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国金宏观:人民币汇率,“变盘”的开始?

06-17 财经资讯
       

概括

11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明显走强,一度收复7.2关口。近期人民币快速升值,是“换市”的开始,还是美元压力缓解下的阶段性反弹?汇率“换市”发出了哪些信号,背后的基本面支撑又是什么?本文将为您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热点话题:人民币汇率开始发生改变?

问1:近期外汇市场有何新变化?受美元下跌支撑,人民币汇率“量价齐升”

11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量价齐升态势。11月1日以来,离岸、在岸人民币汇率均大幅走强,分别由7.32、7.34升至7.21、7.22。随着汇率企稳升值,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量也在回暖。10月末,近20个交易日即期询价成交均量一度跌至132亿美元,创2018年以来新低;截至11月17日xm外汇,即期询价成交量也已回升至178亿美元。

美元快速走弱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直接驱动因素,而美债利率快速下跌则是美元走弱的主要原因。11月1日以来,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升值1.4%和1.6%,同期美元指数则大幅走弱2.7%,是人民币汇率升值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在美债供给侧冲击边际缓解、经济数据走弱、投机性扰动缓解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债利率快速下跌,美元指数也相应走弱。

问题二: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信号”是什么?衍生品市场正在释放积极信号,市场行为也开始略有改善

远期汇率的走强和风险反转因子的下降,都释放出人民币将继续升值的信号。在远期市场,远期动态相关性的大幅下降,往往意味着“行情变局”的开始;9月份以来,在人民币即期汇率还在7.3关口震荡时,远期汇率已提前“掉头”。在期权市场,隐含波动率的下降,往往预示着汇率拐点即将来临;近期,隐含波动率在10月13日跌破5%,风险反转因子也快速下跌。

市场行为也向人民币倾斜。经常项目方面,贸易“漏损”在减少,10月出口汇率由0.86升至0.93,进口汇率由1.06降至1.01。企业和居民结售汇意愿略有改善,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由194亿美元收窄至81亿美元。资本项目方面,10月海外债务持有量增加373亿元,11月北向资本流出规模也较前三个月月均573亿元有所放缓,仅流出52亿元。

问题三:人民币汇率“转跌”的依据是什么?海外经济仍在走弱,国内企稳信号愈发明显。

回头看,美国经济基本面或继续走弱,而国内经济企稳向好信号愈发清晰。10月美国制造业PMI从49.0跌至46.7;就业市场也出现松动迹象,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仅15万,失业率升至3.9%。国内库存处于绝对低位,加之实际利率呈下行趋势,经济企稳向好信号愈发清晰;10月以来万亿国债发行、广泛财政支出加速,将为经济进一步注入上行“动能”。

人民币汇率走强有利于改善境内市场资金的风险偏好。回顾历史,北向资金的流向往往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的预期影响。今年8月以来,在贬值压力下,北向资金累计流出已达1820亿元,对A股市场造成明显拖累。随着汇率的变化,北向资金有望企稳回流;其中,8月以来北向资金相对看好且减持幅度较大的行业值得关注。

周评:全球主要股指全线上涨,美元指数弱势

(2023/11/13-2023/11/17)

股市:全球主要股指全线上涨,德国DAX指数领涨,发达国家股指中,德国DAX指数、日经225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领涨,分别上涨4.5%、3.1%、2.4%和2.2%。

债券市场:发达国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线下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17.0bp至4.5%,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20.0bp至2.6%;法国和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跌15.6bp和11.3bp。

外汇市场: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兑欧元、英镑贬值,其中欧元、英镑、日元、加元兑美元分别升值2.1%、2.0%、1.3%和0.6%;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分别升值0.8%、0.9%,至7.2和7.2。

商品市场:原油下跌,贵金属上涨,有色金属及农产品多数下跌,黑色金属走势分化。俄罗斯宣布石油出口税降至24.7美元,美国原油库存录得179万桶增幅超预期。同时,伊拉克石油部已达成协议,将恢复库尔德地区油田生产。

风险警示

俄乌冲突再起;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工资增长放缓未达预期

报告内容

1.热点话题:人民币汇率开始“变”了?

