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中信期货】宏观策略——2016年中国公募基金研究报告

07-21 财经资讯
       

一、规模和数量

公募基金从1998年规范发展起,截止2017年底,二十年间,规模从103亿元增长至11.6万亿元,增长超过1000倍,基金数量从27只增加到4692只。从规模变化来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998-2000年,这一阶段中国公募基金从不规范到规范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摸索的阶段,这一阶段发行基金均为封闭式基金,在投资标的上均以股票市场为主,产品基本无差异,封闭式基金上市之初,曾得到市场资金的热捧,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1998年4月上市,5月市场价格便涨到了2.4元,此时其净值仍在1元附近,溢价超过100%,而狂热过后,价格不断下行,折价问题随之出现,基金开元1999年底净值达到1.44元,而场内交易价格只有1.27元,折价11%,且价格波动幅度大,投资者获取收益难度增加,从发行情况来看,1998-1999年封闭式基金共发行19只,平均发行份额分别为20亿、26亿,2000年无一基金发行。封闭式基金问题出现,推动了基金业的变革。

2001-2007年,这一阶段是公募基金行业不断创新,各类法规不断出台对基金行业不断规范的阶段,2000年10月证监会颁布《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2001年,华安基金发行了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其募集份额达到50亿份,创了历史新高,开启了开放式基金的时代,此后,南方稳健、华夏成长相继成立。基金类型也逐渐丰富,2001年首只债券型基金发行、2002年首只指数型基金发行,2003年首只保本型基金发行、首只货币市场基金发行、2004年首只lof发行、首只ETF发行,2007年首只分级基金国投瑞银瑞福发行,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阶段,同时各种法规从无到有,2004年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券投资运作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各类法规,对基金运作、销售、信息披露、基金当事人等都形成了规范,推动了基金行业的有序发展,同时经过多年的改革,A股市场也进入了新的时代,股指上涨带动基金规模上升,而基金规模增加也推动了股指的上行,2007年公募基金规模达到32755亿元,公募基金持有股票市值占当时股市流通市值比例接近30%,公募基金话语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直到现在这一高度再也未被触及到。

2008-2013年,这一阶段公募基金在质疑中反思整顿,不断寻求突破的阶段。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A股市场大幅下跌,公募基金业绩神话破灭,大量投资者损失惨重,牛市中行业的种种乱象也开始得到反思,包括基金公司规范操作、内部风控,销售机构的违规宣传、夸大收益、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等等,管理层也着力从法规和制度上整治各种不合理的行为,2008年,证监会公布首例基金经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违法行为的出发结果,2009年5月、11月又有多家基金公司老鼠仓被稽查,2009年,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规范基金评价业务,2012年,发放首批四张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引入独立客观的基金销售渠道。2013年新基金法实施,公募基金牌照放开。这一阶段,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缓慢,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屡创新低,2013年平均发行份额只有5亿份。这一阶段,低风险基金受到市场关注,债券型基金业绩表现稳健,发行时受到追捧,当时的交银增利、工银双利发行份额都超过100亿,尤其是2012年银行短期理财遭到监管后,公募基金推出替代品种,短期理财基金,单只发行规模最高接近400亿。由于第三方销售渠道的引进,互联网开始影响基金,这推动了宝宝类产品的出现,包括目前最大的宝宝:余额宝。

2014年至今,这一阶段,传统的投资工具不断受到冲击,资产荒频现,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都面临着寻找合适的理财产品的需求,这是一个全民理财意识觉醒的阶段,也正是基金行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渠道、基金投资者、基金产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管理人方面,基金牌照放开,券商、保险、私募、个人都参与公募基金牌照申请;基金发行由审核制变为注册制,推动基金发行数量大幅增加,由2012年开始颁发的基金销售牌照超过100家,其中不少互联网巨头参与其中,互联网的推动下,各类服务创新不断,宝宝类产品大发展、智能投顾、基金组合服务层出不穷,这一阶段,基金公司平台直销规模超过了银行代销规模,成为基金销售第一大渠道,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募基金规模占比从20%上升到50%,超过了个人投资者,各类细分基金创新不断,房地产信托、混改、定增、打新、对冲基金、fof相继推出。

1

二、基金市场地位

从1998年公募基金起步,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规模年增速超过50%,增长十分迅速,占GDP规模接近14%。然而我们也看到,非货币基金规模占GDP的比重增长相对较慢,如果再将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等剔除,权益类基金规模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之后持续下行,目前只有3%,与2006年水平相当。

1

从2013年以来,货币基金规模快速增加,目前达到7.1万亿,是规模最大的一类基金,其规模与储蓄存款相比,比例持续提升,目前为2.42%。

公募基金持有债券市值占债券余额比,在2008年达到高点,之后有所回落,2010年以来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超过了5%。

