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双轨期与汇率市场化改革期的启示(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汇率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适时的演变、改进和完善,大致经历了汇率双轨期、汇率并轨期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期三个阶段。
1978-1993:汇率双轨期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以及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采取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形成机制、实行外汇留成办法。1980年10月,我国建立了外汇调节市场,引进更多竞争机制、增加外汇储备。该时期,虽然存在较少的外汇风险,但缺乏外汇监管制度。
1994-2004:汇率并轨期
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建立了以银行结售汇制度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统一、规范、有效的外汇市场。此外,还取消了外国货币在中国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等方面的限制,提高居民用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
1996年12月1日,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的贸易日益增多,为适应新的形势,我国于2012年12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
2005-至今:汇率市场改革期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5年7月21日中国对人民币汇率管理体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次性升值2%;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外汇改革主要包括:
1. 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和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中国坚持人民币汇改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
2. 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中国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次性升值2%,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从8.28调整为8.11。此后,人民币进入单边升值通道。至2014年1月30日,人民币结束单边升值,进入宽幅波动时期。
3. 调整汇率基准价格和挂牌汇价体系。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幅扩大至2%;扩大银行自行定价的权限等。
4. 不断完善外汇交易制度。增加交易主体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与人民币汇率,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即期银行间外汇市场,将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扩大至所有银行;引进美元做市商制度,在银行间市场引进询价交易机制;引进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等。
此外,由于长期贸易盈余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与人民币汇率,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外汇。中国逐步调整外汇储备的管理制度,开始运用合理的手段,充分利用超额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保持适度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