11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明显走强,一度收复7.2关口。这是“换手”的开始,还是美元压力缓解下的阶段性反弹?汇率“换手”发出了哪些信号,背后又有基本面支撑?本文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问1:近期外汇市场有何新变化?受美元下跌支撑,人民币汇率“量价齐升”

11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量价齐升态势。11月1日以来,离岸、在岸人民币汇率均大幅走强,分别由7.32、7.34升至7.21、7.22;11月17日盘中,在岸人民币甚至一度上涨逾400点,重新站上7.2关口。随着汇率企稳升值,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量也在回暖。10月末,近20个交易日即期询价成交均量一度跌至132亿美元,创2018年以来新低;截至11月17日,即期询价成交量也已回升至178亿美元。

近期美元快速走弱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直接驱动因素,而美债利率快速下降则是美元走弱的主要原因。11月1日以来,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升值1.4%和1.6%,同期美元指数则大幅走弱2.7%,是人民币汇率升值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在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债利率快速下跌,美元指数也出现走弱:一是美债供给侧边际影响缓解,财政部在四季度再融资会议上预计债券净发行规模降至7760亿美元,较7月预期值减少760亿美元;二是经济数据走弱,美联储态度偏鸽; 11月份公布的PMI、非农、CPI等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市场对明年降息的预期逐渐增强;三是投机性扰动也有所缓解,非商业性美债空仓明显下降。

近期人民币快速升值是“行情转变”的开始,还是美元压力缓解下的阶段性反弹,市场仍存在一定争议。部分人士认为,短期内人民币仍将承压:一方面,10年期和2年期美债利率已倒挂44bp,美债期限利差自1982年以来倒挂不足50bp,因此10年期美债利率下跌空间或将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离岸人民币HIBOR利率近期快速下跌,随着离岸市场流动性改善,人民币的做空动力或将略有加强。 还有观点认为,当前形势正是“市场变化”的开始:回顾历史,在外贸企业年末结汇带动下,人民币11月、12月呈现走强趋势,近6年来平均升值1.2%和1.1%。

问题二: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信号”是什么?衍生品市场正在释放积极信号,市场行为也开始略有改善

从远期市场来看,近期人民币远期与即期汇率走势分化,远期汇率相对走强,这或许是“市场变局”的信号之一。回顾历史,2015年以来,即期与远期汇率动态关联度的大幅下降,往往意味着“市场变局”的开始:当远期升值幅度加大,人民币汇率随后会进入升值区间,如2017年4月、2018年12月和2020年6月;当远期贬值幅度加大,人民币汇率大多会进入贬值区间,如2015年6月、2022年8月。目前,人民币远期汇率再度走强:9月份以来,在人民币即期汇率仍在7.3关口震荡之际人民币外汇,远期汇率已提前“松绑”; 9月26日以来,1年期NDF由7.13走强至7.06,3个月远期汇率由7.28走强至7.20,升值幅度进一步加大。

从期权市场来看,近期期权隐含波动率整体呈下行趋势,风险反转因子下降也释放出人民币将继续升值的信号。期权隐含波动率通常体现市场对未来实际波动率的预期,当隐含波动率较低时,市场往往远期预期一致性较高,意味着汇率拐点即将到来;而风险反转因子(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隐含波动率之差)则指示方向,该因子的下降指向看跌价格相对较高,市场看涨人民币汇率。2017年以来,隐含波动率曾7次跌破5%,未来三个月人民币波动较大,风险反转因子指示变化方向。 近期,3个月平价期权隐含波动率在10月13日再次跌破5%,1个月风险反转因子也跌至-0.26,指向人民币升值方向。