银行系基金子公司规模_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16_基金规模

作为被赋予理性投资风格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入市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我们看到成立初期公募基金确实在股市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2003年为8%,之后不断上行,2007年一度达到28%,对市场的影响力可谓巨大,然而随着股市的扩容,各类投资品种的兴起,公募基金对股市的影响力逐步下降,目前公募基金持有股票市值占股市流通市值比降至4%。

1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理财产品除了公募基金,还有阳光私募、券商资管计划、银行理财、信托计划,从公募基金与这几类产品的比较来看,公募基金规模今年占比有所上升,但是相对仍然较小,占比11%。

三、各类型基金占比变化

从1998年至今20年,公募基金类型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只有股票型基金,发展为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基金、短期理财基金、保本型基金、商品型基金、QDII等多个品种,而且还有一些特殊的品种,像打新基金、定增基金、混改基金、绝对收益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去年推出了筹划已久的FOF基金。公募基金类型十分齐全,投资者能够通过投资公募基金间接获取股市、债市、商品、新股、定增等各类投资品种的收益。

从各类型基金规模来看,货币市场基金占据57%的比例,是目前第一大类型,其次为债券型基金,占比为15%,混合型基金规模占比12%,排名第三,股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各占4%的比例,QDII基金、保本基金、短期理财、商品基金等占比都比较低。

从各类型基金数量和每只基金平均规模来看,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数量较多,均超过了1000只,股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也超过500只,商品型基金还属于小众品种,仅有九只,短期理财基金前期大量清盘,目前仅剩55只。货币市场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风险较低,投资品种为货币市场工具,能够支持较大规模的运作,每只基金平均规模相对较大,QDII规模最小,主要是受到额度的限制,难以扩大规模。主动股票型基金平均规模超过指数型基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受到市场的认可。

1

公募基金初期,各类型基金配置比例未被规范,各类型基金的配置比例与当前有所不同。1997年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基金的投资比例进行了初步的规定,要求国家债券的投资比例最低为20%,股票、债券的配置比例不低于80%,对封闭式基金股票、货币资产的配置比例做了限制,其后发行的所有封闭式基金均遵循这一规定,并未再细分类型。

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对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混合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比例做了明确的限制,股票基金需要6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80%资产投资债券。这一规定一直到2014年《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

将股票基金投资股票的比例更改为80%以上,才发生变化。

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16_基金规模_银行系基金子公司规模

我们看到,在基金类型刚规范的头几年,混合型基金由于投资灵活度高,占比高于股票型基金,在2007年以后,由于股票型基金定位明确,能够给投资者确定性预期,大量的股票型基金发行,尤其是在2009年至2012年间,股票型基金成立200多只,同期混合型基金仅成立50多只,股票型基金比例在这时明显高于混合型基金,2013年,由于股指持续调整,基金发行份额持续缩水,一些债券配置比例较高的混合型基金受到市场关注,混合型基金数量开始上升,到了2014年,由于打新收益被投资者认可,混合型基金大量发行。2015年股票型基金需要配置80%以上股票的规定正式生效,大量股票型基金转型为混合型基金,从这一年起,股票型基金占比明显下降,混合型基金成为公募基金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品种。

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初期受到股指的影响,当股指上涨时货币基金规模明显下降,但2013年后,货币基金规模大幅飙升,股指的走势对其不再发生影响。2013年资金荒推动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大幅提升,大量宝宝类产品出现,尤其是天弘余额宝的发行,推动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增加,余额宝规模在2013年底达到1300亿元,截止2017年底,其规模为1.5万亿。

1

从美国情况来看,股票型基金更受青睐,其次是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曾经占比较高,但是在管理层出台一系列严格监管措施后,占比降至历史低位,而混合型基金占比持续较低。这是因为,美国基金投资时间普遍较长,股票型基金长期收益更好,同时,美股属于成熟市场,择时难以获得超额收益,在资产配置上更倾向于配置投资标的明确的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优势不明显。货币市场基金一度占比较高比例,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曾导致其净值亏损一度达5%,管理层此后不断出手整治,货币基金目前吸引力下降,规模随之回落。

四、业绩表现

从下图来看,尽管上证指数20年中有9年下跌,公募基金在大多数年份都出现了上涨,只有2001、2002、2008、2011、2016五年出现了下跌,整体表现相比上证指数更为稳健,这点从年化收益率也能看出,20年来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17%,而上证指数只有6%。

从各类型基金收益率来看,指数大幅上涨时,比如2006、2007、2009、2014年,指数型基金往往整体表现较好,大幅超越主动偏股型基金,而在其余年份,指数型基金往往跌多涨少,波动剧烈,期间年化收益率为11%,远远低于股票型基金17%、混合型基金15%的年化收益率。债券型基金表现最为稳健,只有2004年、2011年出现了小幅下跌,其余年份均为正收益,但长期年化收益率较低,只有6%。QDII基金2007年出现,运作年份较少,且刚成立就遭遇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跌幅较大,近几年,随着QDII投资范围的扩大,人才积累的增加基金规模,分散投资A股单一市场风险的功能逐渐体现,表现渐入佳境。保本型基金相当于债与股的混合,表现介入两者之间。

