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 在体育达标测验里面有一个科目叫立定跳远
在体育达标测验里面有一个科目叫立定跳远,从小到大我都十分疑惑于这项运动的奇怪现象巴菲特,那就是,假如我心里估计自己大概要跳多远,可只是随心所欲地起跳往往达不到我想要的远度。
但是,只要我眼睛死盯着一个点,不用去想我是否可以到达这个点却常常可以远跳到接近这个点或超越这个点。于是,我总是依赖后种方法得到一个良好的体育成绩和老师的表扬。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吸引力法则。100多年来对于这个词语的研究乏善可陈,直到在2006年的时候因为相关电影与书籍的推出风靡全球。可它的内容实际上只需要用八个字就能概括,那就是“同频共振,同质相吸”。
吸引法则定律证明人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人自己吸引过来的,是人类大脑的思维波动吸引而来。所以,你将会拥有你心里想得最多的事物,你的生活,也将变成你心里最经常想象的样子。
01不自我怀疑是促使事情成功的前提
当你想要去做一件事情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怀疑自己是否会成功,而是应该先毫无顾虑地勇敢行动。倾尽全力,把你的注意力放到任何可以促成你做成这件事情的上面,这样的你做成这件事情的几率才可以急剧增加。
巴菲特就是一个从不怀疑自己是否成功的人。还只有10多岁的时候,巴菲特的父亲霍德华带着他前往老朋友家做客,他当时正有着通过捣鼓零用钱赚取小商品差价的经历,说及未来,他当场申明自己要在30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一句“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标,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而语惊四座。
说他年轻气盛也罢,说他不知天高地厚也罢,巴菲特自己却是非常认真,他从不会因为周边人怀疑的眼神,或是带有否定性的经验之谈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1951年,巴菲特在福尔克公司任职证券营销员,主要是负责向客户推荐增值的股票,然后从股票的盈利中去抽取所得佣金。
当具体熟悉业务之后,他就开始自我独立地去研究和分析股票。当时,他看中了一只名为GEICO(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巴菲特特地为此阅读了许多关于保险公司的资料,成日待在图书馆的他在那年的一月还乘火车前往总部处在华盛顿的GEICO拜访,巧遇到董事长助理戴维森并长谈四小时之久。
巴菲特心潮澎湃,认定这是一家显而易见的卓越股票。但是,当他向所在公司提出要购买该股票的意见时,几乎遭到了公司员工以及所有分析咨询师的反对,甚至他的上级领导,也就是他的父亲霍德华也偏向众人,不相信他的决策。
于是,巴菲特再次严谨地分析这只股票,并进一步确定其获利可达五倍之多。在没有人相信他的时候,他也没有犹豫,自己拿出10000美元投入这只股票,并经过多番劝谏,姑姑爱丽丝也积极支持他的投资。
一年之后,GEICO果然如巴菲特预测,升值达两倍之多,一些听了他的分析为此投资的人都净赚了上千多美元一笔。
这就是巴菲特投资生涯的初恋,他的不怀疑促成了他最开始的成功。之后,对于他的每次投资,外界都是由各种争议走向由然佩服。
不知巴菲特在此次交易中具体获利多少,但单凭以色列政府会从这笔交易中获得近10亿美元的税金,相当于以色列年平均税收的2.5%。从中就可以看出,这又是巴菲特一次相信自己的判断而行动获得的很大成功。
02不自我怀疑,相信自己的价值所在
“我从来不曾有过自我怀疑,我从来不曾灰心过。”这是巴菲特的名言。他相信自己的价值所在,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所在。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张钞票被踩在地上,甚至被他人吐了口水依然有人想要拥有它,何况是生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呢?
年轻人从校园一头扎进社会这件大毛衣里,必然会有看不到出口的时候。精心完成的一个创意、一份策划、一篇文章,领导随便看一眼就说出条条不行的理由,修改再修改,弄得我们灰头土脸却又无处诉说。为此,常常令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个时候,请千万要抛弃这种想法,你的价值一直都在,只是你的能力需要在这样的磨砺中才可以不断提升。即使风雨再大,只要你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终能绽放光彩!
何况,世事常变,没有人能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确定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当你在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还要分心去考虑其是否会成功时,你已经输在了成功的起跑线上。
生活中的你就像一块有生命力的磁铁,你总是可以得到你花费精力和集中注意力的东西。反之,当你一味地去设想得不到花费精力的东西的后果,那这些后果就会来得更快。
因而有人说,专注就能成功。因为专注的时候你不会去想其他的事情,只会想如何将当下的事情做得更好。
说到这里,想必思虑过多的人一定会疑惑,那什么才是成功呢?成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你怎样看待自己;别人怎么看待你。
当你已经有了既定目标,并且正在为之奋斗时,你看待你自己的那一部分必然是成功的。至于别人怎么看待你巴菲特,也要因人而异,没有你这份收获的人会因为得不到而认为你成功了,已经获得同你一样收获的人并不会觉得你很成功。
所以,年轻人,何必要害怕不成功呢?只要去行动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就看你平时勤奋与努力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