此外,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市场行为也都在向有利于人民币的方向倾斜。从经常项目看,一方面,进出口的“漏损”在减少,10月份出口汇率由0.86升至0.93,进口支付率由1.06降至1.01;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结售汇意愿边际改善,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由9月份的194亿美元收窄至81亿美元,剔除远期履约后,结售汇率由51.7%改善至51.9%,售汇率仍维持在62.7%。从资本项目看,随着套期保值成本上升,有担保套利交易早已无利可图,无担保套利交易也大幅下降; 10月,境外机构持债规模一改此前减持态势,增加373亿元;11月,北向资金流出规模也较前三个月月均573亿有所放缓,仅有52亿流出。

问题三:人民币汇率“转跌”的依据是什么?海外经济仍在走弱,国内企稳信号愈发明显。

短期来看,美国经济基本面或继续走弱,而国内经济企稳向好信号愈发明显。11月以来花旗中国经济意外指数由7.6回升至18.0;花旗美国经济意外指数由54.4回落至34.2。海外,10月美国制造业PMI由49.0回落至46.7;就业市场也出现宽松迹象,新增非农就业岗位仅15万个,失业率升至3.9%。此外,供需宽松下油价下跌,也将改变能源依赖分化下美强欧弱的格局,对美元指数相对利空。国内,目前库存处于绝对低位,加之实际利率呈下行趋势,经济企稳向好信号愈发明显; 而10月底“万亿国债”的发行,以及10月份广义财政支出的“加速”,将为经济进一步注入上行“动能”。

中期来看,本轮人民币升值的“空间”或仍需参考美元下跌节奏和出口好转程度。两个因素将影响2024年美元的走势:1)美国基本面走弱节奏。在金融状况偏紧和货币政策时滞效应下,2024年美国经济将继续放缓,“黑天鹅”事件爆发或将加速美元的转向;2)降息节奏。回顾历史,从加息到降息的“停顿期”,美元指数大多在下半年走弱。2024年下半年降息预期升温,或将为明年二季度美元打开下行空间。但从国内因素来看,出口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可能相对有限; 随着工资增速下行、过剩储蓄被消耗、利息支付压力增加以及个人所得税抵扣终止,美国消费可能大幅走弱,以美元结算的出口也可能不会有明显改善。

人民币汇率走强有利于改善境内市场资金风险偏好。回顾历史,北向资金的流向往往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的预期影响。在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较大的2018年四季度、2019年中、2022年三季度、2023年8月以来,均出现北向资金大量流出的情况。今年8月以来,北向资金累计流出金额已达1820亿元,对A股市场造成明显拖累。随着人民币汇率边际企稳,北向资金有望企稳回流;其中,北向资金相对看好且8月以来减持幅度较大的电力设备、建材、家电等行业值得关注。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11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11月1日以来,离岸、在岸人民币汇率均明显走强,分别由7.32、7.34升至7.21、7.22。随着汇率企稳升值,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量也在回暖。10月末,近20个交易日即期询价成交均量一度跌至132亿美元,创2018年以来新低;截至11月17日,即期询价成交量也已回升至178亿美元。

2)远期汇率的走强和风险反转因子的下降,都释放出人民币将继续升值的信号。在远期市场,远期动态相关性的大幅下降,往往意味着“行情变局”的开始;自9月份以来,当人民币即期汇率还在7.3关口震荡时,远期汇率已提前“掉头”。在期权市场,隐含波动率的下降,往往预示着汇率拐点即将来临;近期,隐含波动率在10月13日跌破5%,风险反转因子也快速下跌。

3)市场行为也向人民币倾斜。经常项目方面,贸易“漏损”在减少,10月出口汇率由0.86升至0.93,进口汇率由1.06降至1.01。企业和居民结售汇意愿略有改善,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由194亿美元收窄至81亿美元。资本项目方面,10月海外债务持有量增加373亿元,11月北向资本流出规模也较前三个月月均573亿元有所放缓,仅流出52亿元。

