2019年业务量比上年递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