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 美股行情中心:独家提供全美股行业板块、ETF、权证实时行情
美股行情中心:独家提供全美股行业板块、盘前盘后、ETF、权证实时行情
新浪美股北京时间22日讯 面对原油价格的这一路暴跌,石油输出国家组织想要协同动作来应对却困难重重,始终不能如愿,这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好惊奇。Oilprice.com刊文指出,欧佩克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组织其实早就无法像当年那样彼此合作,达到一个中心目标了。
近几十年的历史已经改变了很多东西,从市场上涌入了大量的非欧佩克原油时开始,欧佩克就已经丧失了防止价格迅速下跌的能力,而且自身还在日益分化之中。哪怕现在,各种关于欧佩克要在组织内,乃至与组织外产油国协同合作,稳定价格的说法此起彼伏,但是在供应大大过剩的现实面前,这些说法最终总是显得那样无力。
欧佩克之所以无法达成预定的目标,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联合行动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大,一是非欧佩克原油生产的增长。
任何一群人、一群组织或者政府想要采取共同行动,总会遇到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冲突。每一方都实在难以割舍自己的利益,于是我们才会一次次目睹这些集体行动的流产或者事与愿违。
在油价上,欧佩克成员确实有共同语言,但是具体的生产额度,归根结底还是控制在各个成员国手中,首先要看他们自己的利益所在的。大家其实都希望其他成员来忍受减产的痛苦,自己来享受油价上涨带来的幸福,于是价格一涨,大家就纷纷私下里增产。当然,这些增产的常常都是较小的国家,其增产幅度并不会给价格造成太大的冲击,但问题的关键是,所有人对此都心知肚明。
任何时候,当一个多方组织要采取集体行动,以达成共同目标时,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都会涌现出来。谁来承担代价?谁来收获好处?好处是利益均沾还是肥瘠不均?组织规模有多大,是十个成员还是上千成员?在判断他们是否能够如愿达成预设目标时,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当然,组织最初成立的动机也是个关键。
奥尔森(Mancur Olson)1960年代的经典之作《集体行动的逻辑》(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必须先看看组织是为什么成立的。组织是为所有成员谋利益的,就欧佩克而言,他们最初是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标,但是1970年代之后,就仅剩下经济的一面了,即,确保油价处于可持续的高水平,同时保持市场稳定。
当下,“可持续”这一点会变得难以置信地重要,因为单纯推高油价,必然会对消费国家的需求形成打压,而需求的缩水,长期角度说来最终还是会损害到生产者的收入。正因为如此,沙特才一直努力试图保证油价的波动既有上限,又有下限。
需要再度强调的是,正是由于1970年代石油危机的刺激,非欧佩克的产量获得了适时的巨大增长。欧佩克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在1970年代达到了顶峰,但接下来就是1980年代的油价暴跌。除开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外,欧佩克基本上都很难达成任何特定的政治目标。
欧佩克的辉煌时代已经永远成为历史
伴随时间的前进,原油市场已经逐渐从一个高度受限的,垄断化的市场转化为一个拥有了完美竞争机制的市场,而这主要当然应该归功于其他新的原油生产者,他们的出现使得石油资源实现了戏剧性的地理和政治多元化。
换言之,1980年代的时候,欧佩克其实已经不再是封闭市场上的垄断者,而只是竞争市场上一个重量级玩家了,来自北海的原油大举进入市场,使得英国和挪威等也都成为了行业里不能忽视的角色。欧佩克当初的禁运迫使许多国家开始发展自己的油田,不仅仅是北海,阿拉斯加、墨西哥湾,一直到加拿大油砂都一一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在一个供应充分的市场上,贸然削减产出以推高价格,就会使得这么做的人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但是价格受到的真正影响却很有限——这一点相信沙特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体会过了。这种局面下,每一成员国的利益其实是彼此敌对的。由于非欧佩克供应的不断增长,以及欧佩克自己在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个组织便呈现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近乎瘫痪的状态。
尽管冻结产量看上去像是一种政策合作,但这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伊朗刚刚走出制裁时期,是不可能冻结自己当前的出口的。他们的产量比起产能来明显低得多欧佩克,肯定不会和其他成员合作限产。
还有,就生产能力而言,欧佩克的大多数成员为了弥补自己的预算缺口,实际上都已经近乎是火力全开了。他们确实可以在当前确定一个价格底部,但那只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有闲置产能而已。这和政策协同没有一点关系。
能源市场从1980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到了今天,或许欧佩克的功能当中唯一剩下的,也就是不断扩张闲置产能欧佩克,以安抚市场,确保价格低于特定的水平了——而就这一任务,还基本上是沙特一家在承担。这一功能的行使确实帮助了市场的稳定,但是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什么欧佩克协同动作的结果。(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