4)回头看,美国经济基本面或继续走弱,而国内经济企稳向好信号愈发清晰。10月美国制造业PMI从49.0跌至46.7;就业市场也出现松动迹象,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仅15万,失业率升至3.9%。国内库存处于绝对低位,加之实际利率呈下行趋势,经济企稳向好信号愈发清晰;10月以来万亿国债发行和广泛财政支出加速,将为经济进一步注入上行“动能”。

2.各大资产类别高频跟踪(2023/11/13-2023/11/17)

(一)股市追踪:全球资本市场普遍上涨

发达国家股指普遍上涨,新兴市场股指普遍上涨,德国DAX指数、日经225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领涨,分别上涨4.5%、3.1%、2.4%和2.2%。南非富时综合指数、巴西KOSPI指数、韩国KOSPI指数、伊斯坦布尔全国30指数、泰国SET指数分别下跌3.5%、3.5%、2.5%、2.3%和1.9%。

从美国标普500行业涨跌情况来看,本周美股各板块均上涨,其中房地产、材料、非必需消费和金融领涨,分别上涨4.5%、3.7%、3.4%和3.3%。从欧元区行业板块来看,本周多数行业上涨,其中工业、非必需消费和科技领涨,分别上涨4.9%、4.5%和4.2%。

港股全线上涨,恒生科技指数、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分别上涨2.3%、1.5%和1.3%;板块方面,恒生板块多数上涨,其中工业、地产及建筑、非必需消费领涨,分别上涨3.9%、2.4%和2.3%。

(二)债券市场追踪:发达国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线下跌

发达国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线下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17.0bp至4.5%,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20.0bp至2.6%;法国和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跌15.6bp和11.3bp。

新兴市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多数下跌,仅土耳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135.5bp至28.3%;越南、印度、巴西、南非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跌17.1bp、8.8bp、40.8bp和33.5bp。

(三)外汇市场跟踪: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兑欧元、英镑贬值。

美元指数下跌,本周下跌1.9%,至103.8。欧元和英镑兑美元分别升值2.1%和2.0%,日元和加元兑美元分别升值1.3%和0.6%。主要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汇率大多上涨,印尼盾、菲律宾比索和韩元兑美元分别升值1.7%、0.9%和1.8%人民币外汇,仅土耳其里拉和雷亚尔分别贬值0.5%和0.01%。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对欧元、英镑分别贬值0.9%和0.8%,其中美元对在岸人民币汇率较上周下跌756bp至7.2,美元对离岸人民币汇率下跌896bp至7.2。

(四)大宗商品市场追踪:原油下跌,贵金属上涨,有色金属及农产品多数下跌

原油价格下跌,贵金属价格上涨,有色金属价格多数下跌,黑色金属及农产品价格走势分化。其中,COMEX白银、螺纹钢、铁矿石领涨,分别上涨7.1%、3.5%和2.9%;豆粕、玻璃、焦煤领跌,分别下跌6.9%、4.7%和3.6%。

原油价格全线下跌,黑色系价格走势分化,WTI原油价格下跌1.7%至75.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1.0%至80.6元/桶。焦煤下跌3.6%至1948元/吨;螺纹钢价格上涨3.5%至3924元/吨,铁矿石上涨2.9%至988元/吨,沥青下跌1.2%至3591元/吨。

铜铝价格走势分化,贵金属价格上涨,LME铜上涨1.9%至8242美元/吨,LME铝下跌0.72%至2203美元/吨。通胀预期从上期的2.3%降至2.2%。COMEX黄金上涨2.32%至1980.3美元/盎司,COMEX白银上涨7.1%至23.8美元/盎司。10年期美债实际收益率从上期的2.3%降至2.2%。

风险警示

1、俄乌冲突再度浮现:2023年1月,美德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俄罗斯称此举被视为直接介入战争。

2、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近半年来海外需求韧性持续超市场预期,中国复工或将继续提振全球大宗商品需求。

3、工资增速放缓不及预期:与2%通胀目标相符的工资增速为劳动生产率增速+2%,在全球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2023年美国和欧洲仍将面临工资通胀过剩压力。