从基金与其他品种年化收益率情况来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长期业绩最佳,明显超越上证指数、黄金收益、美股以及CPI,表现出较好的长期收益性。但是能够长期能够超越M2增速的品种只有股票型基金,由于M2代表流动性增速,相对能够反应真实的通胀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股票型基金在保值增值方面是表现最优。

1

目前仍然在运作的基金,累计收益率最高的华夏大盘,成立以来收益率超过2000%,年化收益率为26%,华夏大盘成立于2004年,2005年12月王亚伟担任基金经理,2006年,华夏大盘回报率为153.85%,位居同类前十;2007年再创佳绩,收益率达226.24%,为当年偏股基金业绩冠军;2008年,虽然净值有所下跌,排名仍在同类前10%,2009年以116%的收益率再度夺冠,2011年,排名有所下滑,仍超越平均水平,可以说华夏大盘连续六年业绩不俗,在基金业绩持续性备受诟病的当前,创造了公募基金的神话,王亚伟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公募一哥,2012年王亚伟奔私,此后五年华夏大盘业绩连续徘徊不前,规模持续下降,直到2017年,收益率为34%再度跻身前列。兴全趋势也是2007年的明星基金,不同于华夏大盘连续排名靠前的表现,兴全趋势更注重对风险的控制,多年来表现以稳健著称,去年以来受到市场的认可,规模大幅上升。博时主题在投资风格上比较明确,持续投资蓝筹股,契合了2016年以来的市场形势,业绩规模双攀升。

1

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16_银行系基金子公司规模_基金规模

五、基金公司

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6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5家,内资公司71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共13家,保险资管公司2家。

从股东背景来看,券商系、信托系、银行系、保险系较多,分别为65家、25家、15家、6家,其它股东有私募、地产、个人等,家数均较少。从成立时间来看, 最早获批的一批基金公司基本为券商系和信托系,银行系基金公司2004年才获批第一家,保险系2013年获批成立首家,我们统计了四类股东背景的基金公司管理资产的平均规模,其中获批较晚的保险系规模较小,银行系基金公司平均规模最大,这与其股东强大的销售渠道不无关系。

从成立时间来看,1998-1999年成立的老十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平均规模最大,超过了1000万,其后2001-2008年间成立的基金公司平均管理规模降至500亿左右,2009-2014年间成立基金公司平均管理规模在100亿左右,2015年之后成立的基金公司运营时间较短,规模低于20亿元。

1

具体来看,易方达基金公司以管理2615亿元非货币资产位于首位,博时管理资产位于第二位,但是其旗下基金数量达到189只,是管理基金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

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0万的有14家基金公司,其中博时、华夏、嘉实、南方、富国、华安是成立于1998-1999年的老十家中的六家,中银、招商、工银瑞信、建信、农银汇理是银行系基金。易方达、汇添富、广发成立时间也超过十年。银行渠道的销售能力对基金公司规模扩大贡献不菲,而运营时间久的基金公司具有较好的品牌影响力,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关注。

1

从2008年之前成立的基金公司规模最小的几家来看,无一是银行系基金,也无外资为股东的情况,从业绩来看,旗下也有几只业绩持续优异的品种,比如天治可转债、益民服务、泰信行业、诺德优势等,然而规模却持续在较低位置。

1

从2008年之后成立规模最大的几家基金公司来看,东方证券连续三年业绩表现稳健,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近期发行新基金出现了比例配售的情况,前海开源基金公司则抓住了2015年分级基金和2017年沪港深基金的机会,规模迅速扩大。其余三家基金公司均基于债券型基金发展机构客户,规模增加较快。

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16_银行系基金子公司规模_基金规模

1

从两类基金公司的发展情况来看,单只基金业绩较好很难带动公司规模上行,多只基金业绩持续稳健才能够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在业绩难以快速提高的情况下,通过抓热点,发展机构投资者来壮大规模。

1998年-1999年间,成立了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鹏华基金、嘉实基金、长盛基金、大成基金、富国基金共十家基金公司,被称为基金公司中的老十家,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基金公司。此后公募基金在2003年到2004年密集成立,2013年,公募基金牌照放开,符合规定的券商、保险、私募等机构,可以获得发行公募基金的资格。基金公司数量大幅增加,2013年一年获批成立的基金公司家数就达到16家,此后三年维持在10家以上。其中有东方证券、华融证券、华泰证券、东兴证券等券商,也有中国人保等保险机构。

