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终没有从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蜕变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的存在无疑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从军事、政治以及经济等层面来看,明朝在中国历代王朝当中并没有达到如汉唐那般的顶峰地位。
但如果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明代时期的中国社会却正在经历一个之前从未有过的变化阶段,白银的货币化便是其中的重要体现。虽然明朝最终没有从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蜕变,它的教训却依然能够给予今人足够的启示。
一、明代时期的独特环境造就了白银的货币化
1、明朝政府的宝钞制度在实行中走向失败
作为一个政权和社会维持日常运转的基本要素,货币在历朝历代都受到了统治者相当程度的重视,明朝自然也不例外。最早还处于起兵阶段之时,朱元璋便已经着手铸造大中通宝这一铜钱货币。
当然,同时期的其他群雄,如张士诚、陈友谅也曾铸造过本政权的货币,只不过由于只有朱元璋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他们铸造的货币很快便遭到废除。但是,当明朝完成统一大业、社会运转进入正常状态后,尤其是在明朝这样一个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对于铜钱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而这又引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用来铸钱的铜不够用了。
除此之外,铜钱作为货币还有着另外两大不便之处,那就是重量过大以及私铸现象的盛行,这都对铜钱这一货币的流通性造成了冲击,“而奸民复多盗铸者。又商贾转易钱重道远,不能多致,颇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朝开始效仿宋元时期政府的措施,发行了一种名为“宝钞”的纸币,最早在洪武八年便已经发行于明朝社会当中。
相比之下,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的观念虽然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当中也时常有将其作为流通货币的行为,但明朝政府却明文规定它并不具有法定的货币作用,甚至私自将其用于交易当中还会受到惩罚,最多只能用白银来换取宝钞。
诚然,纸币的发行既不需要像铜钱那般需要消耗大量矿产资源,也有利于社会当中的大规模交易流通,似乎很好地解决了明朝初期的货币流通问题,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需要注意的是,纸币本身其实是毫无用处的,它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当中流通且拥有价值全部依靠于政府的威信,而明朝政府对于宝钞的一系列发行措施却使其陷入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明朝政府在印发宝钞时并没有规定数量上的限制。也就是说,明朝政府想发行多少纸币全部看他们的实际需要,只留下广大百姓为宝钞发行量过多而导致的通货膨胀的恶性结果来买单,这使宝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在宝钞的实际使用过程当中,政府官员中饱私囊、民间私印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收换昏钞之法,本以便民,然民多缘法为奸诈,每以堪用之钞辄来易换者。”这对宝钞的流通性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打击。
因此,在宝钞发行不过二十余年后,明朝社会便出现了宝钞大量贬值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民众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得不选取包括白银、丝绸乃至谷物等物品来充当实际流通的货币。虽然历代明朝统治者都试图缓解宝钞贬值这一问题,但收获的成效却寥寥无几,白银则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民间最广为流通的货币,明朝政府最终也不得不将白银列为法定货币。
2、海外贸易使大量白银得以进入明朝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明朝恰巧处于世界大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十五世纪开始,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的各个国家看到了海外资源的丰富,也认识到了远洋贸易所能带来的巨额利润,因此纷纷踏上了海外贸易的进程。
从非洲到南美洲,从欧洲到亚洲,他们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各个地区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从当地开凿挖掘了数量极为丰富的真金白银,尤其葡萄人更是这一系列活动的急先锋。虽然葡萄牙人最初与明朝的见面并不愉快,“潜入京师,见部不拜,朝欲位先诸夷”,但最后他们还是通过诸多手段获得了在中国经营通商的权力,使澳门成为了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中心枢纽。
除了欧洲外,日本当时也是明朝白银流入的重要地区。早在十六世纪后期,日本便已经因为自身盛产白银的特点而被称为“银岛”,顾炎武便曾说过“日本无货,只有金银”,足以从侧面证明日本白银数量的丰富。
虽然自元朝以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便进入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甚至一度老死不相往来,但由于日本国内本身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这导致日本民众在日常用品的需求上十分依仗于中国,从脂粉到漆器,从瓷器到布匹都是如此。在利益的驱使下,还是出现了大量在中日两国之间进行非法走私贸易的商人,日本国内白银也因此大幅流入中国。
在百姓层面,在社会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白银,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开始受到冲击,追求金银成为他们新的人生目标。诚然,追求利益本身并没有错,可当这种追求行动变得愈发过火乃至于肆无忌惮,那么就将对整个社会与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
有鉴于此,继位的隆庆皇帝首次对海禁政策做出了松弛,明朝民众在海外贸易行动上的限制大大减少,这对促进国际海外贸易活动的繁荣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白银的大量流入以及明朝国内对于白银的需求缔造了属于明朝、也属于中国的白银时代。
二、白银时代的到来对明朝政府提出了新的艰难挑战
1、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
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所有的王朝所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政策。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也就是说,只有在农民生产生活活动得到稳定的情况下,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才会变得更加稳固。相比之下,商业则由于其本身的特性而成为封建统治者们打压抑制的对象。
而在明朝时期,随着白银时代的到来,小农经济的稳定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一方面,白银成为货币使人们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变得更加方便,无论语言、相貌、货物如何,只要白银一拿出来白银,那么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易,这也是中国商人得以和外国商人进行交易的基础。
另一方面,面对来自日本、美洲以及欧洲的巨额市场需求,中国国内的商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纷纷开始了对更高生产效率的追求。尤其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苏杭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更是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而这种在经济上的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工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城市的主体功能也开始由政治转变为单纯的经济,大量农户纷纷进入城镇当中寻求工作,而这一系列现象都使小农经济的存在基础遭到了破坏。
另外,前文已经说道,随着白银时代的到来,由明朝政府发行的宝钞逐渐被人们废弃,明朝政府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大为削弱。为了保持自己对民众的控制,明朝统治者开始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监税使的设立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随着这种措施增多,广大百姓从中受到的损害也更大,最终在不得已之下只能聚集起来发动民变,对明朝政府的统治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对于明朝这样一个封建王朝来说,若是它积极主动拥抱改变,自然能够从中获益无穷。但若是对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加以阻止,明朝便也只能承受它所带来的无穷破坏。
2、社会风气在白银货币的冲击下发生转变
诚然,追求利益本身并没有错,可当这种追求行动变得愈发过火乃至于肆无忌惮,那么就将对整个社会与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官僚层面,在真金白银的侵蚀之下,整个明朝的官僚阶层也迅速走向堕落,与民争利、以权谋私成为他们的普遍行为,甚至连卖官鬻爵都不是一件稀罕事儿。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政府自然愈发堕落,以致于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进程。
三、总结
总的来说,无论是国内宝钞制度的失败,还是国际海洋贸易活动的兴盛,都为明朝白银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极为良好的环境。虽然当时的中国尚且还处于封建时代,但凭借着多年来的浑厚积累,在整体国力上却仍然处于世界前列,白银时代的到来更为明朝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只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明朝最终并未从这一时代浪潮当中收获足够多的好处,甚至反倒加速了自身的灭亡,也埋下了中国近代化以来落后于世界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