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肺炎疫情冲击中出现明显明显反弹

01-13 财经资讯
       

2021年,全球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出现明显反弹,在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低利率政策正面临调整。目前,已有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多家发达经济体央行释放出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英国央行更是在2021年12月宣布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15个基点至0.25%,这也是英国央行自疫情暴发以来的首次加息。

与此同时,阿根廷央行、波兰央行以及秘鲁央行也在2022年伊始宣布加息。阿根廷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38%上调200个基点至40%;秘鲁央行将政策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3%;波兰央行将利率提高50个基点至2.25%。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英国央行还是波兰央行,应对国内不断走高的通货膨胀均是其选择加息的一项重要原因。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市场需求的逐步回暖货币政策调整,叠加供应链瓶颈下的供应不足,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从2021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其中,天然气以及原油价格在去年下半年持续走高,能源价格的飙升进一步加重了本已处于上升态势的通胀压力,全球通胀水平持续上涨。

鉴于不断上涨的通胀压力,英国央行已在2021年12月宣布加息。美联储也主动放弃了其坚持了数月的有关通胀仅是暂时性的判断。美联储最新公布的点阵图显示,预计美联储将在2022年加息3次。而近期美联储多位官员的讲话也频频释放“鹰”派信号,市场对于美联储在今年将以更快速度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增强。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21年12月非农新增就业19.9万人,创下2021年1月以来的新低。不过,在非农数据“遇冷”后,CME利率期货隐含的美联储3月加息概率却由70%附近一度飙升至90%以上。有分析人士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美国12月非农数据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此外,始终对加息前景保持“鸽”派态度的欧洲央行也正面临着更大的通胀压力。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通胀水平同比增长再创新高。欧元区2021年12月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涨5%,高于11月的4.9%。其中,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仍是主要推动因素,能源价格同比上涨26%。有分析人士认为,一旦欧元区通胀水平进一步走高,或将逼迫欧洲央行更快加息货币政策调整,踩下宽松政策的“刹车”。不过,日前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连恩再度重申,欧洲央行在2022年不太可能提高利率,而通胀也将会下降。

事实上,面对高企的通胀水平,曾在疫情期间实施低利率政策的部分央行决策者们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是合理的。不过,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超低利率的融资环境下,全球部分经济体大规模举债,全球债务水平急剧上升。而在当前全球利率水平上行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债务的可持续性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话题。而对于所有在疫情防控期间债务水平激增的经济体而言,利率的上行都有可能加重其债务负担,威胁债务的可持续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债务数据库的最新数据,全球债务在2020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已达到全球GDP的256%。政府债务增量占到了全球债务增量的一半有余,全球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跃升至创纪录的99%。非金融企业和家庭的私人债务也达到新高。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增长尤其显著。目前,公共债务占全球债务总额的近40%,是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高占比。自2007年以来,公共债务的累积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各国政府面临的两大经济危机:首先是全球金融危机,然后是新冠肺炎疫情危机。

而随着越来越多经济体央行将货币政策调整的关注点转向不断上升的通胀和通胀预期,如何平衡应对通胀以及维持债务可持续性就成为艰难和重要的选择。IMF分析指出,债务激增放大了脆弱性,在融资环境收紧时尤为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高债务水平限制了政府支持经济复苏和私人部门在中期进行投资的能力。虽然在某些情况下,通货膨胀和名义GDP的增加有助于降低债务比率,但这不太可能维持债务的大幅下降。随着各国央行加息以防止通胀持续高企,借贷成本也会随之上升。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政策利率已经上升,预计还会进一步上调。发达经济体的央行也正在计划减少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的大规模购买,但其减少购债的方式将对经济复苏和财政政策产生影响。

“随着利率上升,财政政策将需要调整,尤其是在债务脆弱性较高的国家。历史表明,当利率作出反应时,财政支持的效果将会减弱,也就是说,增加财政支出(或降低税收)对经济活动和就业的影响将会减弱,并可能加剧通胀压力。债务可持续性问题也很可能加剧。如果全球利率上升速度快于预期且经济增长放缓,风险就会放大。融资环境大幅收紧将增加高负债政府、家庭和企业的压力。如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被迫同时去杠杆,这将影响经济增长前景。”IMF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