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推文】金融,了解货币与债券进行局部性分析
引言
尽管我们的兴趣重点在金融,了解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只对货币,或对货币与债券进行局部性分析,会在这一模式中迷失方向,因为实物市场和金融市场是互相作用的。
现有的货币量和债券量,与需要量相比,就会影响对商品和劳力的需求,而资本存量、国民产出以及其他实际变量同时是金融市场上供求两者的决定因素。只有在一般均衡分析的背景之下,才能理解金融的全部意义。然而,在我们讨论一般均衡之前,我们暂时只分析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市场的供给方面
货币存量是不付利息的(没有外在存款利率),普遍被社会接受为支付手段的政治债务。它既可用名义单位衡量,即货币余额的美元总量;亦可用实际价值衡量,即购买力总量。只有政策局的决策和银行局的市场交易才能改变名义货币量。新发行名义货币、商品市场价格指数上涨或下跌,都可改变实际货币量。
货币“供应量”不是指货币存量,而是指货币的新发行量。用实物单位衡量,它是名义货币增量的实际价值。它面临的是对货币的实际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既可在既定价格水平上靠新发行来满足,亦可在既定名义货币量下靠调整价格水平来满足。实际货币需求增量是消费者和企业的现存实际货币余额与需要量之间的一个差额指标。它衡量出私人部门的实际货币的短缺。
市场的需求方面
消费者储蓄是为了积累一定量的实际货币和实际债券。为调整他们资产中实际货币的份额,消费者既可修正他们的消费率,亦可变动他们的债券持有量。企业具有一个混合型的财务状况,既拥有货币,又欠有债务。它们的债券负债总是超过它们的货币资产,其差额等于它们累积的净投资减去净值或累积的储蓄。
在这个经济模式中,持有货币是受什么动机支配呢?我们再次采用虚构一个货币边际内在存款利率的办法来衡量持有货币的动机。货币余额需要总量不可按动机而分割成诸如交易余额、预防余额和投机余额。
货币是一种资产,而不是三种资产。它只能划分为需要的余额和现存余额,两者的差额是货币需求增量。消费者需要贮存金融资产。他们之所以需要是为了使将来货币支出流量不一定完全依赖于同时的货币收入流量。
使两种资金流量同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代价昂贵,这种代价可以通过积蓄或贮存金融资产形式的资金来避免。消费者出于投机目的也可能贮存金融资产,因为商品价格下降有可能在货币和债券等资产上造成实际资本利得。
即使平均预期倾向于价格稳定,但预期仍然是不确定的,因而未必与对付降价的金融保值行为不相一致。消费者发现,使他们的金融储存分散在货币和债券之间是有好处的,因为任何一种资产相对另一种资产的价值都可能变动。
如果储存的资产不久就可能要提用,那货币则是较优的成分,因为债券利息收入也许少于债券交易费用,也少于债券的短期资本损失。当消费者收入和支出的增加可能造成短期中金融资产储存的缩减量上升时,货币余额的需要量相对于持有量将会提高,从而产生货币需求增量。
增加的收入中部分用于储蓄,而储蓄中又有一部分会导向货币余额,因为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储存可以比只贮存债券带来更高的收益。货币和债券都可当作对当期产出价格水平进行某种投机的工具;价格水平下降时,它们同样都升值。
但货币又是对债券价格水平市场利率—投机的工具。尽管平均预期认为利率不会变动,但这种预期是不确定的。因为利率稍有上升就可能更加上升,所以,在既定的收入和利率条件下,随着金融资产量每一次增加,消费者所需要的货币余额会相对于现存额而增加。货币替代债券,可以避免可能的资本损失,则货币的内在存款利率也相应提高了。
在消费者收入和金融资产储存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对货币余额的需要量与债券利率作反向变动。当债券利率滑向较低水平时,债券变得更加昂贵,更加容易受市场跌价的损害。以货币替代债券所避免的金融资产上可能发生的损失,按每一个货币单位计算,比以前大了;伴随债券收益率下降的货币内在存款利率的提高,引起对货币需求增加,这时货币在金融资产储存中是更便宜、更安全的成分。
尽管金融资产总量每次增加会引致消费者增加需求货币以及债券,但是他们收入的每次增加和利率的每次降低,会引致他们对货币的需求相对于对债券的需求更加强化。有关金融资产的存货方针要求资产多样化。工商企业是长期的赤字支出者。
并且,它们是长期的债务人,实物资产超过债务净值。这超额部分可衡量企业的净债务,即它们的未清偿债务总额与货币余额之间的差额。债务总额可能超过净债务,这是因为企业发现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实物资本,以及既持有货币又负有未清偿债券是有利可图的。消费者偏好于使金融资产在债券和货币间多样化,其缘故同样也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偏好以较大的债务总额为代价来既持有货币又持有资本货物。
工商企业出于和消费者同样原因,当它们净收入和支出提高并造成货币的短期需求提高的威胁时,它们会增加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增量。当资本的边际租金率下降时,以及当它们现存实际余额相对于需要量减少时,它们也会加大对货币需求增量。由于单个企业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所以它们力图避免债务对资本货物比率的上升。
