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引入新出资人!保费下滑的信美相互人寿迎规模焦虑?
值得关注的是,信美相互人寿在2024年的整体业绩情况已新鲜出炉。去年,该公司的社保业务收入出现了显著下降,降幅达到约23.13%,收入总额降至69.83亿元。业界普遍认为,信美相互人寿能否借助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增资的良机,凭借相互制模式的独特性和优势,在寿险领域取得新的进展,这一点颇具悬念。
3.25亿元“落地”
2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则关于信美相互人寿变更运营资金的审批结果,明确指出世林集团获准成为信美相互人寿运营资金的出资方,并向该公司增资3.25亿元,这一数额占其运营资金的21.65%。
增资完成后,信美相互人寿的运营资金规模从原先的11.76亿元增加至15.01亿元。
据调查,世林集团的投资领域包括煤炭、化工、物流、贸易以及文旅产业等多个新兴行业。业界观点认为,作为一家以煤炭业务为主的集团,世林集团是否能够满足信美相互人寿对稳健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不少疑问。
信美相互人寿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世林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已投资于我国AAA级旅游景区、酒店等行业。该公司坚持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秉持相互制会员服务会员的原则。展望未来,信美相互人寿有望与世林集团在THH康养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旅居养老基地,提供全方位服务,旨在共同推动会员生态的持续发展。
信美相互人寿是一家相互保险机构,与出资人之间形成债权债务的联系。在此次增资实施之后,信美相互人寿的主要出资方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集团”)的出资额仅略高于新增的第二大出资方世林集团,高出大约1.33%的份额,两者的资金差额仅为2000万元。
从信美相互人寿的运营资金出资者构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出资者阵容中不仅包含了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国金鼎兴投资有限公司等众多民营企业,还囊括了一家外资企业。
支培元副会长认为,对于一家相互社来说,获得增资并吸引新的投资者具有深远影响。增资行为不仅增强了其资金实力,而且提高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业务扩张和产品开发提供了更加稳固的财务支持。同时,新投资者的加入为相互社带来了新的资源、新的理念和新的渠道,这些都有助于相互社在市场上取得突破,优化其业务布局。需特别注意,随着保险监管部门对资金来源方监管的日益严格,新投资者加入或对机构的治理体系带来多维度的影响。此外,投资者出资比例的构成发生变动,导致权力分配也随之作出调整,各投资者在话语权和决策权方面需要重新进行平衡。
在本次增资环节中,蚂蚁集团及其他运营资金提供方并未加入,这导致投资份额相应减少。信美相互人寿指出,新出资者的加入将对公司治理结构带来变化,预计世林集团将推荐一位董事加入董事会,并提名一位会员代表参加会员代表大会,但不会派遣高级管理人员,其他治理架构保持不变。
保费规模下滑
2017年5月5日,信美相互人寿正式取得了原保监会的开业批准。然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的盈利以及保险业务的收入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观察2024年全年数据,该社发布的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揭示,该年度该社保险业务收入达到69.83亿元,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降幅约为23.13%;同时,净利润为0.66亿元,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增长幅度约为15.61%。
在投资收益领域,信美相互人寿在2024年度实现了4.20%的投资收益率,而其综合投资收益率更是高达10.77%。
为确保公司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2024年我们依据既定的战略规划,积极调整了业务布局,对新增业务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实施了有意识的控制;同时,由于“报行合一”政策的显著影响,新增保单的原始保费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2025年,我们公司制定了以“追求质量与效益”为核心的业务发展蓝图,致力于不断优化产品体系,有效应对长期利率波动风险,主动研发创新型的健康保险产品,同时,我们也在探索构建具有互惠互助特点的会员健康管理方案,旨在进一步调整和提升我们的收入构成。针对保费下降等疑问,信美相互人寿向记者作出了回应。
行业专家分析指出,从行业角度观察,若2024年从事人身险业务的机构遭遇保费下降的现象,其背后的因素涵盖了市场竞争的加剧,众多金融产品分散了客户资源,消费者拥有了更丰富的选择余地;此外,一些产品未能准确满足市场需求,收益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寿险行业的发展潜力主要集中在健康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领域。伴随着公众健康观念的增强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对于健康保障和养老规划的需求显著上升。支培元指出,专注于这两个领域,推出具有个性化和高性价比的产品,有助于吸引更多客户。同时,积极开拓下沉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保险意识的提升,市场潜力巨大。
依据偿付能力的相关报告分析,信美相互人寿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了180.23%,这一数据较上一季度有所减少,降幅为14.27%。同时,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7.03%,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0.86%。据该社预测,下个季度这两项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还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我方财务实力稳健,完全符合监管规定及本社战略规划需求。本次增资额达3.25亿元,预计将使2024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增加约12%。信美相互人寿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随着公司存量业务规模不断壮大,我们一方面从内部管理层面出发,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和资产配置,以及提高风险管理和运营效率等多种手段,持续增强自身资本的形成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采取了恰当的资本规划策略,以确保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要求及公司战略发展的需求。
数字化转型如何转
随着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保险行业正迅速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尖端科技,持续提高服务效能、改善客户感受,同时积极开拓创新业务模式。在这一进程中,信美相互人寿同样置身其中。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覆盖了公司所有部门和众多专业领域。这一过程与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组织改革紧密相连。因此,必须由公司的管理层亲自推动,以确保公司能够从全局、全价值链和全要素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规划和优化。杨帆,信美相互人寿的董事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寿险公司的信息技术部门不应仅仅扮演辅助角色,而应当成为公司的核心部门。
信美相互人寿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该公司与传统的寿险企业存在差异,它是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成立的。信美相互人寿非常重视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公司坚定地实施了“全面数字化”和“以会员为中心”的两大战略布局。核心系统已全部迁移至云端,并不断进行更新迭代。通过这一过程,公司逐步构建起了“全面数字化+云架构+系统模块化”的数字化核心模式。同时,信美相互人寿还搭建了以会员为中心的组织架构、系统架构以及服务体系。
寿险行业亟需进行数字化变革,此举不仅能够提高运营效能,还能简化业务操作,减少开支。支培元指出,尽管如此,我们还需关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技术人才的匮乏,以及传统业务模式与思维定式对转型进程的制约。
业内专家指出,保险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正遭遇数字技术资源不足与复合型专业人才紧缺的双重困境,这两大难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制约行业进步的瓶颈。众多保险企业尚未深入应用相关技术,未能充分挖掘这些技术的全部潜力。同时,市场上相关人才紧缺,保险企业难以招募到足够且合适的人才。
与此同时,观察行业现状,可以发现数字化转型框架的缺失引发了诸多问题。据相关行业人士指出,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既漫长又繁复的任务,保险企业需在意识提升、技术升级、人才储备以及战略调整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改进。
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模型正加速推进。在谈及对人工智能及大型模型应用前景的规划时,信美相互人寿向记者透露,公司计划借助交互式问答与意图解析技术,提升问答结果的精确度,并优化提问方式以提升提问效率。同时,公司还将运用图表数据来增强信息呈现的直观性,使得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可见。此外,通过细化推理步骤,公司力求将每一步的逻辑展示得更加明了。在保证准确性的要求下,我们将持续对生成的提示进行改进,对基础模型进行细致调整,从而确保所得结论的稳定性与可信度。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