1

从二十年基金公司非货币基金规模排名来看,在2002年以前,华安、大成、国泰能够在前五占据一席之地,而在2002年以后,随着开放式基金的发行,以及基金公司数量的增加,前五的位置基本被华夏、南方、博时、易方达、嘉实所占据,其中华夏基金有11年都占据规模第一的位置。这五家基金公司除易方达外,其余都位列老十家之中基金规模,易方达成立于2001年4月,是第十一家基金公司。

1

从规模前十分之一的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占比情况来看,基金公司的集中度不断升高,截止2017年底,排名前十分之一的基金公司管理着全行业50%的资产,表现出强者恒强的特点,小基金公司生存较为困难。

1

六、投资者

从主要类型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来看,在2006年以前,个人投资者对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持有比例是比较低的,机构投资者占据大多数,而2006年-2007年股指的大幅上涨,吸引了大批个人投资者购买基金,机构持有比例大幅下降至20%以下,可以说2006-2007年基金规模的大幅上升是由个人投资者推动。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14年,2015年打新基金收益率吸引了市场的关注,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投资者结构分道扬镳,股票型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依然较低,而混合型基金机构持有比例一路上行至60%。与混合型基金形态类似的为保本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两者机构持有者比例也是由2015年起大幅上升,保本型基金同样受益于打新收益,而债券型基金连续两年牛市也吸引了许多机构投资者,而当时的资产荒,以及对非标的整顿也是机构投资者在公募基金中寻找稳健资产的重要推动力。

银行系基金子公司规模_基金规模_基金公司规模排名2016

从大部分时间来看,机构持有比例都在50%以来,QDII基金更是从2007年成立以来就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公募基金主要投资力量还是个人投资者,尤其是在偏股型基金方面,机构投资者更为关注的是相对稳健的品种。

1

从偏股型基金每季度净申购份额来看,2007年以及2015年股指持续上涨阶段,净申购额明显加大,在市场2015年下半年市场下跌明显是,净赎回额明显增加。从2008-2014年间,偏股型基金净申购额持续为负,资金持续净流出。债券型基金也表现出上涨时申购增加下跌时赎回增加的情况。

1

七、销售机构

基金销售主要有基金公司直销、银行、券商,在2012年销售牌照正式发放后,第三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力量加入基金销售中。

从历年来基金销量占比来看,2006年以前,基金公司直销占比较高,2006-2007年的大牛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这段时间银行在基金销售中发挥了重要的力量,银行销量占比上升到80%,基金公司直销比例下降至20%以下,一直到2012年银行销量占比一直在50%以上,2013年基金公司直销比例再次超过银行,而且比例不断上升,至2016年比例为84%,在基金销售中占据主要位置,但是从基金业协会报告来看,应当是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主。券商主要精力在二级市场客户,基金销量占比一直位于较低位置。

从保有量来看,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截止2016年基金公司直销占比为68%。第三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起步较晚,占比持续较低,截止2016年保有量占比为1.4%。

1

总的来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公募基金行业已今非昔比,规模年均增速超过50%,基金类型已经能够覆盖市场上主要投资标的,能够满足投资者多种投资需求,基金法规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基金法几经修订,基金行业参与者从信托与券商扩展到私募、保险、券商、个人,新基金发行从审核制改注册制,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规范,基金销售渠道逐渐多样化,从业绩来看,二十年基金也不负众望,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17%,跑赢通胀,完胜股市。

发展中仍有问题,以股市为主要投资标的的基金规模停滞不前,从业绩来看,此类基金中长期业绩最具潜力,规模增长却最为缓慢,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的货币基金独占60%的比例。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募基金规模占比超过50%,高于个人投资者,而反观股市参与者却以个人投资者居多。第三方销售机构从2012年获得牌照,4年来,保有量占整个销售渠道比例仅为1.4%,而基金公司电商直销占比反而逆袭银行,占比接近70%。投资者持有基金时间短,高买低卖现象明显,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股市流通市值比例不断下降,基金在股票市场的话语权不断丧失。

美国公募基金接近90%的投资者为个人投资者,基金类型中股票型基金规模占比接近50%,其后的推动力量来自于投资者以教育和养老为主的长期投资,也来自于公募基金中长期业绩稳健增长的稳定预期。相比之下,我国偏股型基金虽然在过去二十年表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并没能吸引投资者持续关注,而从2013年之后,基金规模的增加大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宝宝类产品的增长,和机构投资者对打新基金、保本基金、债券基金等稳健品种的参与,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向偏股型基金的资金,导致公募基金在股市话语权的逐渐丧失,也导致依托于提供专业投资建议的独立基金销售机构无用武之地。

问题的背后,有制度的原因,有市场的原因、也有人的原因,无论如何,公募基金的发展有目共睹,未来发展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