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txt
作者:**滨林胜平 【摘要】2007年初,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立即席卷美国并影响全球经济。全球金融市场受到较大影响。不过,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次贷危机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各国仍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尽管我国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但深入分析其原因和性质对于我国防范金融风险仍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及启示 一、美国次贷市场概况 美国房地产贷款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优质贷款市场、次贷市场、次贷市场贷款市场。一级贷款市场针对的是信用额度较高、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这些客户的个人信用评分均在660分以上。贷款主要是最传统的30年期或15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第二级贷款也被称为“ALT-A”贷款市场,针对信用评分在620至660之间的主流类别,还包括少数评分高于660的高信用客户,但无法或无法获得贷款的客户。不愿意提供收入证明;而第三类贷款市场是针对缺少收入证明和债务沉重的客户,因为信用要求不够高。其贷款利率比普通抵押贷款高2%至3%,但其利润最高,因此风险也最高。几年前,当美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时,许多抵押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为了扩大业务而涉足次级抵押贷款业务。
为了分散美国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美国投资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将类似性质的抵押贷款加工成债券,并在次级债务市场上出售。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安排和组合,对风险和收益因素进行分离和重组,同时实施一定的信用增级,从而将组合资产预期现金流量的收益权转换为可出售的项目并以较高的信用等级流通。债券或收入证明。这样,虽然初始资产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但高级抵押权证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可以被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稳健的机构投资者购买。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常常为了取悦客户而提高信用评级,以承接更多业务,这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标准。最终的结果是证券化产品的高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金融信用风险的积累。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 1、美国经济刺激政策是主导因素。 2001年,美国经济跌至近十年来的最低点。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飙升。当年失业率创下1994年7月以来的最高纪录。为了刺激投资和消费,防止经济衰退,新当选的总统布什采取了大幅减税来刺激经济,并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复苏。
为了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放宽了个人信贷政策,包括向“信用还款能力较差”的人提供抵押贷款。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超低利率政策甚至为次贷和债务危机提供了合适的条件。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房价的持续上涨,刺激了金融住房贷款机构的逐利追求。在优质房贷市场接近饱和后,房地产金融机构将目光投向了次级房贷等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群体。贷款市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次级贷款占抵押贷款市场总额的比例从2001年的5.6%上升到2006年的20%。然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客户的还款保证并不是基于客户自身的还款能力,而是基于房价上涨的假设将继续上升。当房地产市场繁荣时,银行可以赚取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地产市场低迷、利率上升,客户的负担就会逐渐增加。当这种负担达到极限时,就会出现大量违约客户。这时,次贷危机发生了。 3、市场利率持续上升。美联储13次降息、17次加息,是房地产市场由热转冷的推手。 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为了刺激美国经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 6.5% 降至 1% 的历史新低。流动性过剩刺激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在持续快速上涨的同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随着房价的上涨而迅速繁荣。
然而,自2004年6月起,美国进入加息通道。到2006年6月,美联储第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购房者的债务压力迅速加大,直接导致美国房价下跌。向下。由于抵押品价值相对下降,大多数困难家庭唯一的选择就是停止还款、放弃房产,最终导致抵押贷款市场出现危机。 4、监管缺失和滞后 在美国,虽然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比较健全,但对次贷市场的监管几乎是空白。直到2003年底,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才开始关注抵押贷款机构放宽的贷款标准。然而,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干预。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房地产行业鼓励美国经济复苏和发展,加上对次贷市场后果的忽视和资产证券化金融手段的放纵,使得对次贷市场的监管不断加强。远远落后于次级债市场的发展。正是由于次级债市场监管缺失,导致市场违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发生了次贷危机。作者:**斌林胜平 三、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尽管中美两国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我们也发现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两国在经济的某些方面的合作。相似之处在于,流动性过剩导致以股票、房屋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投资和投机盛行。
值得庆幸的是,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到次贷危机的严重后果,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防范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负面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始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不断积累。泡沫的破裂引发了危机的爆发。当前资产价格虚高的中国应该从中得到启发。资产价格过度上涨可能会积累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市场不会永远保持高位,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迅速拉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引发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以房价、股票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流动性过剩持续加剧,央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这将导致资产价格快速回调,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值得高度重视。注意。二、商业银行要警惕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首先,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住房抵押贷款是无风险的优质资产”的观念。由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风险特点,商业银行在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时更青睐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房地产市场繁荣时,住房抵押贷款确实是优质资产,但一旦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这种优质资产很可能演变成不良贷款。
随着央行多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借款人的还款压力越来越大。当违约大规模发生时,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对于我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具有积极意义。三、要充分认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为何演变成资本市场全面危机?这是因为资产证券化的普及导致信用风险从次级债提供者转移到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这就造成了次级债的供给者和次级债的持有者双赢、双输的局面。通过证券化操作,房地产金融机构可以将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最终让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者承担相应的违约风险。因此,我们应该警惕金融创新过程中隐藏的风险。证券化既是贷款人降低风险的手段,同时也增加了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四、要建立健全个人诚信体系,提高防范风险能力。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在美国,不同信用水平的人和机构享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成本。信用等级较高的贷款人可以享受优惠的贷款利率,而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可以通过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获得贷款,但必须接受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这种健全的信贷体系和市场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过滤的作用,隔离了不同信贷资产之间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级贷款之间的相互传染和影响。
目前,我国征信体系还不够健全,金融产品的开发无法与个人信用紧密挂钩,无法有效区分不同信用等级借款人的贷款风险。因此,建立健全个人诚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结构性住房信贷产品,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五、政府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发展。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和传染性。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政府需要完善法制和制度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减少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但这种调控手段的有效性取决于市场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期间,投资者往往会因羊群效应和信息不对称而出现非理性波动。此时,必须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抑制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因此,政府应严格金融监管,警惕实体经济泡沫膨胀风险,防止出现失控情况,从而确保我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吴戈:美国次贷风险的成因、影响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6)[2]易宪容: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抵押贷款市场风险[J].科学决策月刊,2007,(9)[3]梁福涛:警惕美国次贷危机[J].新财经,2007,(5)[4]黄润忠: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影响、启示与对策[J].中国金融,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