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丨拥抱物联网:开启贸易金融第二曲线
作者:钱胜勇 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分行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2期
关键点
融入物联网基因的贸易融资业务或将开启第二曲线,让融资变得更简单、更安全。
贸易融资以贸易自偿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有效解决了贸易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财务指标不达标而无法获得融资的问题。对于银行而言,只要掌握了贸易标的物的权利,就可以依靠货物的未来现金价值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物联网金融时代,数据和场景将成为新的关键词,以交易数据取代抵押物作为融资风控的第一道关卡,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科技金融时代的生产关系,物联网技术作为新的核心生产力外汇第一金融网,或将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打通贸易融资的第二曲线。
未来业务突破的前景
突破一:智能仓储打破动产融资僵局
行业领先银行已开始通过物联网智慧仓为企业提供动产融资服务。物联网技术改造后,智慧仓的仓储监管将处于自动化管理状态,所有抵押/质押物的物理状态、物理变化等均可实时呈现给相关权利人。该监管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抵押/质押权利与抵押/质押物的一一对应、实时匹配,赋予动产不动产的属性,可大大缓解传统动产融资业务中各方的信任危机。例如,在货物处于质押状态时,如果有人对货物进行未经授权的操作,如移动位置、打开包装等,系统会自动报警并通过网络发送到APP管理端;工作人员接到报警后可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货物不丢失、不损坏。
如果进一步打造具有标准仓单特征的物联网数字仓单,可以推动动产实物融资向单据融资转变。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仓单与实物三维坐标绑定,可以保证仓单与实物动态、实时的对应关系,解决传统纸质仓单业务中存在的重复、伪发、抵押物不足等问题。此外,物联网仓单交易还可以同步更新物主信息,实现动产证券化。未来如果形成开放统一的动产登记云平台,可以利用物联网推动仓单标准化认证,使其具有高流动性、高标准化的特征。
突破二:动产浮动质押成为可能
由于操作风险较低,传统银行更青睐静态动产质押业务。在浮动质押模式下,质押人可以随时处置部分质押物,但需要用等值的其他质押物进行补充和置换,以保证质押物总价值始终不低于约定金额。在浮动质押模式下,由于质押人经常取出旧质押物,存入新质押物,即“以物易物”,新质押物与签订合同时的质押物会有所不同,银行更难以深度掌控其他主体的交易细节。尤其对于钢铁、煤炭、矿石等形态不规则的商品,如果采用常规监管手段,监管成本极高,极易发生盗窃、挪用、重复质押等风险。
若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进行全面管控,可将质押资产的数量、位置、状态、质权人等参数信息无遗漏地纳入智能监管,将实物资产实时映射为可视、可操作的数字资产,银行则可通过线上平台实时掌控质押操作的每一个细节xm外汇,大大降低银行动产质押的风险和运营成本。
突破三:构建物联网贸易融资生态
除了单仓监管模式,银行还可以实现多地物联网仓同时联合监管,打造线上“云仓”模式。此时质押方可以向银行申请同时质押存放在多个仓库的商品或不同品类的商品。如果将云仓进一步升级为电子商品交易市场,将融资项下的商品交易行为纳入线上管理,打造集交易、仓储、融资为一体的线上生态平台,不仅可以消除商品异地交易、仓储可视化管理的障碍,还可以让银行掌握真实的交易背景,大大降低银行在提供贸易融资或供应链融资方面的风险敞口。此外,如果生态平台与B端同业数据、G端公共服务(海关、信保等)数据打通,不仅可以通过交叉验证满足真实性要求,还可以将更多低频客户转化为高频客户,实现线上围剿、盘活客户。
突破四:场景化供应链金融蓄势待发
万物互联时代,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实现从线上到现场的根本性转变,B端金融服务将能够在场景中实时开展。通过在相关商品中嵌入RFID芯片,芯片中记录了商品的种类、材质、重量等详细信息。银行通过接收设备接收商品中嵌入芯片发射的信息,可以实时掌握企业的采购渠道、原材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等情况,实现对供应链的全程掌控和管理,无遗漏。可融资的动产将不再局限于仓库,B端用户可以实时完成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质押贷款。 此外,借助物联网传输的数据信息,银行还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的业务流、物流、资金流信息,准确预测上下游的资金需求,并据此提供定制化的融资和增值服务。
重构贸易融资风控逻辑
推动贸易融资信用体系由主观向客观转变。传统贸易融资中的信用关系主要以主观信用为基础,银行通过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信用评级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其决策仍然更多依赖于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主观信用模式的缺陷在于没有完全掌握企业的信息。如果将物联网设备和技术直接接入借款企业生产场景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通过实时、客观的场景数据信息进行贷前调查、贷后审批和贷后管理,则可以消除信息失真和主观因素。这些多维度的客观信息源能够真实反映借款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经营状况,对银行进行动态风险识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银行建立客观信用体系奠定了数据基础。
实现融资“四流”闭环运行。传统贸易融资常见的风险点是物流与资金流往往难以匹配。如果企业有多笔融资,一旦下游催收资金未能及时偿还相应的银行融资,就可能出现物流与资金流错配,资金挪用风险巨大。在“三位一体”的物联网贸易融资生态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获取买卖双方交易下的实际货物移动、收货、仓储等物流信息,并将该交易下的商流、物流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起来,实现四流信息闭环循环。“三位一体”是指互联网贸易融资、仓储贸易融资、供应链贸易融资交织在一起的新型业务范式。 通过线上平台,银行可实时掌握贷款流向与交易对手、质押物清单与实物库存是否一一对应、贷款金额与质押物价值是否一一对应,真正实现按需放贷、按还款进度放货,对融资企业进行精准风控和预警。
尚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连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创新商业模式,物联网金融的支持法律体系必然滞后,银行在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创新贸易融资新模式的同时,也应警惕法律灰色地带外汇第一金融网,提前做好布局。
配套动产融资登记公示制度亟待完善。物联网技术虽然可以解决动产专用性问题,但动产及物联网仓单登记仍属空白。目前,我国尚无相应法律规范产权质押登记的登记流程、登记方式、登记机构等,物联网仓单产权登记的法律效力尚待确定。加之监管部门尚未出台监管规定要求产权登记活动必须录入统一的登记平台,缺乏动产登记信息共享机制可能导致企业在多家银行重复质押。
物联网数据采集边界的法律问题。技术驱动的贸易金融将进入“生态胜利、数据为王”的新生态,物联网产生的数据将达到PB甚至EB级别。但目前整个产业链上对客户信息智能采集的规则和边界如何界定尚无统一意见,在客户数据保密和安全问题上埋下了隐患。一旦相关企业经营生产信息泄露,必然引起企业不满,严重情况下银行还可能陷入诉讼纠纷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