它们担心它们股票的买卖有过多的风险,也担心债务负担日益沉重。考虑到这些风险,一旦债务负担加重,它们就会减少对包括货币在内的资产需求,并减少债券供应量。当然,这种风险也可能导致它们寻求一个比其他合适情况下更高的货币对债务的比率,以准备发动投资超过储蓄的短期膨胀。
价格水平和利率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促使企业减少净债务额,并持有货币余额。无论价格水平下降的前景如何,债券当期收益下降将提醒企业去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增量以及债券供应量。从实际情况来看,消费者和企业一起的货币需求总增加量随实际国民收入、实际资本存量以及金融资产中实际债券持有量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这种需求与边际租金率、利率、手头实际货币余额以及未清偿的初级债务作相反方向运动。
“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
初始经济里,货币是政府债务,它发行于政府支付商品和劳务货款时或在作出转移性支付时。它是消费者和企业持有的对政府的一种债权。从私人部门看,这是一种外部的或外在的净额债权。在这种外在货币名义量既定的条件下,它的实际价值与价格水平变动方向相反,而且它的实际价值的每次这种变动都代表了财富在私人部门与政府之间的转移。这一财富转移影响私人对货币、商品以及劳力的需求,但是假定它不影响政府需求。
因此,由于价格水平变动而引起的这种财富转移,对货币、商品和劳力的总需求具有净影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任何特定的实物经济条件下,有一个价格水平适合于一般均衡,任何别的价格水平都会引起所有市场的不均衡。
换言之,价格水平在初始经济中是确定的在第二个模型中,货币依然是政府债务,但是,它是在政府购买私人证券时发行的。它是消费者和企业对私人部门以外世界的债权,但是,它与私人对外部世界即这一模式中政府的债务相抵消。
因为它以内部债务为基础,所以我们称之为“内在”货币。在内在货币名义量既定的条件下,它的实际价值与价格水平变动方向相反。债务实际量的这种变化不会给政府货币系统带来实际的损失或利得,因为政府对企业债权的实际价值也发生相同变动。
两个部门总起来看,在价格水平上升时不会有实际财富流向政府,价格水平下降时,也不会增加实际财富。换言之,当货币是内在货币时,价格水平变动并不会引起财富在私人经济部门与政府之间的转移。相反,它只引起财富在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转移,价格水平下降时,第二模式中前者获益而后者受损。
这一转移就是价格水平不稳定性的分配效应,我们说过遵守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分析规则,因而把它或视作短期现象,或者干脆忽略。当货币是内在货币时价格水平变动不影响政府行为,并且对私人经济部门的财富总量也无净影响,那么,第二个模式中的价格水平还是确定的吗?在特定实物经济条件下,是否只有一个价格水平是适合的,或者还是任何价格水平都适合?传统的答案是,价格水平是不确定的,任何价格水平都可能与一般均衡相适合。
根据这种观点,第二个模式就是一个以物易物的经济社会,没有货币,而且受到萨伊的市场法则的约束。我们自己的结论则是,价格变动除了分配效应之外,确实还有净影响,在一个实际变量和名义货币量既定的复合系统里,一个,也只有一个价格水平对于一般均衡是“适当的”在第五章我们还要回顾这一点。
用一个简朴、直观的方法就可证明,在只有内在货币的条件下,我们第二个模式实际上是货币经济,而不单单是物物交换的经济。尽管私人经济部门发行债券,并可以使名义债券量与任何价格水平相适应,以便保持某个实际债券量,可是,私人部门对名义货币却没有控制。因而,它无法使名义货币量适合于任何价格水平以维持实际货币需要量。
在名义货币既定时,只有一个价格水平向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实际债券和实际货币的资产构成,向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实际货币与实际债务的比例。价格水平离开均衡位置,确实对私人财富总量没有净影响,但是对这些财富的构成确实有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促使价格水平返回它的起始点。
价格上涨和下降对财富总量没有净影响;私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效应,对此我们说过不加考虑;但是,还有一个资产构成效应或者说多样化效应,使价格水平成为可确定的。为论证我们的观点,假设最初均衡时价格水平为100,消费者资产中名义和实际债券为90美元,名义和实际货币为10美元。
名义和实际债券总量是100美元,其中90美元属于消费者证券资产,10美元属于货币系统。在私人部门中,9:1的债券一货币比率适合于均衡状态中的债券利率。现在设想价格水平上升一倍到200,名义债券也被工商企业扩大一倍(到200美元),回避掉分配效应。
货币系统的10美元名义债券既定,从而名义货币也既定为10美元,消费者资产中名义债券则上升到190美元。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企业实际债务仍是100美元,但是消费者持有的实际债券变为95美元,实际货币余额只为5美元。
结语
从实际价值看,债券一货币比率从价格水平100时的9:1上升到价格水平200时的19:1后一个比率不适合于最初的债券利率、实际收入以及实际财富。于是,在新的价格水平上,将存在对货币的实际超额需求,债券和商品的实际超额供应量,结果货币系统必定要摸索着返回最初的物价水平和最初的名义债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