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盛行的是“保汇率还是保外储”之问?
2月7日,外汇局公布了今年1月末外储跌破3万亿大关的消息,这引发了社会上不少人的讨论。据悉,近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购汇增加等原因引发中国外汇储备持续下降。民众对于外储的担忧,从2014年逼近4万亿美元的过多,到最近一年的减少。
当然,3万亿不过是一个心理关口,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类似于上证指数突破或跌破3000点、人民币对美元“破7”。而且,1月份123亿美元的环比下降幅度已经是6个月以来的最小跌幅,仅相当于去年同期下跌幅度的八分之一,这显示外储下跌趋势有所放缓。
外储跌破3万亿不值得担忧,或者说这不是担忧的重点。从官方的角度来说,外管局一再强调“我国外汇储备是充足的”,在7日的答记者问中亦提到,外汇储备是一个连续变量,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下,储备规模上下波动是正常的,无须特别看重所谓的“整数关口”,无论从绝对规模看还是用其他各种充足性指标进行衡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都是充裕的。
而且,一国持有多少外储才算合理水平,国际上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无疑,即便跌破3万亿,中国外储依然稳居全球第一,远超其他国家。按照传统的衡量标准,在进口支付上外储需要至少满足3个月的进口,假定没有人民币对外支付,目前是40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需求。
当前市场上颇为盛行的是“保汇率还是保外储”之问。有观点认为保外储比保汇率更加重要,亦有观点认为目前是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最佳时机,在目前贬值预期尚可控的时候,以比较低的成本稳定汇率,能够有效减少恐慌情绪,避免出现外汇储备不保、汇率失守的双输局面。
汇率与外储之问有其缘由。在近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过程中,外储降低的确主要由贬值预期的换汇引发。人民币贬值,换汇增加,外储减少,外储减少又继续引发贬值预期,如此往复。这种交替影响导致的恐慌情绪,确实带来不少负面效应,央行等监管层也一度出面“维稳”。
不过,将外储与汇率稳定的关系直接对立起来,亦有偏颇之处,也并非外储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去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虽一再贬值外汇储备减少的原因,全年贬值幅度甚至达到6%,但人民币相对一篮子货币却一直保持稳定。外汇交易中心去年底亦曾发文,自2017年开始启用的中国外汇交易系统(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的货币篮子,货币数量由原来的13种增加至24种,美元权重随之由0.2640调整为0.2240。这表明,监管层欲在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以免对单一货币权重过高。
另一方面,货币价值高低,测量尺度只是技术手段。最应该重视的是货币的基本面:货币的真正内在价值在于经济和社会健康程度。对人民币来说,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常项目保持顺差、财政状况较好、金融体系稳健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些有利因素都将继续支持人民币成为稳定的强势货币外汇储备减少的原因,也将促进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而这种内生的健康才是人民币币值的含金量之源。
此外,淡化贬值预期,需让市场看到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大幅度双向波动,特别是在美元走弱的时候,要让市场看到人民币对美元存在较大的走强空间。
换言之,人民币汇率、外储只不过是宏观经济的表现形式,要扭转市场对人民币短期贬值预期,需从深入推进改革上做文章,稳住经济增长预期。如此,汇率才能稳住,而外储的多寡也不会引发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